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筆記俠整理
前兩天,科技圈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當行業巨頭大疆因多款產品降價遭遇用戶不滿時,公開出面“道歉”的,竟是其競爭對手——影石創新的CEO劉靖康。
![]()
這位90后創始人的“越界”之舉,與其說是一場公關,不如說是一份戰書。
其實,作為技術“鬼才”,劉靖康大學時,僅憑周鴻祎訪談中的手機按鍵音,就用算法破譯出手機號。創辦影石創新后,他帶領企業成為全球消費級全景相機頭部玩家,2025年6月11日登陸科創板,此后公司市值一度達1200億元。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他從不等風口,主動破局。
不管你是想創業、做產品,還是迷茫中尋找目標,都能從劉靖康的經歷中明白:熱愛是起點,但得落地到用戶真需求;不用等萬事俱備,先攢能力、邊做邊迭代,才是更踏實而長遠的路。
筆記俠整理了影石創新董事長劉靖康關于創業的公開發言,希望對正在創業或者期待創業的你有所啟發。
01
奇點:熱愛,孕育無限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是先有目標,再有努力。但這是一個先有熱愛、再有目標、再有“外掛”的奇妙故事。
1.熱愛初誕,新奇而熱血
我人生中第一個熱愛的事情是:軟件編程。
比大部分同齡人幸運的是,我很早就擁有了人生的第一臺計算機。準確說,是一臺打CS的游戲機。游戲帶來了快樂,也讓我感受到了軟件的美妙,助我找到了人生第一件熱愛的事情:編程,我也要創造美妙的軟件和游戲!
從小學,到初中,每天放學后,每個寒暑假,我泡在電腦面前,沒日沒夜,自學開發各種小型軟件和小游戲。
高中的寄宿制學校是不允許帶電子設備進校的,在我軟磨硬泡下,高中競賽班班主任默許我帶電腦回宿舍,這成了我人生的第一個重要外掛。
為了不讓宿管員發現,我每晚都用被子把下鋪圍得嚴嚴實實。由于長期熬夜寫代碼,讓我白天上課時的精神非常差,也讓我的年級排名掉到了500名。
于是,班主任和父母開始想回收我的電腦,但我發動了忽悠技能:參加中學生編程比賽,一等獎高考加20分。其實我心里完全沒底,不過他們還是勉強同意了。
結果還是比較理想的:雖然高一只拿到了三等獎,但高二終于拿到了一等獎。“不幸”也隨之而來,在他們確認拿到20分后,他們就回收了電腦封號了。
高三時,我確定了自己的學習方向——自己熱愛的軟件行業,于是設定了人生第一個重要的目標:南京大學,因為它擁有全國一流的軟件工程專業。
事與愿違的是,我高考失利,分數線離南大的錄取線差18分,這時,我前面攢的20分的“外掛”就起了關鍵作用,我以僅高出率曲線2分的微弱優勢,壓線被南京大學軟件學院錄取!
2.熱愛怦然,必傾盡全力
在南大,我的視野得到爆炸式開闊,在《高科技產品》課上,我系統地了解激動人心的新技術、新產品。
種子悄然種下,成長為第二個熱愛:我要做有意思的產品和項目!
在大學期間,在學院教授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做過二手買賣網站,做過咖啡店的點餐系統,也開發過校園的社交軟件。但實踐讓我明白,要持續做有意思的產品,單打獨斗遠遠不夠。
于是,第二個重要目標誕生:我要創業!
只有正規軍才能支撐這份熱愛。為找“彈藥”(資金),在學院支持下,我在考試前夕去香港見投資人路演!
