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陳琳輝)11月2日是世界維生素D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副主任張克明表示,維生素D是人類必需的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也是人體唯一能通過皮膚合成的維生素。它主要參與鈣磷代謝,被稱為“骨骼的守護者”,同時具有促進小腸鈣吸收、骨與軟骨的骨化,維持血鈣正常水平,調節免疫和情緒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體內維生素D水平較低可能是冬季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誘發因素之一,給維生素D不足人群加以補充,可明顯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風險。”張克明說,維生素D含量降低與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代謝綜合征、缺血性腦卒中、心肌梗死、早亡風險增加存在相關性,同時還與“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有關。
“造成維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是陽光直接暴露不足,以及膳食中缺乏維生素D,”張克明介紹,“老年人、學齡兒童和孕婦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現血鈣降低、骨骼病變、孩子牙齒萌出延遲、骨密度下降、肌肉萎縮明顯等癥狀,孕婦、乳母、老年人腰背部或腿部疼痛,沒有固定部位,時好時壞,且活動后加劇,絕經期女性、戶外活動很少者,建議到醫院檢測體內維生素D水平。”
張克明提醒,要想防止體內維生素D不足,必需從“吃”和“曬”兩方面著手。
飲食方面,天然維生素D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品,如高脂海魚(如沙丁魚)、動物肝臟、蛋黃、奶油、奶酪等,強化食品如配方奶粉、維生素A/D強化牛奶等。香菇、平菇等干制菌類在烹飪前適當晾曬,在紫外線照射后會合成維生素D,并提升其含量。
![]()
11月2日,前往北京市朝陽區蕭太后河廣場曬太陽的老人和孩子。陳琳輝攝
日曬方面,每天接受日光照射約30分鐘,可滿足人體維生素D需求。維生素D缺乏人群可能需要1~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曬雙上肢、雙下肢暴露的皮膚面積就夠了,不用非得曬臉。在樹蔭下,紫外線的散射也能起到合成維生素D的作用。
“不建議隔著玻璃曬太陽,玻璃會吸收和反射大部分紫外線,尤其是UVB(促進維生素D合成的主要紫外線類型),會導致皮膚無法合成維生素D。”張克明表示,不方便進行戶外活動的群體,建議無風、天氣晴朗時,打開窗戶,坐在陽臺或趴在床上,裸露四肢或背部曬太陽。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攝入維生素D越多對身體越有益,嚴重缺乏時一定要經醫生評估后進行合理、安全的補充,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維生素D制劑,”張克明補充說道,“維生素D作為一種脂溶性維生素,若長期、大劑量使用,在體內可以蓄積,甚至會發生維生素D中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