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當代著名書法家劉洪彪先生走的是一條非常傳統的書法學習道路。早年酷愛寫字,刻苦認真的書寫讓他在少年時代就取得了一些小成績,但是自己盲目的練習終究難以進入書法的門庭,在18歲的時候從友人那里借得半本《九成宮》方才開始真正的臨書道路。
![]()
其后拜訪汪華東先生,始聆學書之道。可以說劉洪彪先生正式的學書經歷開啟較晚,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書藝的進步,過人的天賦加上刻苦的學習,讓他迅速成為軍中一支筆,并且逐步走上了專業書法家的道路。
![]()
人們對劉洪彪先生熟知的是他所引領的草書四人組,協同張旭光、胡抗美和王厚祥三人共同探索當代大草書的創作,多次舉辦《狂草四人展》,引起轟動效應。
![]()
在這四人中,劉洪彪先生扮演者守正創新的角色,既不拘泥于傳統,又不追求奇險怪異,將傳統草書寫出了自己的個性,也寫出了時代的風采。
![]()
劉洪彪先生是四人中慣寫楷書的一位,他所發明的大草書結合朱砂小楷的布局形式,將少字大草書當成一幅畫面,用長篇朱砂小楷在其中作為款識,讓書法呈現出中國傳統繪畫的樣式,構思奇巧、大膽,帶給人們新的視覺感受,也讓書法更加豐富多彩。
![]()
在這一布局中,楷書不再僅僅是傳遞文字信息的工具,而是成為整體構圖的形式元素,承擔著平衡畫面、營造節奏的藝術功能。朱砂的紅色與墨色的黑形成鮮明對比,小楷的靜謐與草書的狂放相映成趣,創造出一種既古又新的視覺體驗。
![]()
這種創作方式,打破了書體之間的界限,也模糊了書法與繪畫的藩籬。這一創意顯然是側重書法藝術表現的結果,從中也可以看出劉洪彪先生對當代書法純藝術屬性的認同和探索。在這種理念下,他的楷書不出意外的摒棄端正工整,追求率真自然。
![]()
楷書到底應該寫成什么樣才算好?這是當代書壇的一大爭議,很多人過于看重楷書的基礎地位,認為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只有寫好楷書才能寫好書法,因此認為楷書是很難寫好的,需要長時間刻苦的訓練。
![]()
凡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基本都持有館閣崇拜,將館閣體視為書法訓練的終極目標,認為只有寫到了館閣體的水平才算是合格 ,在這些人看來,凡是不夠端正、規范的楷書都不算是合格的楷書。
![]()
然而當代書家真正將館閣體視為圭臬的只有田氏一門,更多的書家渴望在楷書上表達自我和自然。
![]()
劉洪彪先生顯然是后者,他的小楷篇章雖然不拘于規整,但是卻充滿了靈氣與活力,筆法嫻熟多變,結字不拘一格,無行無列,自然灑脫,異趣天成。
![]()
也許無法從中看到傳統楷書的規范,但是這是獨屬于劉洪彪先生自己的藝術面貌,他人無法仿制,就連其本人也難以再現,每一幅作品都成為孤品,這就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
楷書,又稱真書、正書,產生于漢末,成熟于魏晉,至唐代達到鼎盛。從書法發展的內在邏輯看,楷書的出現標志著漢字書體的最終定型,它上承篆隸之古樸,下啟行草之流暢,成為后世書法發展的基礎。
![]()
正是因為這種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楷書長期以來被視為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傳統書學理論中,“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比喻深入人心,將楷書定位為書法藝術的根基。
![]()
然而,這種對楷書基礎地位的強調,在歷史演進中逐漸異化。特別是明清以降,隨著科舉制度對書寫規范的嚴格要求,楷書逐漸被簡化為一種工整、勻稱、缺乏個性的“館閣體”。
![]()
這種書體雖然具有清晰易讀的實用價值,卻在藝術表現力上大打折扣。它強調統一而非變化,追求規范而非個性,重視技術而非神采,本質上是對楷書藝術本質的背離。
![]()
可以看到劉洪彪先生的楷書創作理念,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對楷書藝術本質的回歸。
![]()
如果我們回溯楷書發展的黃金時期——魏晉南北朝,會發現當時的楷書大家如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作品,無不充滿著個性化的筆法和生動的氣韻。
![]()
他們的楷書,不是后世館閣體那種千篇一律的工整,而是在法度中見性情,在規范中顯個性。劉洪彪先生的楷書探索,正是對這種魏晉風骨的當代回應。
![]()
當然,劉洪彪先生的楷書創新也面臨著爭議和質疑。在傳統派看來,他的楷書過于隨意,缺乏楷書應有的法度和莊嚴;在創新派看來,他的探索又顯得過于溫和,未能徹底突破傳統的束縛。
![]()
這種爭議本身,恰恰反映了當代中國書法面臨的困境:在傳統與現代、守正與創新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
![]()
或許,劉洪彪先生書法的價值不在于提供了唯一的正確答案,而在于展示了一種可能性:在深刻理解傳統的基礎上,書法完全可以發展出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新形式。
![]()
他的楷書也許無法滿足那些將楷書簡化為工整規范的審美期待,但它展現了楷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另一種可能——它可以是生動的、個性的、充滿表現力的。在劉洪彪先生的筆下,楷書不再是僵化的規范,而是成為了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媒介。
![]()
值得注意的是,劉洪彪先生的楷書創新并非孤例。當代書壇中,許多書家都在進行類似的探索。從王鏞先生的碑帖融合到曾翔先生的“亂書”,從陳振濂先生的“主題性創作”到邱振中先生對書法空間構成的實驗,當代書家們從不同角度拓展著書法的邊界。
![]()
這些探索共同構成了中國書法現代轉型的多彩圖景。在這一圖景中,劉洪彪先生的意義在于,他代表了一種中庸之道——既不固守傳統,也不盲目趨新,而是在尊重書法本質的前提下,進行大膽而不失分寸的創新。
![]()
楷書的“好”,可以體現在技法的精湛上,也可以體現在意境的營造上;可以表現為工整的莊嚴,也可以表現為率真的生動。重要的是,書家是否能夠通過楷書這一形式,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和生命體驗。
![]()
從這一角度看,劉洪彪先生那不拘一格、自然灑脫的楷書,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評判楷書藝術價值的新角度。
![]()
在當代文化語境下,書法的生存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從書寫工具到傳播方式,從社會功能到審美期待,書法面臨的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
![]()
在這種情況下,書法的未來發展,需要的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復制,而是在理解傳統精髓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
![]()
劉洪彪先生的楷書探索,正是這種創造性轉化的有益嘗試。他的實踐告訴我們,書法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某種僵化的規范,而在于不斷與時代對話,在保持本質的同時煥發新機。
![]()
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的審美標準必將日益多元化。在這一過程中,劉洪彪先生那充滿靈動和活力的小楷,必將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獨特的一筆。它或許不是最工整的,或許不是最規范的,但它是真誠的、生動的、富有創造力的——這,不正是藝術的終極追求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