然而現實很骨感,前面充滿熱情的項目,都一一失敗了。
在畢業前半年,我跟軟件學院和電子學院的同學一起,在學校和校友提供的場地和支持下,開始了校園直播和全景相機的創業項目。
畢業前一個月,我的積蓄快見底,項目岌岌可危。山窮水盡之際,投資人(也是南京大學的學姐)很欣賞我們愛折騰的精神,投資了我們。
如果沒有初中對軟件純粹的熱愛和搗鼓,就無法感染高中班主任,更不可能比賽加分,最終幫我邁進南大;
如果沒有南大平臺,就不能啟蒙第二份熱愛,遇不到支持我的師長,結識不了與我并肩作戰的伙伴;
如果沒有大學“屢敗屢戰”的項目積累,畢業前那個稚嫩團隊,就不可能打動投資人,拿到救命的投資。
02
破零:當技術創業者
從理想踏入現實,靠的不只是勇氣
1.創業場景:從能力出發,找到能敲下去的“釘子”
我在學校時,就嘗試了很多與社交相關的產品。比如我曾經做過一個異性隨機匹配的視頻網站,用戶可以直接視頻聊天,但只能打字交流,不能語音;畫面上可以打馬賽克,隨著聊天時間的增長,會逐漸變清晰。
后來還嘗試過在視頻畫面中動態插入廣告。比如當一部電視劇特別火時,我們可以根據用戶所在的地區,定向植入不同品牌的礦泉水瓶。
這些方向都和我圖像與視覺算法的技術背景有關。
當時也是拿著錘子(技術能力)找釘子(用戶需求),或者看到什么問題就動手解決。包括之后加入超級課程表團隊,做了類似社團管理的軟件。
直到大學畢業前9個月,我參加一些音樂節活動,覺得氛圍特別好,很想分享給別人,保存這些畫面,所以開始做直播。這個過程中看到了360度全景視頻,覺得可以很好地把現場的每個角度、每個細節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
但當時拍全景視頻的門檻非常高,需要很多相機,拍完后還要用電腦軟件處理,整個過程的時間和金錢都需要花費不少。于是,我就想怎么才能把門檻降低,這也是Insta360“即拍即得”的開始。
回頭看,這個過程是先有技術,再去找應用場景。
2.創業入場,不必等萬事俱備
創業者不可能等到所有拼圖都集齊了才動身,而是要先規劃好產品路標,用現有的拼圖組合成能創造現金流的產品。
比如,我們的云臺技術最初是為無人機儲備的,但我們沒有等五年后無人機成熟才應用它,而是先將其用在了視頻會議、手機云臺等產品上。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提前創造現金流;二是可以檢驗技術的可靠性、穩定性、成本和效率等是否達到市場要求。
今天,大家都能獲得供應鏈的紅利,但這只是起步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真正讓一個團隊脫穎而出的,是在上一個周期積累的、別人沒有的東西。
3.創業是一簇火,需要燃燒自己的人
對技術有激情的人,很多在大學時就會參加各種比賽,或者在工作之余做一些額外項目。我們的HR會聯系很多“野生鋼鐵俠”,問他們是否愿意加入一起做點事情。
但在日常面試中,我們都要問候選人每一次工作選擇和離開的原因。
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因為薪酬,或者因為覺得整個行業不行了選擇離開。這樣的人不是不好,他們可能是很好的執行者。薪酬是凝聚員工的最大公約數,但很難依賴這樣的人去決定一個事情的上限。
比較好的答案是,“我覺得在這里學不到新東西了,所以想換個新平臺去學習”或者“公司上層沒有提供環境,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說明他內心有想做一番事業的火焰和種子,這是非常關鍵的。
03
從0到0.1:
需求的定義、驗證與挖掘
1.創始人,是產品上限的決定者
影石內部有一套方法來保證產品的下限不會太低。我們設立了專門的CMI(消費者市場洞察)部門,會定期舉辦workshop(研討會),深入研究用戶在某個場景下的全部需求、心理和觸點,并進行頭腦風暴。
同時,我們也有激勵機制,比如公司會報銷同事找教練訓練、購買裝備的費用。這些方法能保證我們做的東西有基本的品質保障。
但要決定產品的上限,創始人或產品負責人就必須成為目標用戶。
我最近開始要求自己,如果當周不出差,就會在周三空出一天去學習一項新的運動。
