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英國買地建使館這事兒,一卡就是七年。
2018年,中國依照英國法律程序,正式購入倫敦皇家鑄幣廠舊址,計劃建設一座新的駐英大使館,地段靠近倫敦塔橋,地理位置優越。
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曾親筆寫信表示“原則支持”。
這都2025年了,批文仍舊懸而未決。英國首相斯塔默近日還放狠話,說不會因為外界壓力草率批準,英國不會被嚇倒。
一個正常的外交設施遷建項目,硬生生被拖了七年,換誰都得沒耐心。
中方準備算總賬了。
![]()
2018年,中國斥資2.55億英鎊購入倫敦皇家鑄幣廠舊址,用于規劃建設新的駐英大使館。
中方聘請了英國本地設計公司,為嚴格遵守歷史保護條例,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包括將建筑高度降低 12% 等。
為配合英方“安全評估”,中方甚至開放了部分本應保密的設計細節,邀請英國安保專家參與論證。
圖紙交了,修訂做了,能讓的都讓了,姿態已經低到不能再低,可換來的還是無休止的等待。
到2022年,倫敦塔哈姆雷特區議會以“安全風險”和“社區反對”為由,否決了中方申請。
英國媒體《衛報》也評論稱,這個理由怎么看都牽強。
本來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外交活動,愣是被拖成了政治事件。
![]()
當然這事也不是個例。
從2021年起,英國多個地方議會開始對中資項目“收緊”。
赫爾市曾接洽中國中車集團,在當地建設動車維修基地,項目預計投資1億英鎊,創造超過250個崗位。
結果因地方議會安全擔憂,審批凍結至今。
還有伯明翰的智能物流合作項目,萬邑通與海柔創新合作的伯明翰 ACR 智慧倉雖已上線運行,但這可能也是在克服了諸多困難之后才得以實現的。
2022年底,英國情報機構MI5向內閣提交了一份內部報告。
報告指出,擬建的新館位置臨近倫敦金融城、國會大廈及數個情報部門辦公區域,存在“潛在情報風險”。
這份報告并沒有證據支撐,只是“預防性提醒”。
但它卻成了地方政府否決項目的重要 “背景資料”。
![]()
可是MI5的判斷缺乏跨部門驗證,外交部、內政部并未參與其評估。
一個外交機構的選址,被情報部門按“敵對設施”處理,這真有點說不過去。
這個說法連英國本土媒體都覺得牽強,明擺著就是刻意刁難。
此外,《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第 22 條明確規定,接收國應便利派遣國依照本國法律在其領土內購置必要的土地房屋,用于建設使館。
英國作為公約簽署國,沒有履行應盡的義務,反而對中國駐英新館項目層層設障,違背了國際準則。
英國不僅沒有協助,反而層層設障,這是徹頭徹尾的失信。
![]()
后來項目審批被上交至英國中央政府。
外界一度以為,中央政府接手,流程能快一點。
沒想到還是一拖再拖。
一會兒說圖紙不清,一會兒說地下設計有疑問,又說“需更多時間重新評估”。
到2025年10月,英方將審批決定推遲至 12 月 10 日。
這七年,中方從未主動中斷合作,更沒在公開場合指責英方。
但是英方如此反復橫跳的操作,終于耗盡了中方的耐心。
![]()
就在斯塔默放狠話的幾天前,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態,英方的拖延行為 “毫無契約精神、失信失德”,敦促英方立即履行義務,否則將承擔一切后果。
可誰知道,英首相還是如此“頭鐵”。
10月28日,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又針對使館這個項目放出狠話:
英國政府不會被中國左右,也不會被中國的威脅壓垮,關于新使館的決策都將按程序作出。
這句話聽起來強硬,實則回避了問題本質。
中方從未“施壓”,只是依法依規提交正常申請。
![]()
英國為什么這么拖?
有觀點認為,英國工黨是為了塑造強硬形象,應對國內保守黨等反對黨的指責,同時也為了爭取美國支持、獲得歐洲盟友認可,才在該項目上采取了強硬態度。
2023年,《衛報》爆出,白宮曾要求英國 “拒絕中國使館項目”,暗示批準可能影響美英貿易互信。
并且有消息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曾親自聯系唐寧街,表達對中國駐英新使館項目的 “高度擔憂”,認為新館選址太靠近重要政治設施,可能威脅美英情報共享。
就在10月15日,英國還跟著美國對11家中國企業實施所謂涉俄制裁,強行把使館審批和烏克蘭問題掛鉤,要求中國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
英國政府夾在中美之間,既想要中國的市場,又怕美國不高興。于是,就選擇一拖再拖。
![]()
但中國的耐心也不是無限的。
更讓人覺得無語的是英國一邊對中國擺出強硬姿態,一邊又拼命催促中方批準其駐北京使館的翻修項目。
英國外交部曾以館舍老舊、功能不足為由,于 2024 年 3 月初向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提交擴建改造方案,希望將現有低層建筑改建為高層現代化使館建筑,并增設大面積玻璃幕墻和屋頂花園等設計。
中方起初并未拒絕,而是以 “有待改進” 回應,要求英方補充前置條件,如皇家鑄幣廠項目獲批等。
但如今隨著英國持續拖延中國駐英新使館項目的審批,中方基于對等原則,對英國駐華使館擴建申請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
10 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曾表示,英方毫無契約精神、失信失德,若英方不批準中國新建大使館,中國將讓英國承擔相應后果。
從目前一系列的事件發展以及中方表態來看,中方很有可能采取同樣的對等反制措施。
英國商界開始感到不安,倫敦金融城的幾家大型銀行已在內部評估可能出現的“對華冷處理風險”。
英國對中國企業追加制裁后,倫敦金融城多家銀行向英國央行遞交報告,稱中英金融領域部分合作項目已被投資方要求暫緩。
英國國家商業聯合會(CBI)曾在一份內部評估中指出,近期政策不確定性顯著加劇,企業信心受到沖擊。
![]()
《金融時報》也發表社評稱,若連外交使館項目都能被政治化,外資還有什么安全感?
對于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英國來說,信用透支帶來的后果,遠比損失一塊土地要嚴重得多。
英國汽車業需要中國的市場和零部件,奢侈品行業離不開中國消費者,新能源產業更是需要和中國聯動。
一旦中英貿易受到影響,這些行業首當其沖會遭受打擊,更重要的是,英國的國際信譽一旦崩塌,以后其他國家和它合作,恐怕都會多留個心眼。
英國想在北京擴館,卻卡住中國在倫敦建館;一邊說要吸引中國投資,一邊又用“安全風險”搪塞合作。
這種“雙標操作”,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曾警告:“外交設施審批政治化,會動搖多邊外交的根基”。
一個連本國承諾都無法兌現的政府,如何贏得國際信任?
中方已經亮明底線,英國若繼續“頭鐵”,將自食其果。
這是最后通牒,也是最后機會。留給英國政府的選擇已經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