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當代活躍在設計、時尚與藝術界的女性建筑師、設計師陳暄,用不被風格定義的作品,將藝術張力與人文溫度注入空間。從名人私宅、美術館到米其林餐廳,從奧迪A8發布空間到路易威登主題展,陳暄的設計跨越多個領域,作品更是被中華世紀壇、成都雙年展永久收藏,獲法國時尚大師Christian Louboutin等國際藏家青睞。在社交平臺上,陳暄是一名很受歡迎的設計師,那些大眾聽來過于專業的設計哲學與生活美學,在她松弛而自在的表達方式下,化作充滿溫度而富有哲思的“生活實驗場”。
![]()
陳暄
十上建筑 創始人
中央美術學院
建筑學博士
在當下,我們探索人與空間、技術與記憶、效率與詩意之間更深層的動態共鳴,也基于此,2025PChouse Award私宅設計大獎以“新共生·可持續-時空藝境,智感共生”為主題,特別邀請名師陳暄擔任賽事評委,從設計師的視角分享她眼中家的“共生”思考,以及作為設計師,在當下與未來,應該以一個怎樣的方式,介入于這種共融共生的生活空間創意打造之中。
![]()
![]()
![]()
![]()
路易威登Objets Nomades旅行家居空間 / Nomadic Home 家的游牧?十上建筑(攝影師:朱海)
對話陳暄
【PChouse】您如何看“共生”這個話題,尤其是在居住生活空間里,我們如何做到將自然、藝術、智能等等要素在家中達成和諧共生的狀態,并讓空間和時間相伴相生,承載居住者的情感需求與記憶。能否結合您的作品談談具體實踐?
【陳暄】當下,人們常將自然、藝術、人文與智能置于對立面,但我以為,藝術源于人的內在認知與需求,自然滿足人的外在需求,智能則是推動二者發展的放大器與加速器。它是功能與科技的融合,是實現藝術與自然的基礎,更是生活的內在驅動力,助我們更好地感知、親近自然。
談及新共生理念下的未來設計趨勢,我認為在智能助力下,未來會更注重提供極端體驗,人們能更極致地貼近自然、任性探索。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大腦的延伸,它因需求而生,而不是負擔。未來,我期望更多人工智能融入我們的空間。
![]()
![]()
![]()
![]()
![]()
![]()
作家王欣(反褲衩陣地)私宅 / “我在森林等你”?十上建筑
對于藝術,我認為它處于一個獨特的批判角度。它不直接拋出答案,而是營造悖論,近似哲學思辨,從多元角度發問,激發我們深度思考。大家對藝術的認知或許常停留在視覺層面,實際上它更是一場思考與認知的旅程。我堅信,藝術、自然與人文,在當下及未來,都將被更深刻地認知與呈現。
關于空間與時間的共生,設計領域里,空間向來是時間的容器,但二者本質不同,時間是無價的,是最奢侈的裝飾。于我而言,帶有時間印記的材料、人物,皆美不勝收,它們承載著人的記憶與情感。新事物難有這般厚重,它們未經歲月沉淀,缺乏那份深沉韻味,所以,時間,永遠是世間最美的饋贈。
![]()
![]()
![]()
藝術家隋建國工作室?十上建筑
我常提到隋建國老師的《時間的形狀》,它將無形化為有形,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結合我的實踐,我期望大家能認識到:我們無法設計過去與未來,只能把握當下,把眼前事做好。真正領悟這一點,便不會妄圖設計一個讓人居住一生的空間,或是追求50年不落伍的設計。活在當下,方能在時間長河中留下印記。我在2007年的作品《我是磚》,便是對這一理念的初步探索,紅磚象征著70年代出生的我,在時間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
藝術家隋建國老師作品《時間的形狀》
科技與生活環境讓生活更豐盈,而設計則沉淀情感記憶。如姜杰老師的家,將創作與舊物新詮融入家中,留下時間痕跡。再如我們所知道的Moroso椅子,背后是非洲漁網的當代轉化。快節奏模糊了這些傳承,但只要停下腳步,便能感受到周圍的一切。我的觀點是,停下腳步,感受自我與世界,藝術、人文、時間、空間皆在其中。
![]()
![]()
藝術家姜杰工作室?十上建筑
【PChouse】數字化發展和民眾交流便利,帶來數字游民等生活方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未來和當下的家居設計和消費會產生什么影響?
【陳暄】當下消費觀念轉變的核心聚焦于“悅己”。世間萬物皆有其發展規律,未擁有時渴望擁有,擁有到一定程度后欲望便逐漸消退。在關注客戶時,我尤為重視其成長軌跡與對物質價值的認知。不同客戶需求各異,與此同時,家居屬性也悄然改變,不再著重彰顯社會身份,而是圍繞居住者自身,融合其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活方式,以及科技所能滿足的形態需求。未來,設計師或許會側重于提供情感服務與情緒價值,陪伴客戶、助力決策,并挖掘出客戶自身未曾察覺的深層需求。
![]()
![]()
![]()
![]()
![]()
上海私宅 / 古典音樂家造了間城市上空的“私人音樂廳” ?十上建筑
【PChouse】您曾用一年時間環球旅行,您覺得旅行前后,工作方面產生了哪些變化呢?
【陳暄】我踏上環球之旅,并非為拋開一切尋覓真我,畢竟我每日都在探尋自我。出發前,我預設此行是為汲取靈感、洞悉人文以滋養思考。親歷之后才發現,最大收獲是明白自己所需甚少,外在的擁有并非必需,內在的豐盈成長才是核心。歸來后,我深信即便一家三口被棄于沙漠一無所有,也能自在生活,這便是環球旅行賦予我的力量。
*本文圖片由十上建筑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