當競爭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核心比拼的就是產品和研發的創新,這就要求創始人,或者說最有權力定義產品的人,必須自己下場去親身感受。
只有看得足夠多,親身感受得足夠多,才能發現那些在紙面上推導不出來的東西。比如,我最近才真正學會單板滑雪,第一次用我們自己的相機拍攝。
這個過程讓我發現通過教練去觸達并轉化用戶的這條路,其實是個偽命題:一個還需要請教練的初學者很難穩定地滑下來,根本沒有余力拿著相機拍攝;而那些滑雪技術好到可以自如拍攝的人,他們通常已經不需要教練了。
2.當用戶愿意花出時間或金錢時,給出的信息最寶貴
持續使用產品的人一定是因為產品解決了真實需求,因而要提煉他們持續使用的原因,并將其應用在這一代產品的宣傳中,因為用戶留存是他們用時間投的票。
同時,也要關注那些用著用著就不再使用的人,因為這說明產品有不順手的地方,這就是后續的改進點。
還有一個能在前期就驗證需求的方法——如果品類里有類似的大公司產品,可以問潛在用戶一個問題,“假設我的產品和主要競爭對手功能都一樣,品牌沒它大,但因為多了這一個新功能,我比它貴500元,你是否愿意購買?”
用戶此時給出的答案,信號是最強烈的。當然,還要判斷這個愿意多付錢的用戶是否只代表他自己。
所以需要通過問卷、焦點訪談等方式,確認是否有這樣的一類用戶都愿意為此付費。
用戶在兩個時候給出的信息含金量最高:一個是他掏錢的時候,一個是他掏出時間的時候。
3.隱性需求,都在痛點里
當用戶買一個電鉆時,他需要的不是電鉆,而是墻上的那個洞。甚至不是那個洞,而是掛在那面墻上的畫。可以一直這樣問下去,當把需求看得越深,就會發現越多的解決空間。
有些需求用戶自己沒提出來,但一旦有解決方案被拋出,市場就會廣泛接受,甚至再也回不去了。
比如,以前大家用運動相機看到畫面里有根自拍桿,不覺得有什么不自然。但直到我們通過算法把桿子消除掉后,用戶看到這種干凈的畫面,就覺得原來的桿子非常礙眼。
坦白說,我沒有總結出什么系統的方法論來發現這類需求,但這確實是普遍發生的事實。
如果一定要說,其中一個判斷方式或許是審美。看過足夠多美好的東西后,會自然察覺出哪些東西“不該是這個樣子”。
04
從0.1到1:
產品打造與市場驗證
1.長板要長,短板不能太敏感
如果一個長板很長,但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另一個短板也很短,并且這個短板恰好踩在用戶的敏感點上,這款產品的上限就會受限。
在創業早期,我經常會有一種幻想或僥幸心理,總覺得只要長板足夠長,就能一招鮮,吃遍天。
我們常常會給自己的優勢無限加分,但對于劣勢,卻總會找各種理由去淡化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對投資人時,我們更會下意識地強調“這個短板不是問題”。
第一代拇指相機,為了追求十幾克的極致體積和重量,犧牲了散熱性能,導致每次只能錄制30秒,需要冷卻一下才能繼續。我們當時做過測算,發現大部分人手機里的視頻都不超過30秒,便認為這個時長足夠了。
但問題在于:首先,很多潛在用戶一聽到“只能錄30秒”就被勸退了,盡管他們實際使用中可能確實用不了那么長;其次,這個信息在傳播中被扭曲成了“這款相機的續航只有30秒”。
那個產品最終也賣了10萬臺,但致命的短板嚴重影響了用戶群的拓展,負面口碑阻礙了它的進一步滲透。
我們現在的整體策略是,在追求長板的同時,盡力不讓產品有明顯的短板。同時,在所有用戶都能輕易感知的屬性上,把長板做得更長。
2.完善能力拼圖
想要說服投資人,那就得讓他們看到部分事實和能想象到的部分未來,這個部分的事實就是原型機。
所以創業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找到能幫自己邁出這一步的人。這些人可能來自初創團隊,也可能要尋求外部合作。
我們整個團隊都是軟件背景出身,為了開發原型機,我們說服了隔壁東南大學一些做硬件的學生加入,也是我們最初去深圳前的核心團隊。之后我們開始逐步建立供應鏈體系。
另外,與行業從業者的交流也是學習一個新行業的非常快速的方式。以全景相機為例,它的基本特性是至少有兩個鏡頭。我們會先去了解市場上有哪些產品具備這一特性,再找到相關從業者進行訪談。
