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名著《三國演義》時,發現不少人被命運開了個玩笑,成為可惜可笑又可憐的倒霉蛋,比如魯肅,挺老實的一個人被諸葛亮欺負的一愣一愣的,回去還挨周瑜的罵,張頜諸葛亮明明給司馬懿設的套,讓他搶著鉆了,這不倒霉催的嗎?王朗那么大歲數了,非上前線锃命去,活活讓孔明給罵死了,何苦!小喬,年紀輕輕老公就被人氣死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過呀,許攸,好不容易在曹操這找到鐵飯碗了,你說你惹許褚干嘛,結果被人弄死了。
![]()
特別是那曹營謀士蔣干,兩次出使江東,第一次導致曹操水軍全軍覆沒,第二次直接葬送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全部家當。也正應了一句話,喝涼水都塞牙縫。此后蔣干便神秘消失,不知是被盛怒的曹操處死,還是隱姓埋名遠走他鄉。無論結局如何,這位"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謀士都堪稱三國第一倒霉蛋。我們所說的這些人物雖然命運多舛,卻為《三國演義》增添了無數精彩篇章。他們的故事不僅讓我們看到戰爭的艱辛,亂世無常,更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人性的復雜,倒霉有時也是出自萬般無奈。
![]()
要說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上世紀中葉的民國時期的那些戰爭中,同樣出現了不少運氣不好的倒霉蛋,比如說因為牙疼去上海看個牙,回來后他手底下一萬七千多精銳部隊,操著二萬多件武器全部參加了紅軍,成光桿司令的孫連仲;紅軍長征時與紅軍交手后一敗涂地的王家烈;被紅軍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的田頌堯都屬于倒霉蛋。當然,在這種背景下一次倒霉就一蹶不振足以改寫人生,倘若三番五次連續倒霉,那就更令人驚詫。
![]()
你還別說,還真有一名這樣的國軍中將,在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意氣風發,氣勢如虹,以摧枯拉朽之勢,揮師各地節節勝利,對手的國民黨軍隊,可以用兵敗如山倒,一敗涂地來形容,許多國軍將領都是不堪一擊,根本不是我軍的對手,其戰場表現都堪稱災難,有的成了俘虜,有的火線陣亡,僅有剩余少量的人馬,惶惶若喪家之犬,急急似漏網之魚,最后逃往臺灣。而此人歷經艱難已經逃到了臺灣后,竟然又返回大陸,就在兵敗正要突圍逃跑的時候,被下屬過河拆橋成了俘虜,成為戰犯正要特赦的時候,又得病死了,你說夠倒霉吧。此人便是國軍中將湯堯。
![]()
湯堯,字子谷,安徽合肥西鄉焦婆店村人,其族譜名為湯誠晉。12歲隨父宦游平津,在京華求學時便顯露過人天賦——曾以萬字策論縱論天下,被師長譽為“少年張良”,后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輜重科(全國僅5%青年能入軍校),鮮為人知的是,他所修習的這個輜重科被人稱為“軍中之腦”,湯堯在此研習的騾馬運輸配比公式,后來在戰場上尤其是臺兒莊戰役中發揮了奇效,其戰術推演作業《戰時十二策》至今仍是軍事教材范本。
![]()
