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5年10月30日開始,美澳新菲四國海軍集結四艘艦艇舉行的“多國海上合作活動”,本欲彰顯對華威懾力,卻以全程尷尬收場。美軍尼米茲號航母因接連墜機事故損失1架F/A-18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和1架MH-60海鷹直升機,約1億美元裝備付諸東流,不得不從南海倉促返航,讓這艘即將退役航母的最后一次部署淪為笑柄。
最終僅湊齊的四艘參演艦艇,與此前宣揚的“威懾姿態”形成強烈反差,而中國海軍6艘艦艇的近距離監視,更將軍演現場悄然轉化為實戰演練場,這場鬧劇的背后,是各方戰略博弈的深層邏輯與南海局勢的復雜演進。
![]()
此次軍演的規模縮水與戰力薄弱,實則是美國亞太軍事投送能力下滑的縮影。參演的美軍菲茨杰拉德號驅逐艦雖為阿利·伯克級主力,卻因2017年嚴重撞船事故戰力恢復存疑;澳大利亞巴拉特納號護衛艦、新西蘭奧特亞羅瓦號補給艦及菲律賓何塞·黎剎號護衛艦均非頂級戰力,新西蘭補給艦的加入更凸顯編隊后勤依賴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海軍的從容應對——6艘艦艇包含052D驅逐艦與815A電子偵察艦,構建起完整偵察-作戰體系,3海里的近距離監視,既精準收集了軍演通信、雷達等核心數據,更以實力宣告對南海局勢的掌控力。美國主導此次軍演的核心邏輯,是延續“印太戰略”的“代理人遏制”思路,試圖借菲、澳、新等國前沿存在牽制中國。
但這一戰略存在致命悖論:美軍無法提供可靠安全承諾,尼米茲號的倉促撤離讓盟友看清“棄子自保”的可能;而盟友利益與美國并非完全一致,澳大利亞、新西蘭更看重南太平洋經濟利益,單艦參演盡顯消極姿態。
![]()
美國試圖擴大“南海問題國際化”,11月1日美防長赫格塞斯與日、澳、菲防長會晤,刻意渲染“以力量維護和平”,妄圖構建“對華包圍圈”,但日本未直接參演、加拿大借與菲簽署協定間接介入的現實,暴露了各國“謀利避險”的矛盾心態。
菲律賓的“投機主義”是加劇地區風險的關鍵。菲方一邊配合美國軍演,一邊與加拿大簽署《訪問部隊地位協定》引入外部勢力,妄圖以“大國平衡”謀利,本質是混淆“棋子”與“棋手”的戰略誤判。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菲錯失與華合作機遇,此次引加拿大入局,實則將本國變為大國博弈前沿,一旦失控將首當其沖。
加拿大借菲基地圖謀常態化偵察,與菲構建多國介入格局的幻想,標志著南海外部干預“多層化”,潛藏“多米諾效應”——可能引發他國跟風、軍備競賽,打破危機管控機制。中國南海研究院專家警示,2024年南海趨穩態勢已逆轉,菲若在仁愛礁等挑釁,中方或采取更強硬措施。
面對局勢,中國以“實力威懾+和平合作”雙軌應對,盡顯戰略定力。軍事上,815A電子偵察艦收集軍演核心數據,052D驅逐艦3海里近距離監視,既規避沖突又彰顯掌控力。戰略層面,094型核潛艇搭配巨浪-3導彈在南海常態化巡邏,射程覆蓋美本土形成可靠二次核打擊能力,讓美方清楚軍事挑釁無法改變力量格局。
![]()
與此同時,中國堅守“和平解決爭端”主線。有專家指出2025年是南海共同開發“窗口期”,中越就北部灣劃界磋商、中印尼就重疊海域共同開發達成共識,為爭端解決提供范例。中國倡議獲越、印尼等東盟國家響應,而菲引入外部勢力違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恐在東盟內孤立。
未來南海博弈將呈三重趨勢:短期對峙常態化但“斗而不破”,危機管控機制關鍵,菲若挑釁中方或精準反制;中期美“對華包圍圈”分化,澳、新受對華貿易約束或降溫對抗,中與東盟合作深化形成示范效應;長期博弈焦點轉向規則主導權,中國以實力護主權,借“一帶一路”等構建地區新規則破解遏制。
此次四國軍演尷尬落幕,是“霸權思維”與“實力現實”的碰撞。美“代理人”策略難奏效,菲投機加劇自險。南海穩定需實力守護更需合作,中國“雙軌策略”既是護主權的堅定選擇,更是促地區和平繁榮的必由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