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找到能管理供應鏈的人才。供應鏈的經驗非常重要,我們更建議直接招聘有經驗的人,這能幫創業者少走幾年彎路。
供應鏈是一個杠桿點,它的風險在于:首先,找的廠家能力不足會導致產品延期或有質量問題;其次,決策錯誤會被成倍放大。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關鍵但容易被忽視的學習途徑,就是代工廠的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新產品導入)團隊。
他們的核心工作就是評估并優化產品的可制造性,其中包含了大量細節工藝。而制造工藝常常被低估,但至關重要。
對初創公司來說,自建制造部門投入巨大,和這些成熟的工廠打交道,也是一個快速學習的過程。
3.對技術的深度理解,才能解決真實問題
影石從To B轉向To C,并不是因為不能繼續做To B,而是發現了做To C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不是因為技術本身的發展,而是我們自己對技術的理解加深了。
我們早期的產品因為用了三顆芯片堆疊,因為散熱需求高,必須內置風扇,導致體積不能減小,導致產品像磚頭那么大。消費者不可能拿著這樣一塊磚去旅游,只能用在婚禮、房產等商業場景。
后來我們到深圳系統性地接觸和面試了許多做執法記錄儀、安防設備的候選人,對整個圖像解決方案有了更深地了解。
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還有別的芯片方案,一個芯片不是只能連接一個攝像頭。比如,有些行車記錄儀會接兩個攝像頭,一個拍前方,一個拍車內,甚至有的能將兩個90度的鏡頭拼接成180度的畫面。這類產品體積就很小。
順著這條線索,我們摸清了背后的方案商和芯片商,然后主動與他們溝通了我們的想法,最終一拍即合,轉向了消費者賽道。
4.找到核心賣點,并將其放大
我們曾經發力的那些自認為很厲害的點,并沒有長在用戶認知的公共維度里。過去強調的長板只有用過或長期關注這個品類的人,以及專業用戶才知道。
當用戶不知道如何評價一個品類時,首先在做用戶調研時,就要明確大部分用戶購買該品類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并在這些方面做扎實的研發投入。
其次,在營銷上要把這些核心賣點做透,將用戶在購買前能夠感知和想到的關鍵因素,都納入產品營銷的考量中。
當然,現在的營銷需要更精細化。要把核心賣點拆解成多個短視頻或圖文,通過頭部的KOL、腰部的KOC以及大量素人號分發出去,充分滲透到興趣圈層中。
因為今天的內容是靠興趣標簽來分發的,只要用戶對某個產品感興趣,他就能看到更多希望他看到的內容,這會進而影響他對于這個品類和品牌的認知。
現在營銷邏輯的核心在于,必須了解用戶,并根據用戶的認知模型來建立傳播策略。
因此,營銷需要通過一些“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讓大規模的用戶對某個品牌和品類建立認知,后續的曝光才有效。
如果用戶對一個品牌或品類沒有一個初始的、深刻的認知,那么它在人們面前出現再多次也是無效的。這就像看春晚時,人們從來不會記得主持人身后的伴舞的面孔。
05
從1到N:
既要“以終為始”,也要迭代提升
1.管理真正的挑戰,是沒有意識到重要性
我2015年創業,直到2020年才開始認真學習管理,2023年才真正系統性地投入。
在公司早期,管理并非首要難題,創始人更像一個“游擊隊長”,只需要想清楚一件事,直接分派任務給A、B、C去執行即可。這其中最多只涉及分工和激勵,所以并不復雜。
然而,真正的挑戰并非管理難學,而是創業者很晚才會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因為在“游擊隊”模式下,只要業務在高速增長,就會持續收到正反饋。
這種正反饋會掩蓋所有潛在的管理問題,讓創業者覺得一切都好,直到栽了一個大跟頭,才會開始反思。