早在北伐戰爭期間,二十多歲的湯堯就結合戰場特點,適時首創“移動兵站”體系,他將2000匹騾馬編為“活體運輸網”,日行80里無休,能夠根據作戰部隊的行動進行靈活轉移,及時為部隊提供武器、彈藥、糧草等物資補給,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和適應性。保障作戰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增強部隊在復雜多變戰場環境中的生存與戰斗能力。同時,他還弄出 鐵路閃電戰首創“分段接力搶修法”,一旦戰事損毀鐵路,將受損路段分成若干段,各段安排專門人員或團隊同時進行搶修,像接力一樣依次完成修復工作,提高搶修效率,分工協作快速機動,在戰場上效果明顯。
![]()
由于湯堯的突出表現,很快就提升為黃埔軍校兵器教官、陸軍軍官學校輜重研究班學生隊隊長、國軍訓練總監部教育訓練處副處長,集團軍兵站總監部少將參謀長,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先后擔任集團軍參謀長、后方勤務司令部參謀長、中緬印戰區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兼昆明補給區司令,軍銜為中將。
![]()
抗戰期間一直負責后勤的湯堯還是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他搞的自行車敢死隊:將炸藥綁在500輛自行車上,夜行百里穿越火線煎餅長城:發動魯南婦女3天烙制20萬斤煎餅,首創“三防包裝法”(防潮、防霉、防鼠),水上浮橋:用300艘漁船搭建隱形補給線,日軍轟炸機誤判為“漁民作業”。特別是在國軍的 徐州突圍時,他竟將火車頭倒車行駛迷惑日軍偵察,帶著500車軍火全身而退,搞得日軍有些暈頭轉向。
![]()
據安徽合肥西鄉焦婆店《湯氏族譜》記載,在其家鄉被日軍占領之后,受命回老家,就是類似于晚清的時候,清政府為抵御太平軍,派遣官員回鄉籌建地方武裝,一些官員回老家去搞團練對付太平軍,這些官員多為退休或在職官員,利用地方資源招募團練,但實際效果參差不齊,最好的是湖南的曾國藩,他搞起了一支強大的湘軍。當時,湯堯說被派回家擔任安徽省府委員兼第13游擊區中將司令,他組織一支良莠不齊的隊伍,著實花了一番心血。當地民眾稱他為“儒將雙面”,孤膽平亂:單騎入匪巢,以《孫子兵法》折服悍匪,三月整編數萬武裝,通過靈活的戰術與日軍周旋。襲擾日軍后方,破壞交通線、補給線,打擊小股日軍,有效牽制日軍主力,配合正面戰場作戰,為抗戰勝利立了功。
![]()
在這支部隊的經費和補給方面,湯堯主張盡量少向上級伸手,少向民眾攤派,率領這些人戰時上陣,閑時練兵和墾荒,做到糧食自給,在西鄉焦婆店村有一處被人稱為“將軍田”, 至今糧食畝產冠絕皖中,那便是他屯田的功績。同時,他在《湯氏宗譜》上明確規定“戰時家規”:軍糧遇災可開倉、孤寡無依必撫恤淚目時刻:1942年大饑荒,他私放3000石軍糧賑災,受益的百姓的后代如今都在念及他的好處。
![]()
從一些零星的資料中我們得知,湯堯的前半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尤其是在民族大義的抗戰中,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中,他被稱為“五戰區活賬本”,因此,在他老家合肥日新堂泛黃的八修族譜上,用八個朱砂小楷的字對他進行評價,贊譽他為“善算無形之兵,敢行必死之義”。可見其評價是不低的。要是按照這個軌跡走下去,湯堯本應該可以載譽西歸,聲名極好。
![]()
