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點半,老李像往常一樣站在陽臺上,手里捏著家用血糖儀。他今年58歲,退休后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最怕莫過于“血糖”二字。
每次家里有甜點,老伴總要小聲勸他:“少吃一口,糖尿病可不是鬧著玩的。”可其實,老李挺喜歡甜食,只是總覺得那一小塊點心像“定時炸彈”般讓人擔憂。
![]()
就在前不久,一次體檢回來,醫生卻說了一句讓他大為吃驚的話:“老李,你的血糖控制得挺好,其實日常飲食不用太過緊繃。只要血糖沒超過一定范圍,有節制地吃點甜的,反而更有利于心理和身體的平衡。”
這讓老李先是一愣,后又疑惑:血糖到底不超過多少才算安全?“甜”真的能吃嗎?會不會養虎為患?不少中老年朋友,也和老李一樣陷入甜食困擾。
很多中老年朋友一查出血糖“偏高”,立馬就把饅頭、米飯、餅干、蛋糕列入“黑名單”。
但醫生坦言,這些做法未必科學,過度絕對化反而易導致飲食失衡。
根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布的指南,空腹血糖正常值為3.9~6.1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不應超過7.8 mmol/L。
![]()
這一“安全線”范圍,適用于絕大多數非妊娠成年人(特殊患病需要個體化調整)。有研究發現,只要血糖值控制在正常上限區間內,偶爾適量攝入甜食,并不會明顯增加糖尿病風險。
相反,刻意完全拒絕任何含糖食物,反復壓抑口欲,易引發暴食心理和營養單一問題。北京協和醫院2022年一項隨訪觀察數據顯示。
在血糖達標前提下,適度攝入甜點的小組,心理健康(焦慮、抑郁量表評分)較對照組低12.6%,總體進食滿意度提升17%。
![]()
為什么有的人一吃甜就慌,其實是因為對“糖”本身的理解有誤。身體真正害怕的是“持續高血糖”,而不是偶爾的甜食試探。
長期處于高度克制甚至營養失衡狀態,反而會導致“反彈性暴飲暴食”,甚至影響睡眠、免疫和整體代謝平衡。
不必杯弓蛇影,不同類型的“甜”影響也大有不同。水果、谷物、堅果類食物里也有天然糖分,但對血糖的波動遠小于高精制糖分零食。關鍵在于理性選擇,適當搭配,關注總量和進食時機。
據《柳葉刀·內分泌與代謝》2021年的系統回顧分析,在合理血糖控制下,小量規律攝入糖類(控制在每日總熱量的10%以內),與過度禁糖相比,出現如下三大積極變化:
心理愉悅感顯著提升。適度滿足口欲,腦內多巴胺分泌增加,臨床抑郁評分下降幅度可達15%。一些高齡受試者自述,偶爾享用心儀甜食,“生活才更有味道”。
![]()
飲食平衡更易實現。絕對禁糖易導致主食、蛋白等攝入混亂,肝臟代謝負擔加重。而計劃性“甜食窗口”,反倒激勵被限制者積極控制整體飲食,規律性強,血糖波動反而小,波幅不超5%。
社交和情緒關系更和諧。合規享用甜點的老人,在家宴、節日聚會時更有參與感和滿足感。
明明知道偶爾吃點甜并不“原罪”,可怎么做才不會踩雷?臨床營養科專家的建議,關鍵就三點:
明確“可用額度”,隨時監測血糖。建議空腹6.1、餐后2小時不超過7.8 mmol/L,按個人情況適當調整。平時可以使用家用血糖儀,每周至少監測2-3次波動,重大節日前后可增加檢測頻次。
優選“慢糖”來源,拒絕高GI炸彈。推薦低升糖指數(GI)甜品,如水果、全谷物、小米粥、加點堅果的燕麥餅干,而不建議方便面、奶油蛋糕、可樂等。
![]()
合理搭配蛋白質、膳食纖維,“減緩糖吸收”,血糖曲線更平穩。比如,水果做早餐配一小把核桃,既解饞又穩糖。
計劃性“小甜食時光”,以周為單位。科學飲食建議,甜點不必天天吃,但可設“儀式感時刻”,如周末家宴、節日聚會時“給自己一個糖”。
搭配運動降糖,增進代謝。每次吃甜食后,散步20-30分鐘、低強度家務,可幫助肌肉利用血糖,避免高峰積聚。慢到能說話的散步最合適,約1500-2000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