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冬季節,是不是總覺得渾身乏力、手腳冰涼?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臉色也暗沉無光?
在中醫看來,這是 “氣虛” 的表現!
那么,如何讓疲憊的身體變得元氣滿滿呢?
其實調理不用費盡心機,黃芪、黨參、枸杞、大棗這四味常見食材,正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秋冬補氣 “黃金組合”,其配伍邏輯在《本草綱目》《傷寒論》中均有佐證。
黃芪
黃芪是一味大家熟悉且常用的中藥。李時珍盛贊其為“補者之長”,清宮更是將其列為 “補氣諸藥之最”,民間那句“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絕非虛言。
![]()
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等功效,尤其適合氣虛體質人群。其藥性溫和,可長期服用調理身體。
黨參
中醫認為,黨參性味甘、平,入肺、脾經,有補中益氣之功,適用于氣虛不足,主要是脾肺氣虛所致病證。《本草從新》言其“主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本草綱目拾遺》言其可“治肺虛,能益肺氣”。
黨參補氣而不上火、補水而不生濕、養血而不滋膩,健脾而不燥、潤肺而不涼,氣血兩虧、面色黃的人,可以長期服用黨參。
枸杞
《本草綱目》記載枸杞“滋腎,潤肺,明目”,可見,枸杞能夠滋養肝腎、改善視力、緩解眼睛疲勞,常用于改善頭暈眼花、視力模糊、腰腿酸軟等癥狀。和補氣的黃芪、黨參搭配,既能中和補氣藥材的溫熱感,又能滋養肝腎,讓調理更全面。
大棗
在不少人的秋冬養生清單里,紅棗總是補血益氣的首選。
![]()
《神農本草經》將大棗列為“上品”,稱其“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秋冬季節晝短夜長,光照減少,有的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疲憊、睡眠問題。大棗富含鐵質和維生素C,具有養血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失眠、倦怠乏力、面色蒼白等氣血不足的癥狀。
這個秋冬,不妨家中備點上述食材,為自己和家人泡上一杯溫暖的養生茶,讓整個秋冬元氣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