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先給不了解的朋友補個課:上海交大的朱寧教授,最近在一個樓市論壇里直言,現在年輕人對買房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可能會虧錢”,而這種觀念直接澆滅了他們的購房熱情。這話一出來,評論區直接炸了 —— 有人說 “教授總算說了句實話”,也有人吐槽 “不是不想買,是真不敢買”。
咱先看組數據,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杭州貝殼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18 年的時候,30 歲以下年輕人買房的比例能占到 46.9%,差不多一半的房子都是年輕人買走的,那時候中介見面就問 “剛需還是投資”,開發商把 70 平米的小戶型都吹成 “剛需神盤”。可到了 2025 年,這比例直接腰斬,只剩 25.3%,25 歲以下的年輕人買房的更是跌到了 4.9%。就拿廣州天河來說,房價連跌四年,每平米跌了快兩成,可年輕人還是不為所動。這就是朱寧教授說的 “買房虧錢觀念” 最直接的體現 —— 大家親眼看著房子從 “香餑餑” 變成了 “燙手山芋”。
那為啥年輕人會覺得買房會虧錢?這事兒得從三個地方說起。
首先,最扎心的是 “身邊全是虧錢的例子”。前幾天刷到浙江一個房東的故事,2018 年 420 萬買的房子,2022 年掛 540 萬沒賣出去,現在跌到 320 萬,三年賬面就虧了 220 萬。房東自己說,以前倒騰七八套房子都賺了,最后栽在這套上,“憑實力賺的錢,在趨勢里全還回去了”。還有中山那個樓盤更夸張,開盤賣 1.8 萬,現在清盤直接降到 7000,一套 100 平米的房子直接虧 110 萬,首付都打了水漂,房貸比房子本身還貴,老業主跑去售樓處鬧也沒用。你想啊,年輕人看著這些例子,誰還敢下手?以前買房是 “閉眼賺”,現在是 “閉眼虧”,換誰都得掂量。
其次,年輕人根本 “不缺住的地方”。這屆 00 后和當年的 80 后、90 后真不一樣。80 后買房得掏空 “六個口袋”,90 后首付靠父母補貼,可 00 后的父母是 70 后、80 后,正好趕上房地產黃金期,早就買了房。明源數字營銷院的數據說,60% 的 00 后是獨生子女,不少人能繼承 1 到 4 套房子,爺爺一套、奶奶一套、爸媽各一套,根本不用為 “落腳處” 發愁。我身邊有個 00 后小伙,老家縣城有房,爺爺奶奶在地級市還有老房子,他在杭州租 3000 塊的公寓,壓根不想買房:“月供 8000 不如租房 3000,剩下的錢能買相機、去旅游,何苦把自己套死?” 這話戳中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
最后,年輕人的 “買房邏輯” 徹底變了。以前 80 后買房是 “生存剛需”,不管戶型小、配套差,能住就行,得考慮學區、通勤;可現在 00 后買房是 “悅己剛需”,要么不買,要買就得合心意。中國青年報的調研顯示,00 后選房時,“溫馨”“舒適”“治愈” 是高頻詞,超六成還想要共享健身房、辦公空間這些社交場景。那些配套差、沒溫度的 “剛需小戶型” 自然賣不動了,反而 90 平米以上的改善房成交占比從 2019 年的 28.44% 漲到了 2024 年的 43.7%。年輕人不想為了結婚、學區被迫買房,更在意房子能不能讓自己住得開心,這種心態下,“買房可能虧錢” 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種 “買房虧錢” 的觀念,帶來的影響可比咱想的要大。
