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
《——【·前言·】——》
說起古人的日常生活,咱們現代人總覺得挺不方便的。
沒有抽水馬桶,沒有衛生間,那古人半夜起夜怎么辦?這就得說到“夜壺”這個東西了。
很多人看到博物館里展出的古代“夜壺”,都會冒出一個疑問:這壺口這么小,男人用還說得過去,女人怎么用啊?難道古代女性有什么特殊的"絕技"?
![]()
從"虎子"叫到"馬桶"的那些年
“夜壺”這玩意兒在中國的歷史可長了,最早的時候它有個挺威風的名字,叫"虎子"。
這名字聽著霸氣,據說是因為器物的形狀像猛虎一樣威武。古人給日常用品起名字也挺講究,不像咱們現在這么直白。
到了唐朝,麻煩來了。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這可是皇家祖宗的名諱。
按照古代的規矩,老百姓不能隨便提皇帝祖宗的名字,更別說把這名字用在“夜壺”這種東西上了。
![]()
朝廷一看不行啊,得改名。改什么呢?
有人琢磨著,這東西形狀也像個馬,干脆就叫"馬子"吧。就這樣,"虎子"改成了"馬子",一直傳到現在。
宋朝的時候,文人們開始在書里記錄這些生活瑣事。
有個叫吳自牧的讀書人,他寫了本《夢粱錄》,專門記載南宋都城臨安的生活場景。
![]()
書里頭就提到了"馬桶"這個詞,說明那會兒這名字已經叫開了。
從唐朝的"馬子"到宋朝的"馬桶",名字越叫越順口,也越來越貼近老百姓的生活。
這東西的演變過程也挺有意思。
最開始就是個簡單的陶罐,后來有錢人家開始用銅的、錫的,講究的還在上面刻花紋。
到了明清時期,瓷器燒制技術發達了,“夜壺”也跟著升級,青花瓷的、粉彩的,看著都不像是個“夜壺”,倒像是工藝品。
![]()
北方人家離不開的家伙什兒
“夜壺”這東西在不同地方的待遇可不一樣。
南方溫暖,房子里沒暖氣也凍不著,半夜起來上個廁所也就是走幾步路的事。可北方就不一樣了,特別是東北、華北那些地方,冬天凍得厲害。
你想一下,三九天的晚上,外頭零下二三十度,北風呼呼地刮,你半夜想上廁所了。那會兒的廁所可不在屋里,都得出門。
![]()
穿著單衣從熱被窩里爬出來,再穿上厚棉襖,戴上帽子,走到院子里的茅房,這一套下來人都凍透了。要是老人或者孕婦,這么一折騰說不定就病了。
所以北方人家必備“夜壺”。晚上睡覺前,把“夜壺”放在床邊,半夜起來也不用出門,用完蓋上蓋子,第二天早上再倒掉。這在當年可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智慧。
除了御寒,行動不便的人也離不開“夜壺”。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或者生病躺在床上,有個“夜壺”在旁邊就方便多了。
![]()
古代的醫療條件差,人一病就得躺好些天,“夜壺”這時候就是必需品。有些富貴人家,還專門給病人準備精致的“夜壺”,顯得體面。
民間還流傳著一些講究。新媳婦進門,婆家要準備一套完整的生活用品,“夜壺”就是其中之一。
有的地方還要在“夜壺”里放幾個銅錢,寓意"馬到成功",日子越過越好。雖然只是個生活用具,但也被賦予了美好的愿望。
![]()
這器物男女用著大不同
說到“夜壺”的設計,這里頭可有門道了。
你仔細看古代的“夜壺”,會發現它們長得都挺像:一個肚子大大的壺身,上頭一個小小的壺口,還帶著一個把手!
這種設計對男人來說挺合適,壺口小不容易灑,用起來也方便。
可女人用這種小口“夜壺”就麻煩了。
女性的生理結構跟男性不一樣,小口設計根本沒法用。那古代女性怎么辦呢?古人也不傻,很快就想出了辦法。
![]()
工匠們專門為女性改良了“夜壺”的設計。女用“夜壺”看著和男用的差不多,但仔細看會發現關鍵的區別:壺口明顯大了不少,而且呈現出漏斗的形狀。
這個漏斗口設計得很巧妙,開口夠大,邊緣還做得光滑,女性使用起來就舒服多了。
有的女用“夜壺”還在壺口周圍加了一圈平整的邊沿,坐上去更穩當。講究的人家,這個邊沿還會包上軟布,冬天用也不覺得冰涼。
![]()
壺身的大小也有區別,女用的一般做得大一些,畢竟用起來姿勢不同,空間得夠。
制作這些“夜壺”的工匠們,把男女用品分得清清楚楚。在一些瓷器作坊里,專門有人負責燒制女用“夜壺”,連釉色都要挑女性喜歡的。
有錢人家的閨房里,那“夜壺”上畫著花鳥圖案,配著紅木蓋子,放在屏風后面的凳子上,外人根本看不出來那是個“夜壺”。
![]()
山里大娘把它當成了燒水壺
現代社會馬桶普及了,“夜壺”漸漸消失了。
可就在前些年,北方一些偏遠山區還能挖到古代的“夜壺”。這些東西埋在地下幾百年,被挖出來后,經常鬧出些啼笑皆非的事。
有個村子里,一位大娘在自家后院挖地的時候,刨出來一個陶制的壺。這壺看著挺精致,雖然有些年頭了,但釉色還在,沒摔壞。
大娘看著這壺有個把手,壺口雖然有點大,但也能倒水,就琢磨著這是個燒水壺。她把壺洗干凈,還真拿來燒過幾次水。
![]()
后來村里來了個收古董的販子,到處收老物件。大娘想著這壺可能值幾個錢,就拿出來給販子看。
販子一看,差點笑出聲來。他告訴大娘,這不是燒水壺,這是古代的“夜壺”。大娘當時就愣住了,臉一下子紅了,說自己還用這壺燒過水喝過。
販子仔細看了看,說這是清代的女用“夜壺”,從壺口的形狀就能看出來。
他還給大娘科普了一番,說這種東西在古玩市場還真有人收,因為能反映古代的生活方式。大娘聽完哭笑不得,趕緊把壺扔到一邊,說什么也不要了。
![]()
這事在村里傳開了,大家都笑話大娘。
不過笑歸笑,也有人琢磨著自家地里會不會也埋著這種東西。后來還真有幾戶人家挖出了“夜壺”,但都認得了,沒再鬧笑話。
這些從地下挖出來的“夜壺”,見證了古人的生活痕跡。雖然它們的功能現在看來很土,但在當年,這就是千家萬戶必備的生活用品。
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誰家都得有。有的“夜壺”精美異常,有的樸實無華,卻都承載著同樣的生活需求。
![]()
《——【·結語·】——》
古代“夜壺”,從名字的變遷到設計的改良,古人在解決日常生活問題上一點不含糊。
男用的小口,女用的大口,看似簡單的區別,背后是對生活細節的用心。
現在這些老物件雖然不再使用,但它們提醒著咱們,古人的生活也有自己的精彩。
下次再看到這些東西,別光覺得土氣,得想想古人在那個年代,是怎么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
信息來源
《夢粱錄》(宋)吳自牧著
《中國古代日常生活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唐代避諱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