文|孫玉良
當夜幕降臨于華盛頓,議事大廳依舊燈火通明,一場看似象征性的救贖之舉發生了。10 月 30 日,美國參議院以 51 票贊成、47 票反對,要求廢止政府今年 4 月援引“國家緊急狀態”加征關稅的決定。所有民主黨議員都投了贊成票,竟有四名共和黨議員跳出隊伍搶了鏡頭——共和黨的內部裂痕,就這么被一次投票戳破。
![]()
好像一場小小的“叛變”,也像一聲沉悶的警鐘:當政府用“緊急狀態”來給關稅蓋章,當日益飛漲的物價壓垮普通家庭、農民、制造業——有人終于在說,“停一停。”
往回看那條路:今年 4 月,當政府宣稱“結構性貿易赤字”“外國國家行為”“美國經濟承壓”等條件構成緊急狀態,其實是在給一系列對外關稅穿上合法外衣。那是IEEPA所提供的裂縫——以“國家緊急”為名,加征“對等關稅”。
這一次的投票并沒有立刻改變關稅——因為眾議院早已設下阻止之網:議長團今年通過一項規定,禁止至明年 3 月底提出任何旨在阻止現行關稅措施的立法。即便眾院敢提,總統否決幾乎板上釘釘——推翻否決還需三分之二多數,現實里等于“你做夢吧”。
![]()
可就是這樣,一次最高立法機構的投票,似乎拽住了方向盤,也好像給政府喊了一個“注意”。民主黨議員們在聲明里直言:物價猛飆、家庭喘不過氣,農民和制造商在關稅風暴里前行。議員Ron Wyden說,總統使用緊急狀態那一刻,就把議會從貿易決策拉下車。共和黨參議員Rand Paul更直接:“我不希望我們的國家遭遇經濟災難。”這句話,沖破了黨派裝束。
這場投票里,有兩個信號特別響亮。第一個:關稅政策不再是政府單方面的“拿主意就干”。投票數字明示:即便在共和黨控制的參院,也有人不買賬。第二個:政府借“緊急狀態”來推關稅的法律基礎,正在被問責。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指出:政府濫用IEEPA、視“貿易逆差”為緊急狀態,幾乎把緊急權力變成關稅撥款單。
讓我們把視角拉近一點:一名美國家庭主婦在購物車前猶豫,價格比半年前高得多;一個中西部農場主看著出口訂單被對方國家反制,成本翻倍;制造廠老板在卸載機器時嘆氣,零件從國外進口關稅漲、關稅再漲。政府說這是要“重塑美國貿易關系”,但普通人感到的是“我們為你當試驗田”。
![]()
而如今,參議院這次投票像一記輕敲:政府“我要用緊急狀態來制定全球關稅”的思路,議會表示“不完全買單”。當然,這次投票也像舞臺上的燈光—耀眼卻不一定改變終局。眾院的規則、總統的否決權,就像兩道高墻,擋在制度改革前。這也說明這次勝利帶來的是希望,而不是勝利本身。
從歷史看,這樣的亂象并非孤立。政府權力不斷外擴,立法機關常常被邊緣化。今天用“貿易赤字”“全球不平衡”為借口宣告緊急狀態,明天或許是別的領域。參議院投票提醒:豈止政策要可控,權力也要可控。
在這個時刻,最耐人尋味的不是政府喊出的“強硬”,而是制度在回應——議會不是拍手的觀眾,而是舞臺的一部分。讓權力自我修正、讓政府聽見聲音、讓普通人再有發言權,這種可能性,或許是這場小“叛變”的真正價值。
也許隔壁咖啡館里有人在說:“哎,美國政治有點意思了。”而我們這邊,也不只是遠觀,而是思考:關稅政策、緊急權力、議會監督,這三者怎樣交匯,影響我們的生活。夜風吹過華盛頓的國會大廈,不再只是象征。那幾聲投票,如同閘門緩緩開啟。走下去看,也許還有下一場沖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