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5 日官宣上映,延續了《康熙王朝》的英雄化塑造邏輯,再一次把清初統一臺灣的名將——施瑯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澎湖海戰》這一部以臺灣統一為敘事核心的影片,延續了二十多年前的影視作品《康熙王朝》對施瑯的藝術塑造——將他刻畫為一位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忠勇果敢、運籌帷幄的海上名將。
![]()
可是在真實歷史中,施瑯這一位名將的人物形象遠非簡單的英雄模板,性格復雜得多,并不是影視熒幕上單一的英雄形象。史書中,他卻是一個背負‘三姓家奴’罵名的復雜人物,在講究“一臣不事二主”的古代,他的反復易主成了最大污點,以至于很多人攻擊他是漢族人的叛徒、墻頭草……
現在,本文在基于史料基礎上,分析施瑯為什么在當代影視作品中,都是如此熱衷于塑造“英雄化”的形象,背后又是怎樣的歷史觀與現實考量?
一“三姓家奴”?施瑯充滿爭議的叛降史
1 施瑯的出生
歷史上的施瑯,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后人對他褒貶不一。他1621年(明朝天啟元年)出生于福建晉江龍湖鎮衙口村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施大宣雖未出任高官,但家族屬于地方士紳,家境殷實。
![]()
施瑯自幼聰慧,個性好強剛毅,喜好武藝,對兵法頗有研究。在十七世紀中葉,明朝內憂外患,東南沿海一帶面臨倭寇的侵擾,自幼喜歡兵法的施瑯選擇了參軍,在福建的明軍中戰斗,積累了海戰和軍事戰斗經驗。
1644年明朝滅亡后,忠于明朝的遺民、士大夫、遺民擁護明朝的皇室宗室,在東南沿海建立了南明政權,從事反清復明匡扶漢族王朝的活動。當時,控制福建沿海一帶強大的海軍力量,就是鄭芝龍集團。
2 施瑯第一次易主——投靠大清
作為明朝的軍人,施瑯原本想與南明政權一起抗清,于是投奔到自己同鄉前輩、南明福建總兵,原本是海盜“海賊王”——鄭芝龍的麾下,憑借其勇猛和才干,很快被提拔為左沖鋒,成為鄭氏軍事集團中的一名青年驍將。
![]()
可是在1646年,清軍進軍福建,鄭芝龍是一個黑白通吃的墻頭草,看到南明成不了氣候,接受清軍的誘惑,決意投降大清。
善于識時務的施瑯,決定跟著老領導鄭芝龍走,從明朝投降清朝,這是他第一次易主。當時清軍將領對鄭芝龍有所提防,故意分離施瑯與老領導鄭芝龍的關系,令他跟著叫李成棟的新上司,是一個更早投降滿清的明朝漢人將領。
李成棟在明末歷史上也是個典型的反叛成性的“反骨仔”,一生反叛無數,時而降清時而復明。為清朝效力時,就參與臭名昭著的“嘉定三屠”,以及射殺南明隆武帝朱聿鍵,生擒紹武帝朱聿鐭,與吳三桂可以相媲美。
![]()
李成棟
3 施瑯的第二次易主——跟隨鄭成功
當時,李成棟由于清軍對他待遇不好,又扛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可是,第一刀不是砍滿清八旗軍,卻是手下沒資歷的明軍叛徒。于是,施瑯在回福建的途中無意遭到李成棟部將郝尚久的暗算,損失慘重,兩個弟弟都戰死,最后死里逃生投靠到了老領導鄭芝龍的公子——鄭成功的手下。
這一回施瑯從效忠清軍,又倒戈倒向了明軍,雖然第二次倒戈和易主是被動的。當時二十四歲青年的鄭成功,血氣方剛,出于對南明皇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清軍蹂躪母親的國仇家恨,就高舉義旗,與軟骨頭反骨的父親決裂,誓死走上反清復明道路。
加入鄭成功部隊的鄭成功,憑借自己軍事才能率兵東征西戰,為鄭家軍謀得了福建穩定的大本營,成為東南沿海最強一支抗清勢力。
![]()
3 施瑯和鄭成功的決裂
鄭成功是忠于南明的忠臣,在管理軍隊上都是封建家長制,控制欲望強,法治嚴苛,強調部隊下屬對自己的絕對忠誠,對下屬將領的自我個性和獨立都是不允許,以及高度敏感。
施瑯頗具軍事才華,卻也是很自信又強勢,經常因戰術決策和上級發生摩擦(如與鄭成功部將鄭聯、鄭鴻逵的矛盾)。所以,施瑯強勢作風令鄭成功不安,埋下彼此猜忌互不信任的裂痕!
1652年,施瑯與鄭成功的關系,因為一個叫曾德的士兵徹底決裂,立下不共戴天之仇!