然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湯堯成了一名最不識時務的人,你想想這一階段,我軍以蒼鷹搏兔、雄獅噬羊的凌厲攻勢,以秋風掃落葉之勢,一舉殲滅了那些妄圖抵抗的對手,所有人都知道老蔣敗局已定,許多深明大義的國軍將領選擇了棄暗投明率軍起義,成為了和平的倡導者,即使有些不起義的,也只好腳底下抹油開溜,那時大部分老蔣嫡系跑得比兔子還快。偏偏這湯堯選擇了對抗,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晉升為陸軍副總司令。
![]()
一開始擔任參謀長的時候,正值渡江戰役結束,湯堯可太能跑啦!他先帶著所屬的機關還有直屬部隊,從南京坐火車跑到廣州。廣州解放了,他又領著部隊跑去柳州、貴陽,最后跑到了曲靖。盧漢宣布起義之后,湯堯竟企圖攻打昆明,卻被打得慘敗,殘兵四處逃竄。湯堯本人跑到了蒙自,接著乘飛機去了臺灣,此時的他松了一口氣,總算是避開戰火逃出升天了。
誰知他的霉運才剛剛開始,到了臺灣之后老蔣給他升官又晉級,湯堯被任命為陸軍副總司令兼第八兵團司令,從臺灣飛回了云南蒙自。當時,雖佩戴中將領章,但其職務對應軍銜是上將。不過,湯堯前面的履歷都是搞軍事教育、參謀和后勤保障領域,從來也沒有直接率兵沖鋒陷陣,盡管官至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手中卻缺乏實際的兵權,在這個以戰功論英雄的體系中,始終處于一種“有職無權”的尷尬境地。名義上一個兵團二個軍六個師手下的六萬兵馬,實際上調不動幾千人。
![]()
當時,他的這些部隊由于戰斗中屢屢慘敗,軍心早已渙散,士氣低落,一些軍官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擔心成為俘虜。就說他控制的蒙自機場,只要有一架飛機降落,便會有成百上千人去搶座位,打得頭破血流。機場周邊睡滿了候機的官員和眷屬,哭喊、叫罵、吵鬧聲不絕于耳,那種混亂不堪的場面簡直難以形容。湯堯之所以有恃無恐怖,有幾個原因,一是認為畢竟自己是最大的官,只要自己控制了這個機場,逃走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二是防御退卻,保存實力,以待形勢變化,幻想著自己有一塊所謂復興基地;三是依仗熟悉山岳地形進行打游擊,乘我偵察警戒疏忽之際,突襲和埋伏包圍我前鋒部隊,退卻時又善于利用山地,分散成小群,快速撤退。
![]()
所以,身為一把手的湯堯回到云南之后,還真搞了一系列的動作,第一是召開大規模的軍官會議,聽取各級軍官對部隊現狀的匯報。在會議上,湯堯發現部隊存在著許多問題:裝備老舊、補給不足、士氣低落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湯堯沒有氣餒,而是立即著手制定解決方案。
![]()
二是針對以上問題進行逐一解決,善于做后勤保障的他先從改善部隊的生活條件開始。拿出大量帶過來的錢,為官兵們添置了新的被褥和冬裝。同時,他還特別重視改善伙食。在他的努力下,部隊的伙食標準得到了明顯提高,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能吃到一些水果和肉類,大家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服,怨氣也就小了,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卻極大地提升了官兵們的生活質量和戰斗意志。
![]()
三是解決了基本生活問題后,湯堯開始著手提高部隊的戰斗力。他組織了一系列的軍事訓練,內容包括戰術演練、武器使用、體能訓練等。湯堯親自參與到訓練中,和官兵們一起爬山越嶺,射擊練兵。他的這種親力親為的作風,贏得了官兵們的尊重和愛戴。除了日常訓練,湯堯還特別重視提高部隊的政治素質。他經常給官兵們做報告,講解國際國內形勢,分析當前的軍事局勢,聲稱只要固守待援,大戰一來就可以東山再起。
