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不愛錢
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不愛錢的人,就會長期陷入缺錢的狀態。
窮人為什么窮?根源往往也在于此。
你也許會說,誰不愛錢?
但別以為每個人愛錢,有些人表面上愛錢,但本質上只是愛花錢。
他們一個月賺五六千,工資剛到賬,馬上就獎勵自己奶茶、火鍋、小龍蝦,轉頭又規劃著攢幾個月錢,買名牌,甚至貸款買下超出能力范圍房和車。
表面看收入不算低,但實際手上很難留下閑錢。
前段時間,我看到了這么一段街頭采訪,被采訪人因富致貧,讓人唏噓:
2015年到2018年那三年,被采訪人正值事業風口,月入五六萬都是常事。
錢多起來了,人就飄了。
他想,今年我能掙到50萬,明年就能掙80萬,后年也許就是100萬。
底氣一足,消費也沒有了顧慮,買房、買車,全要最好的。
為什么很多人收入明明不低,但依然缺錢?
因為人賺得多的時候,花得也多,而且你大概率不會想到,有一天你的口袋會沒有進賬了。
后來,他明知自己收入降低了,但消費還是很高。
習慣了花錢大手大腳,存款見底了就開始借錢,總想著過渡一下,明年一定能賺更多。
但現實往往比想象中,更加不可控。
賺錢的窗口期一過,他的收入銳減,最后賺到的錢沒有成為財富,反而因此背上了一身債務。
一個人花錢是挺容易的,但是你欠了很多錢想翻身,就不容易了。
這從來不是欠了錢的事,負債最可怕的地方,是會一點點摧毀一個人的信心,信心崩塌了,疊加上沉重的生活壓力,再想從泥潭里爬出來,難如登天。
![]()
反觀那些真正不缺錢的人,他們才是真正愛錢。
他們身上你能看到一種狀態,就是看見錢會發自內心的開心。
這種對錢的喜歡,不是因為守財奴心態,而是對金錢本質的清晰認知。
金錢的本質是什么?
金錢的本質是權利,就是你支配別人和不被他人支配權利。
你的上司能對你吆五喝六,
是因為錢在支配你;
你生病難受,一樣要爬起來上班,
是因為錢在支配你。
當你口袋空空,就只能被生活推著走,在各種身不由己中疲于奔命,永遠也停不下來。
而這,正是我們要堅持存錢、保持手上有備用金的核心原因。
當你手握積蓄,才真正擁有了支配自己人生的底氣——不被工作綁架,不被困境逼退,這才是金錢賦予我們最珍貴的自由。
02
過早認命
一個人能不能持續有錢,更核心的特質是什么?是你對財富的企圖心。
除了存,你還要會賺。
你有多想掙錢,你就會把多少時間分配給掙錢這件事。
可惜的是,很多人表面看似對錢有很強烈的緊迫感,但內心對掙錢這件事卻并沒有多少渴望。
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想過,自己真的能有錢。
為什么有人會窮的穩定?
不是因為起點太低,而是早早就認命了。
這種認命,一部分來自自己的妥協,也來自外界的規訓與勸退。
![]()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水平,是他最常接觸的5個人的平均值,當你心底不相信自己能富起來時,即便偶爾冒出賺錢的念頭,身邊的人也會出于維持現狀的慣性,悄悄阻止你的改變。
父母會潑冷水:“你甭想那好事,咱們家墳頭沒那根蒿子。”
朋友或許會勸你:“家里沒礦,就別折騰了。”
同事會安慰你:“穩穩當當,比啥都強。”
這些聲音層層包裹,一旦你接受了“我就這樣了”的現狀,限制性的想法,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無形的枷鎖。
作家蔡壘磊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前幾年,是跨境電商紅利期,不少人入局后都賺的盆滿缽滿。他的一個朋友也心動了。
但一直到紅利窗口徹底關閉,這個朋友都沒能邁出第一步。
不是不想做,是事情未開始,就被自己的各種顧慮說服了。
“我的英語不好”
“步驟有些繁瑣”
“玩法有些復雜”
“流量沒有根基”
“還有封號風險”
“現在做有點晚”
光是想到這些可能遇到的問題,他就已經判定“這件事跟自己沒關系”。
多少人遇到機會,想到的不是“此事非我不可”,而是事情尚未開始,但已經為自己的想到了100種失敗的可能。
暢銷書《黑天鵝》中,有這么一句話:
“擋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內心的固步自封,才是人生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換句話說,這世界上能攔得住你的人,從來只有你自己。
粥老師曾分享過一個學員的提問,他的回答直達本質。
一次聚會中,對方問:我50歲了,學習寫作還來得及嗎?
