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面對超大型社區人口密度高、流動快,人員構成復雜、管理難的現實挑戰,南明區以“數據關聯數據、數據監督數據、數據產生數據”為路徑,依托花果園基層治理“一張圖”,聯合多方構建“感知-融合-分析-核查”閉環,推動治理從“人力型”轉向“算力型”,書寫超大型社區“用數據賦能治理、用服務溫暖人心”的新答卷。
面對近40萬人口,如何破解管理困局?
“您好,我們正在進行實有人口信息采集,目的是進一步完善人口和房屋信息,為轄區動態化、精準化管理夯實數據底座……”7月11日以來,南明區花果園、小車河、五里沖、蘭花都等街道的“掃樓”行動如火如荼進行。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城市社區之一,花果園轄區面積10平方公里,實有人口近40萬,曾因“底數不清、數據碎片化、登記滯后”等問題,讓基層治理長期面臨“部門數據打架、網格員疲于奔命”的困境。
為破解這一難題,南明區搶抓市級基層治理“一張圖”試點機遇,以“數據關聯數據、數據監督數據、數據產生數據”為核心理念,整合科技企業、物業、運營商等多方力量,用好市公安局打造的全域感知網絡和數據融合平臺,推動治理模式從“人力密集型”向“數據驅動型”轉變。
治理的基礎在于數據,而數據的核心在于“全面”和“鮮活”。為此,南明區首先建感知底座,聯動物業與運營商,試點安裝智能門禁及AI攝像頭近百套,打通與“一張圖”平臺的通道,并持續接入融合綜治、自規、住建、燃氣、供水、供電、消防等部門數據,這一過程不僅打破了“數據分散在各部門”的采集壁壘,更為后續數據聯動應用提供了“源頭活水”。
在此基礎上,運用多模態大模型,在20個單元試點“機器看視頻”應用,關聯感知數據與公安、綜治在庫數據,去重補全,并以感知數據監督登記數據,推送“無感知”(未登記)“新感知”(新入住)人員到網格進行核查。這一轉變,讓網格員告別了“挨家挨戶掃樓”的“盲采”“被動采”,轉向“帶著數據上門”的精準采、主動采,基層負擔大幅減輕,數據準確性也顯著提升。
數據的價值不僅在于應用,更在于通過應用反哺治理能力提升。為此,南明區建立“線上分析-線下核查-模型優化”機制,精準推送核查任務,替代全員核查,核查結果反哺模型,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循環,既替代了傳統的“全員拉網式”核查,讓治理資源聚焦于“真需求”,又通過全量全過程閉環盯辦督辦,確保每一條人口變動信息、每一個群眾訴求都“有人管、管到位”。經過數據關聯治理與動態核查,已生成疑似搬入、搬離等人口變動事件1000余條,形成了用聯動破除“數據孤島”、用算力減輕基層負擔的超大型社區人口數智治理經驗。
“停車難”一直是居民關切的民生問題。目前,花果園“一張圖”平臺已接入花果園區域49個停車場和7萬個車位數據,結合實時路況,可展示停車場剩余車位、已停車輛及停車飽和度。
在智慧停車引導方面,南明區已完成區域全部停車場基礎數據的系統摸排和標準化錄入,涵蓋出入口位置、實時車位、收費標準等關鍵信息,依托百度地圖APP,目前已實現行前停車規劃、行中智能引導和行后尋車導航三項智慧服務。
以后,居民通過手機即可提前查詢目的地停車場的空位情況,規劃最優停車路線,離場時通過無感支付快速通行,全程無需人工干預。這種“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服務模式,不僅將平均停車時間縮短,更使停車場利用率提升,有效緩解了超大型社區的“停車難”問題。
作為花果園現代化數據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停車難”問題僅僅是其眾多應用場景中的一個典型案例。花果園的數據管理正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精準應用”的姿態,覆蓋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這些流動的數據不僅是治理的“工具箱”,更是連接政府、社區、居民的“連心橋”,讓超大型社區的治理既有“千鈞之力”又有“繡花之細”,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服務有溫度”。
通訊員 申璐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