![]()
有著要職頭銜及空頭支票的湯堯 此時尚十分樂觀,首先他認為蒙自是個可以進可以退的絕佳地點。從蒙自坐火車,十小時就能到省城昆明。沿著公路走,兩天兩夜能跨過紅河跑到越南。更關鍵的是,蒙自有機場,臺灣的物資可以源源不斷運過來,這也是他留給自己最后的逃生通道。其次他認為我軍主力遠在貴州和廣西,就算長了翅膀,也飛不到這滇南,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見機行事。因此,這些人的人仍然做著和平長官,在官邸優哉游哉,看看京劇,喝喝小酒。
![]()
隨知這會湯堯的末日就到了。隨即我軍發動了風馳電掣般的滇南戰役,并發起了總攻,目標直指湯堯抱著逃跑希望的蒙自機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機場發起了突襲。一切發生得太快,機場的守軍毫無防備,亂作一團。有的飛行員剛跑到飛機旁就被解放軍一把拽下,還沒來得及反抗就被俘虜。有的飛行員慌不擇路地駕機起飛,結果因為太過倉促,一頭撞上了附近的荒山,機毀人亡。蒙自機場瞬間陷入火海和混亂。
![]()
機場遇襲的消息像晴天霹靂一樣傳到了城里,這下完啦,火冒三丈的湯堯臉色煞白,給機場守軍下令,讓他們“堅決守住”,急忙跳上吉普車就往機場方向沖,想趁亂搭飛機逃命。可吉普車剛開出去沒多遠,前方就傳來密集的槍炮聲。原來啊,軍把去機場的公路給截斷啦!這下真的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
蒙自機場被攻克,原本往蒙自地區聚集的敵軍瞬間就垮了,無奈之下,湯堯率領第八兵團團部以及第八軍主力的第 42 師、170 師、教導師和 3 師,大概 3 萬人朝著元江方向逃竄,后來我大軍緊急追趕。他目的是實施他的第二個逃跑方案,計劃渡過元江西進,經墨江、思茅到普洱,希望能與李彌的殘部會合,往外國緬甸金三角方向逃跑,根據湯堯制定的計劃的決定,曹天戈的第8軍和孫進賢的第9軍分為左右兩路,互相掩護的渡過元江,本來這是一個比較穩妥的計劃。
湯堯哪里想到,自己的前衛部隊孫進賢第8軍成為了驚弓之鳥,軍長孫進賢鼓勵他的部隊以“飛人”的速度搶渡元江,元江水流湍急,無法徒涉,唯一的通道是元江城北的鐵索橋。為了能早日擺脫我軍的追擊,孫進賢做出了一個極其自私的決定:下令炸毀了元江鐵索橋。把上級湯堯以及傻傻的在掩護撤退的部隊都給扔在了元江對岸,甚至還扔下一個奉命守備橋頭堡的團。當時湯堯部隊都還沒有過橋。他得知這一消息后震怒,這真的是要命的過河拆橋,他當時就放言,自己若是順利渡江,第一件事就是把做炸橋決策的孫進賢就地正法。
![]()
這座鐵索橋一炸,等于將湯堯和上萬名主力部隊徹底丟棄在元江東岸。孫進賢自己帶著人馬向鎮沅方向逃去,對后續部隊的生死置之不理。湯堯率領左路部隊趕到元江東岸。看到被炸毀的鐵索橋,和已被留在河對岸的大部隊,惱怒不已,但為時已晚,我軍已經全面封鎖渡口,前有滔滔江水,后有我軍大部隊追兵。湯堯下令嘗試修復鐵索橋,一邊在橋頭構筑工事準備固守。同時派人沿江上游尋找可以徒步涉渡的淺灘。
![]()
然而,他做的這一切都是徒勞,很快我軍主力趕到,將他這數萬部隊團團包圍。湯堯所部多次組織突圍,均被猛烈火力打回。部隊被分割包圍在紅土坡、二塘山一帶的荒蕪山區中,處境極為艱難,部隊斷糧多日,被迫宰殺軍馬充饑,饑餓的士兵為爭奪食物而發生爭執甚至沖突。有的士兵連續幾天滴水未進,體力已近極限,此時我軍發起總攻,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下令分散突圍。