粥老師回答道: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多少歲了,這個問題還會存在嗎?
如果拋開年齡的限制,我們評估自己能否學一項新技能的標準,或許會變成:身體健康、精力尚可、智商正常、有基本的學習能力,還活著,且短期也死不了……
當你剝離了那些束縛你的標簽,才能看到影響事情成敗的本質因素。
你心中很多的不可能,也會隨之變成“有機會試試”。
所以,別過早認命。
認命是給自己的靈魂,宣判無期徒刑;而不認命,則是在廢墟上種出整個春天。
![]()
03
只工作,不學習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換句話說,思考是辛苦的,學習也是辛苦的,很多人通過機械的、重復的、不費腦子的“行動”,來獲取一種“我在努力”的虛幻安全感,從而逃避那件困難但也最核心的事——
以取得結果為目的的思考與行動。
前幾天的同學聚會上,我見到了許久沒見的同桌小武。
記憶里那個又高又帥的少年,如今還不到40歲,狀態顯得格外蒼老,與年齡格格不入。
細聊之下才知道,在畢業之后,小武輾轉換了幾次工作,卻每次都不滿意。
最后迫于生活的壓力,才在一家公司里穩定下來。
這幾年里,加班一天沒拉下,加班工資拿了不少,但他的職位卻仍然在基層,做著剛入職時差不多的工作。這種純粹用時間換錢的模式,他也不確定還能撐多久。
而隨著年紀增長,升職的機會對他來說更是越來越渺茫。
前段時間,他終于下定決心辭掉了這份工作,回縣城支了個攤子,擺攤賣宵夜,收入勉強糊口。
平心而論,小武絕不是一個懶惰的人,但他的忙忙碌碌,卻只能讓他混個溫飽和滿心的迷茫。
![]()
人其實不怕真懶惰,如果徹底擺爛,反倒沒有期待了。
最可怕的是“用勤奮的騙自己”,明知這種低質量的努力不會有結果,卻還是固執地期待奇跡會在你這降臨。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過一句話,一針見血:
“整天工作的人,是發不了財的。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而不是對勤奮的獎賞。”
一個人長期困在底層,往往不是因為不夠勤奮,而是沒有看透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價值交換。
低認知撐不起高產出,當個人能力無法創造更高價值時,自然難以獲得高薪回報。
真正清醒的人,都懂得敬畏時間的稀缺。
他們明白,投入時間產生的價值,除了滿足當下的生存,更應當這個不可再生資源,通過學習,用作自我增值的投資。
投資領域有個著名的“杠鈴策略”。
這個策略的核心,是將投資分為兩端,如同杠鈴的兩個配重:
一端是低風險,收益穩定,比如我們賴以生存的本質工作;另一端是高風險、可能帶來高回報的領域,兩側結合形成平衡。
對于普通人而言,想要實現階層的突破,不妨借鑒這種思路:
先用90%的時間專注工作,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剩下的10%時間,無論多累,哪怕暫時少賺點,也要用來提升自己。
這些提升,可以是職場之外的新賽道,比如AI、自媒體、寫作等等;
也可以是職場之內的能力進階,比如打磨職業技能、提升管理能力。
退一步說,即便這10%的投入最終沒有換來預期的結果,損失也在承受范圍之內;可一旦有所突破,帶來的收益將不可限量。
所以,真正能在各行各業走到金字塔尖的人,絕不放任自己在日復一日中重復中浪費生命,也不會因一時的勝利,而自我陶醉。
他們始終保持著“更新自己”的意識,在時間的沉淀中持續增值。
最終讓成長速度,追上自己的期待。
![]()
看過一句話:“為何有人越窮越省,又越省越窮?
因為他一直擔心自己沒錢,又對短期內看不到收益的新機會裹足不前。
且因怕自己沒錢,對花錢有強烈的負罪感,不敢多花錢自我投資,最終也失去賺更多錢的機會。”
人不怕暫時沒錢,怕的是心窮。
心若失去了對成長的渴望,對未來的希望,人生便真的再無翻轉的可能。
所以,無論貧窮或者富有,其實本質上都是一場與自己的較量。
經濟條件可以暫時拮據,但千萬別就此認命,失去希望,你需要的是調整認知里的偏差,用積極的行動替代窮習慣。
從今往后,努力賺錢,也要愛錢、存錢;
沒有錢的時候,多用時間投資自己,讓自己越活越值錢。
最后,一生很長,別輕易讓自己陷入到“缺錢的焦慮”里,該省省,該花花,永遠都為長期的幸福做準備,這才是清醒的人生態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