管理的第二個階段,就是系統性地搭建流程、沉淀方法、培養新人。
因為團隊擴張時,管理問題就會集中爆發了。
首先,創始人不可能再用指令去管理每個部門了。老板一個人做CPU會過載,無法處理所有信息,所以必須下一級成長起來,讓他們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營銷、產品該做什么。
其次,團隊知識無法有效傳承。新加入的工程師不知道過往的經驗和踩過的坑,很可能會把同樣的錯誤再犯一遍,而老人也沒有明確的責任和意識要去帶新人。
公司需要建立輔導制度,為新人規劃學習曲線,并系統地沉淀知識、經驗和SOP。
最后,團隊中開始出現“雇傭兵”。他們可能經驗豐富、能力很強,但對公司缺乏passion(激情),協作性差、ego過大,容易引發辦公室政治,對團隊文化造成巨大傷害。
管理的第三個階段,我們稱之為“Context,not Control”(情景管理,而非控制),這也是Netflix和字節跳動所推崇的理念。
當公司的基調是創新時,意味著要開發新知識,而新知識從哪里來?通常來自有能力且有激情的人。
以前的路徑通常是老板想好要做什么,然后找有經驗的人來執行。但最后會發現,想做的很多事情,市場上根本沒有所謂的“有經驗的人”。
所以,現在的路徑要反過來,要去找到市場上那些有能力且對此事有熱情的人,讓他們自己去定義新的目標和邊界,自己去開發新知識。
2.使命推動:著力解決用戶的根本問題
影石的使命是幫助人們更好地記錄、分享生活,愿景是成為世界一流的智能影像品牌。
它促使我們回歸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用戶買相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舉個例子,即便很多人擁有一臺頂級的相機,也未必能把伴侶拍得好看。
最好的工具并不能直接解決根本問題。我們需要思考需求背后的需求——大家買相機其實不是為了相機本身,而是為了精彩的照片和視頻。
對根本問題的思考,牽引了整個公司的業務發展方向。我們開始思考,能否讓相機能做到自動拍攝、自動剪輯,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拍攝工具。這是一個全新的業務空間。
使命愿景的重要性就在于,一是可以讓團隊不斷回到問題的本質,并從中持續發現新的業務空間。而很多這樣的業務空間,在創業第一天是根本看不見的。
二是它會像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牽引團隊尋找解決方案,并在過程中積累必要的能力。
比如,我們需要更強大的AI來理解場景,需要一個飛行的平臺讓相機動起來,需要不斷提升相機技術以獲得更好的畫質與防抖效果。
當我們發現手里的這些錘子在某個釘子上不是很奏效時,要看錘子還缺了哪些東西,之后想辦法把它補起來。
3.“以終為始”的兩個前提
早期創業的過程比較混沌,很難精準地從未來推導到現在。
所以,“以終為始”需要兩個前提:第一,你確定的未來方向非常穩固,不會有大的變化;第二,你走的每一步都對最終目標有必然的、關鍵的聯系,而不能只是相關。
比如,“我做A業務賺了錢,所以有錢去做B業務”,這種關聯就不夠強。因為錢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得,而維持A業務的現金流可能會耗費大量團隊精力,導致沒有人力去做B業務。如果只是為了錢,應該想一個更高效的融資方式。
再比如,從To B轉型To C,要看To B的經歷為什么對To C有幫助。在我們公司的路徑里,做To B最大的幫助是讓我們這些沒做過硬件的軟件團隊,對硬件行業入了門,知道了這東西是怎么做的。
換個角度看,我們To B的產品其實并不成功,賣了幾千臺后因為可靠性問題召回了很多。但如果這些致命錯誤發生在我們的To C產品上,可能公司早就下牌桌了。
06
給創業者的四條建議
1.創業,就要向創業者學習
對于希望長期解決某個問題并為之創業的人,我建議可以先加入其他創業公司。
