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先前拋出“沒有臺灣光復節”引發巨大抗議聲浪后,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近日再拋出“中華文化只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的說法,試圖鼓吹“文化臺獨”。島內民調則用數據表達了真實民意。
據臺灣《中國時報》11月2日報道,國民黨11月1日召開全代會,黨主席鄭麗文正式上任。徐國勇當天稱,鄭麗文主張要把防務預算刪掉或者減少,“國民黨說要保護臺灣,又把國防預算刪掉,怎么保護?”話鋒一轉,徐國勇又聲稱,臺灣對各方文化都要借鑒,“所以臺灣有日本的文化、有荷蘭的文化、有西班牙的文化、有英國的文化,也有美國的文化,中華文化也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他鼓吹“臺灣就是臺灣,臺灣跟中國互不隸屬”。
在相關新聞下,島內網民紛紛留言嘲諷稱,“大小集合搞不清了”“數典忘祖之輩”。有評論認為他故意混淆概念,稱被日本殖民統治時臺灣人是“二等奴隸”,不能稱之為吸收了“日本文化”。更有評論提出,“文化是傳統、是傳承、是融合”,臺灣文化的根就是中華文化,徐國勇的說法是故意搞“文化臺獨”。
徐國勇的這番論調和近段時間以來的島內民調結果南轅北轍。今年早些時候,針對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發言人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聲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都沒有決定臺灣的最終政治地位,“美麗島電子報”公布的民調顯示,76.4%的受訪者不認同上述說法。針對“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應不應該接受這種說法”的調查顯示,58%認為不應該接受。
10月底,“美麗島電子報”另一份民調顯示,對于如何維護臺灣安全、防止戰爭爆發,58.3%的受訪者支持“恢復兩岸談判與放寬民間交流”,僅28.2%贊成增加軍購預算強化防務。此次調查與2021年4月的調查相比,“不同意兩岸戰爭”的比例從54.2%上升至60%,顯示更多島內民眾傾向相信兩岸仍可維持和平發展。分析認為,這反映出臺灣社會整體“畏戰情緒”升高,而且多數臺灣民眾已不認為多買武器能保障安全,普遍對美國是否會出兵援臺抱懷疑與保留態度。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麗島電子報”最近的民調顯示,島內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比例上升到72.8%。臺媒分析認為,這一數據背后,不僅反映了臺灣社會的認同轉變,更揭示了兩岸統一的新希望。近年來,不只是大陸的影視劇,游戲、網文、民俗等大陸優秀文化產品和活動接連破圈跨海,在臺灣社會不斷點燃火花,掀起旋風。有臺灣青年表示,基本上大陸流行什么,很快就會火到臺灣。臺灣律師陳鈞宇說,福建“游神”、潮汕英歌舞等大陸民俗活動在島內社交平臺上的熱度很高。他在社交平臺上關注了潮汕英歌舞,“他們的衣著和妝容非常有特色,舞姿剛柔并濟、熱情奔放,我一直很想去當地看一看”。
而在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中,不少支持者在選舉造勢場合高舉“我是中國人”的標語。香港《大公報》評論稱,這不僅是一場政治宣示,更是臺灣社會認同深刻轉變的明確信號。從文化角度看,這呼應了臺灣社會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深層需求,顯示盡管過去數十年間,“臺獨”勢力竭力推動“去中國化”,但文化的根脈從未被切斷。從語言、宗教、節慶習俗到倫理價值觀,臺灣社會依然保持著鮮明的中華文化特征。這些文化要素構成了臺灣同胞中國人認同的堅實基礎。
島內自由媒體人許陳品表示,從大陸文化產品不斷火到臺灣就可看出,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中華文化能夠跨越一切障礙,凝聚兩岸同胞的情感。大陸優秀的影視作品、游戲等,能迅速引起臺灣民眾的共鳴與代入感,這也證明了民進黨當局所謂的“去中國化”根本行不通,因為臺灣人的日常生活本就浸潤在中華文化中,文化的柔軟力量可以融化堅冰。島內學者何溢誠表示,由于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所以大陸優質的影視節目以及文創產品,很容易與臺灣民眾產生共鳴,喚起深刻的代入感,何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兩岸民眾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段屬于彼此的共同歷史記憶。
?有媒體分析認為,文化認同的強化,為政治認同的轉變創造了有利條件。當臺灣同胞在文化層面堅定地認同中華文化,他們在政治層面接受“中國人”身份也就成為更加自然的過程,從而為兩岸統一創造更加穩固的社會心理基礎。(程 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