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5年,越南房地產經歷了高速的發展。
越南在 2008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后,外資大量涌入,制造業和出口產業迅速擴張。房地產開始升溫,尤其在河內、胡志明市。
雖說2008年金融危機曾讓越南房地產市場短暫降溫,但之后越南政府實施貨幣寬松政策,刺激樓市復蘇。到2010年前后,越南房價開始持續上漲,年均漲幅超過10%。2009–2013年間,胡志明市的房價累計上漲了約 60%–70%。
![]()
2014年后,越南經濟進入穩定增長通道,GDP增速保持在6%–7%。政府放寬外資購房限制,允許外國人購買不動產。房企、銀行、地方政府開始大量發債拿地、炒地。這一幕似曾相識,胡志明市的新房均價從2015年的每平方米約1000美元,飆升至2019年的約2500美元。
也就是說,短短四五年間,房價大致增長了約2.5倍。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那么同時期越南人均月薪是多少呢?
2015年,越南全國人均月薪約為200美元/月,胡志明市這樣的大城市要高一點,約為290美元/月,如此算來,就算是胡志明市區,平均年薪也就3500美元左右。到2019年,薪水有所上漲,越南全國城市平均年薪大約在3600-4200美元區間。
顯然,房價增長遠遠超過工資增長,房價與收入之間的差距在拉大。
然而熱度還在持續。疫情期間,越南貨幣政策寬松,信貸大量流入樓市。胡志明市普通公寓均價2022年接近每平方米3000美元,創歷史新高。
也許有人會說,胡志明市、河內這樣的大城市,不能代表越南全國。但實際上,在峴港、富安、芹苴等這些二線或新興城市,房價上漲速度也已超過了每年20%的速度,比如峴港2022年普通公寓報價達到了2500–3000美元這個區間。
房地產過熱會帶來什么結果呢?嗯,債券融資激增。2021年越南企業債發行總額中,房地產企業占比超過35%。
這種信號絕非好事,越南房企的拐點在2022年出現,全球資本緊縮導致越南央行被迫多次上調利率。2023年起,越南多家著名房企如萬盛發集團、諾娃等連續爆雷。
萬盛發創始人、越南首富張美蘭掏空被控涉巨額詐欺/挪用銀行資金,據不同媒體報道,金額達到125億美元至少270億美元。當事人在2024年已被判刑,成為越南最重大的財經案件之一。
![]()
萬盛發堪稱越南版恒大,越南實力最強的房企之一諾娃房產也不遑多讓。諾娃房產的債務丑聞最近已被越南官宣,其關聯主體債務總額達數萬億越南盾。
最大的房企都這樣了,越南房地產市場還能好得了嗎?房企融資鏈斷裂,市場需求驟降。房地產交易量暴跌、項目停工、房價松動。2023年越南房地產交易量同比下降了約35%,房價整體下降 8%–10%,部分高端盤跌幅超過20%。
![]()
于是在2024起,越南政府開始出臺救市與監管并行政策,試圖軟著陸。但是,越南的地方財政收入仍然嚴重依賴于房地產,這不是說變就能變的。
比如根據AMRO的數據,2019–2023年間越南非稅收入占總體財政收入約 26.8%–31.8%,且土地相關收入是非稅收入中最大的組成部分;由此可判斷2023年土地相關收入是總體財政收入中的“顯著且決定性”的一項。
所以縱然政府有心軟著陸,效果依然有限。根據越南建設部數據,2024年越南全國房地產庫存價值約相當于 GDP 的6%,其中一半集中在胡志明市和河內。
更棘手的是結構性問題:房地產綁架了越南的金融體系,信貸資金的“脫實向虛”現象依然嚴重。2025年初,越南央行在內部報告中承認,房地產、債券和銀行的三角關系已成為系統性風險源。
越南的樓市走到今天,其實走上了一條許多國家都曾走過的路——高速增長、信貸過熱、地方依賴、債務爆雷。未來幾年,越南樓市陷入低流動消化舊債的局面,土地財政被迫轉型,是不難預見的事。
![]()
不過對越南有利的是,越南的經濟體量總體而言不算太大,房地產雖然重要,卻還沒有像其他一些國家那樣深度嵌入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簡單說,越南的船還小,調頭的成本沒那么高。根據越南央行的數據,房地產貸款占全部信貸比重已從2022年的21%降至2024年的17%左右,這說明資金流向開始逐漸回歸實體經濟。
此外,越南的人口紅利尚在持續,年輕勞動力仍然強勁,外資制造業布局也在加速。這部分產業資本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對沖房地產泡沫對經濟增長的拖累。
只能說,未來越南樓市會不會爆發更大危機,還存在著變量。對越南來說,還沒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