對樓市來說,最直接的就是 “成交遇冷,以價換量成常態”。上海的情況很典型,9 月份新房價格還漲了 0.3%,可二手房已經連跌五個月,環比降了 1.0%。現在開發商想賣房,只能靠降價,廣州棠安花園二期去年 73 平米賣 300 多萬,今年直接降到 145 萬,還送 15 年免息分期。就算這樣,二手房掛牌量還在漲,供給太多,價格自然壓得低,形成 “越跌越不敢買,越不敢買越跌” 的循環。
對年輕人來說,反而 “解綁” 了。以前大家覺得 “沒房就沒家”“沒房娶不上媳婦”,現在這種觀念淡了。寧波有個業主虧 32 萬賣房,反而被網友點贊,說他 “及時止損” 明智。年輕人看著這種案例,更不想被房貸捆死,寧愿把錢花在當下 —— 旅游、買喜歡的東西、提升自己。經濟學家王福重說得實在:“真正的剛需是多少錢都得買,房子顯然不是,租房也能住”。這種轉變不是 “躺平”,是年輕人更懂怎么愛自己了。
對整個社會來說,房地產的 “造富神話” 徹底破了。以前誰家買房漲了,能炫耀大半年;現在誰家買房虧了,只能默默嘆氣。這種變化讓大家重新思考:房子到底是用來住的,還是用來炒的?寧波那個虧 32 萬的業主說,住了五年,算上租金成本,其實虧得沒那么多。這話點醒了很多人 —— 房子的居住價值,其實比漲跌更重要。而且房地產相關的建材、裝修行業也受影響,不少老板說 “以前買房的多,裝修生意好做,現在年輕人不買房,單子少了一半”。
聊到這,我得說點實在的觀點,可能不好聽,但絕對真實。
第一,“買房虧錢” 不是觀念問題,是現實教育的結果。朱寧教授說這觀念影響購房意愿,可這觀念不是憑空來的,是無數人用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教訓。浙江房東虧 220 萬,中山業主虧 110 萬,這些活生生的例子擺在那,比任何專家的話都管用。以前樓市單邊上漲,大家覺得 “買房必賺”,那是時代紅利;現在市場變了,房子回歸商品本質,有漲有跌才正常。年輕人不是傻,是學會了 “用腳投票”。
第二,年輕人不買房,本質是 “對生活的重新選擇”。很多人說 “現在年輕人不敢吃苦”,這話太片面了。80 后、90 后當年買房,是因為 “不買就沒地方住”,是生存需求;現在 00 后有房住,他們追求的是 “活得舒服”,是發展需求。月供 8000 和租房 3000,中間差的不只是錢,是生活質量的差距 —— 能旅游、能培養興趣、能應對失業風險。這種選擇不是 “躺平”,是更理性的自我保護。第三,樓市的 “分化時代” 已經來了,別再信 “普漲普跌” 的鬼話。上海 9 月份新房漲、二手房跌,核心區抗跌、遠郊跌得慘,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些喊著 “樓市要崩” 或者 “馬上反彈” 的,要么是想割韭菜,要么是活在過去。以后房子會像手機、汽車一樣,好的產品(配套全、地段好、品質高)有人搶,差的產品(配套差、地段偏、品質次)沒人要。“買房虧錢” 的其實是買錯了房的人,而不是所有買房的人。第四,房地產的 “黃金時代” 過了,但 “居住時代” 來了。以前大家買房看 “能不能漲”,現在得看 “住得舒不舒服”。00 后追求的 “溫馨”“治愈”“社交場景”,其實是樓市回歸本質的信號。開發商要是還抱著 “造剛需小戶型割韭菜” 的想法,肯定活不下去。以后能活下去的開發商,一定是懂年輕人需求、能做好產品的。最后想說,朱寧教授點出的 “買房虧錢觀念”,其實是樓市的 “清醒劑”。它打破了 “買房必賺” 的神話,也讓年輕人從 “被房子綁架” 的困境里走了出來。以前我們把買房當成人生的 “必答題”,現在年輕人把它變成了 “選答題”—— 這不是退步,是進步。房子終究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當大家不再為漲跌焦慮,而是更在意住得舒不舒服時,樓市才真正健康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