作為公司的早期核心員工,得到的鍛煉和創始人雖然有差異,但已經遠超普通工作。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各種壓力,逼迫自己學習和挑戰。最重要的是,如果第一天就自己創業,可能會面臨巨大的個人風險。
因此,如果認定自己長期要創業,先加入一個創業公司,有助于規避早期創業的一些常見風險。
我大學期間就加入了各種創業團隊,學到了怎么做產品、怎么做互聯網運營,甚至學到了怎么分配股權。
2.創業者的必備素質
創業者最稀缺的品質是勇敢和堅韌。邁出第一步叫勇敢,但大概率不會一蹴而就,這時需要創業者認定一個方向持續走下去,也就是堅韌。
當然,還有一些基礎素質,比如聰明、自驅、好奇心和責任心。但當這些都具備時,還有兩個東西很重要——合作性和謙虛,或者說ego(自尊)要小。
因為對創業者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等意識到這一點時,往往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這種認知盲區的產生路徑通常是在取得一些成功后,積累了信心和經驗,同時也形成了路徑依賴。于是開始信心爆棚,甚至將過去總結的方法和經驗奉為真理,用它來推導未來。
但歸納法只能用于提出假設,而絕不能直接用于驗證。最終,創業者可能會聽不進不同的意見,身邊圍繞的都是順從的人。所有這些,都會為未來埋下很多坑。
3.創業,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
對創業這件事可以更有耐心。這個耐心不只是做一件事情需要很長時間,更是指創業不一定第一次就會成功。我們看到的大佬,像王興、張一鳴,都經歷過多次嘗試。
所以,第一,想創業就不要放棄;第二,對第一次的成功別抱太大期望,但不要低估反復嘗試帶來的力量。第三,對個人而言,即便有一天你不創業了,這件事也不會虧。
我們內部常說,1克拉的鉆石值1萬美金,但10克拉的鉆石值100萬美金,而不是10萬。
人才的價值與稀缺性是乘法關系,而不是加法。
創業對個人能力而言,一定是正增益。因為只要還在牌桌上,這一次積攢的經驗和教訓,一定會在下一局幫到你。
因此,創業者可以對自己的長期發展更有信心,對短期的成功可以降低預期。
4.厚積才能薄發
我們一路走到今天,有一條清晰的主線——始終在一個足夠大、足夠普遍且充滿痛點和未被解決問題的賽道里尋找機會。
很多機會在第一天看起來并不大,但當團隊長期沿著一個認定的方向,并圍繞它不斷積累能力時,價值就會顯現。
我想表達的是:要先有方向,明確長期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圍繞這個問題不斷儲備能力,逐步把問題解決好;為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同時也會產生商業價值;用戶愿意為你的產品付費,有了收入,公司才能持續發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07
結語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為了目標而努力,但花了很少的時間思考這個目標是怎么來的。
我們的人生,尤其在年輕階段,常常被塞滿各種他人設定的顯性或隱性目標。但請記住:目標不是你為之奮斗的全部,你所熱愛的事情才是。
熱愛是種子,目標是自然生長的路標。真正的目標,絕非外界強加給你的坐標,而是在你全情投入熱愛之事中自然浮現的燈塔。
追逐你所熱愛的事情。因為你持續做熱愛的事,這條路上的所有積累、嘗試(哪怕失敗)、遇見的人,終會在時間催化下,像珍珠被串成閃亮的線。
它們會在你意想不到的關鍵時刻,成為那個看似偶然卻內含必然的“外掛”,助你實現所設定目標,甚至夢想的一臂之力。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種子,享受過程,靜待花開。
參考文章:
1.《復盤從0到1:劉靖康給早期技術創業者的16個回答》,奇績創壇;
2.《畢業致辭|校友代表劉靖康的南大時刻:畢業典禮演講實錄》,南京大學校友總會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