湯堯自己率領小股部隊往元江二塘山左側一個不起眼的山包,最后像受驚的老鼠一樣,龜縮進了一座小小的石缸廟里。就在此時,我軍一個名叫郝珍富的排長,帶領12名戰士機智地迂回到敵人側翼。他們趁敵不備,突然沖入敵陣,郝珍富舉起手榴彈大喝:“不許動!繳槍不殺!” 敵軍頓時陷入混亂。一名身著深綠色呢子大衣的年長軍官頹然嘆道:“不中了,繳槍吧。” 此人正是陸軍副總司令、第8兵團司令官湯堯,這時距他從臺灣飛回大陸僅僅過去了16天。這一仗全殲湯堯8兵團指揮部,活捉中將司令湯堯、中將軍長曹天戈,參謀長楊也可等將級軍官16名。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一個兵團就此覆滅。是役史稱“元江阻擊戰”,人稱是大陸最后一戰。
![]()
在這次戰役 “被飛機送來的俘虜”湯堯以幽默化解歷史尷尬:被俘時笑嘆“陳賡將軍這招聲東擊西,比我在黃埔教的還絕!” 他先后被關押在重慶戰犯管理所和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仗著自己是黃埔軍校早期教育人員的身份,嚷嚷著要見陳賡,聲稱學生咋不要來看看自己的老師呢?陳賡得知后一笑置之,表示雖有其事,但如今各自身份不同,不方便敘舊。原因是湯堯的性格卻有些孤傲,言語上也不太顧及他人,屬于嘴上不積德的人,這使得他與同事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不融洽,自然也沒有過多的交情。
![]()
在戰犯改造中,湯堯此人頗有意思,能說相聲會唱戲,以“多才多藝”聞名,成了管理所里的“才藝擔當”:能演八角鼓、會說相聲,尤其是自編八角鼓詞《后勤兵歌》,用合肥方言教獄友烙煎餅,成為戰犯管理所的“快樂源泉”。不過,他卻對思想改造消極抵觸。當杜聿明、王耀武等首批獲特赦時,他仍在獄中鉆研“永動機”,甚至佯裝關節痛討酒喝。這種表面配合實則疏離的態度,使其錯過歷次特赦,不久之后所有的人都獲得特赦的時候,他卻沒能等到被特赦那一天,在1962年病逝獄中,最后也沒能見到自己的家人。而跟他一塊被俘的曹天戈在他死后第二年獲得特赦,后來當上市領導,還找了一個好妻子。
![]()
國軍中將湯堯有才華,卻未能得到真正的重用;軍職高,卻始終缺乏實權;想逃跑,又被同僚玩了一把,最終成三番五次倒霉的事情都聚在他身上。而且最后的命運也很令人唏噓,后人總結湯堯的悲劇非個人偶然,而是國民黨腐敗政權結構性潰散的縮影:一是人才斷層:淮海戰役后,國民黨嫡系將領損失殆盡,被迫啟用湯堯這類“辦公室將軍”獨當一面。正如蔣介石日記所嘆:“存者庸碌,能者俱歿。”二是指揮體系崩壞:滇南戰役期間,湯堯名義統帥六萬大軍,實際連一個師都難調動。孫進賢炸橋自保更暴露了“各自逃命”的軍心。三是地理認知盲區:湯堯選擇元江為屏障,卻不知當地群眾多為我軍耳目。被俘后他哀嘆:“兩個向導引我入絕路,竟是民兵!”可見戰爭背后民心所向的重要性。
![]()
湯堯在臨終之前留下遺言,要求組織"葬我于紫蓬山下,碑刻抗日老兵足矣",墓中放三件陪葬品:一是刻著“精忠報國”黃埔佩劍,二是臺兒莊血衣(左襟彈孔仍滲褐色),三是焦婆店黃土(用抗日時的軍糧布袋封裝),組織滿足了他的這一要求,他的后人遵循了他的遺愿,把他的骨灰安葬于他的老家紫蓬山南麓張老圩村(湯氏家族祖塋所在地),在肥西紫蓬山下的墓前,族人寫的那句:“糧道即人道,保民方為真后勤”。以紀念這位打仗不行,搞后勤內行,一生碰上三次倒霉事情的前輩,其結局的確令人唏噓感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