曾德曾經是施瑯的親兵,但人品的確不好。有一次他犯了軍紀,惹怒了施瑯;為了自保,曾德就投靠在鄭成功身邊當差,獲得了鄭成功賞識。
![]()
鄭成功
鄭成功看到屬下沒經過自己同意,擅自殺人做主,挑戰了自己權威,也是火冒三丈,當即搜捕施瑯以及他的家人,他的父親施大宣、弟弟施顯等人盡數落網。然后,就把施瑯的父親和弟弟都給殺了!
4 施瑯的第三次易主——又轉跟大清
當消息傳來,逃命的施瑯頓時五臟俱焚,悲痛欲絕。他想著,鄭成功,我只是殺了你手下一個人,你卻殺我全家,我也要報復,砍你全家。
于是,這一次施瑯再沒有任何人鼓動,第三次倒戈易主,轉身投靠了清軍,發誓對清朝死心塌地地效忠。此后十余年,他在清廷并不受重用,直到康熙年間,主動提出攻打臺灣計劃時候,才重新被啟用。
![]()
二 功過交織的歷史功績
1 施瑯的易主
施瑯的三次易主,也被后人稱為清初的呂布,“三姓家奴”!一切如顧誠先生在其經典著作《南明史》中明確指出:
“施瑯本系海盜出身,反復無常,先背明附鄭,再叛鄭歸清。”
可以看到,在顧誠先生看來,施瑯的投降動機更多是個人恩怨,報屠殺親人的不共戴天之仇,并非家國。
由于施瑯反復無常的投誠行為,被認為是清初的呂布,“三姓家奴”,在民國至解放初期的史書中被歸入“漢奸”之列。20世紀70年代后,史學界雖不再對其加以罪名,卻也未給予褒揚。
![]()
《康熙王朝》的施瑯
于是,世人好奇施瑯真的如影視劇所描繪的那樣,是一位懷抱天下、矢志祖國疆土統一的理想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
2 施瑯的功績
影視劇中宣傳施瑯平臺灣,維護祖國統一的功績,是有史料支撐的。他在朝廷中關于臺灣棄留執政時候,力排眾議,建議康熙一定武統臺灣。在《恭陳臺灣棄留疏》中明確提出“臺灣一地,棄之必釀大禍”,強調其 “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 的戰略價值,最終推動清廷在臺灣設府置縣,將其納入版圖,可以看到維護國家領土統一的決心。
康熙二十二年的澎湖海戰中,施瑯率水師攻克澎湖,在流矢傷目的情況下仍督戰不退,最終迫使鄭克爽降清,可以看到收復國土的決心和意志力!
![]()
施瑯攻臺之后,曾極力主張保留軍隊駐守臺灣,并強調其戰略價值。這一點確實具有前瞻性。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標志著中央政府正式將臺灣納入行政體系。從這個角度看,施瑯的戰略眼光值得肯定。
3 施瑯的有功有過
但史料同時記載了功績背后的爭議:他與福建總督姚啟圣為爭奪權力“鉤心斗角,互相掣肘”,拖延了征伐臺灣的進程。收復臺灣后,施瑯雖然宣稱 “以國事重不敢顧私”,卻仍借機擴大自己在清朝朝廷的個人勢力,其兒子施世綸、施世驃均獲高位,可以看到利益之心太重。
《清史稿》直接點出:施瑯雖然會打仗,但性格刻薄,殺人不少”,可以看到歷史上的施瑯性格剛愎、手段嚴酷,不是影視劇的儒將、“仁將”的形象。一些歷史學家分析,他主張一人帶兵攻打臺灣,也有鞏固自身權力,擴大軍事影響力,當盤踞地方軍閥的考慮。
![]()
因此,施瑯并非完美的圣人,乃是一個 “有功亦有過” 的立體形象,非影視中的 “完美英雄”。
三 塑造英雄:影視劇為何需要‘完美’的施瑯?
回到影視創作本身。如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施瑯,幾乎成了“孤膽民族英雄”的完美形象。《康熙王朝》將施瑯的人生軌跡簡化為 “忠君報國” 的路線:先講述他因鄭成功猜忌,害得家破人亡的悲情。然后刻畫他蟄伏十三年等待平臺時機的意志力,結尾凸顯他攻克澎湖時 “帶血督戰” 的勇武。劇中也刻意弱化了施瑯兩次叛降倒戈的歷史糾葛,僅用 “各為其主” 輕輕帶過。
之后,《康熙王朝》濃墨重彩地展現施瑯在朝廷上力排眾議、慷慨陳詞:“臺灣不取,東南永無寧日!”甚至在朝堂之上跪地請命,誓言收復故土,與康熙在“統一臺灣”上產生了精神共鳴。這一種戲劇化處理,極大增強了施瑯角色的感染力,卻也嚴重偏離了史實,令人物成為觀眾易于共情的 “復仇者兼愛國者”。
![]()
在歷史事實上,康熙帝對是否武力攻打臺灣的決策,一直都是猶豫不決。當時,朝廷內部一些官員認為出兵臺灣,勞師遠征、風浪難測、后勤不繼;真正能令康熙定下武統臺灣決心,就是福建總督姚啟圣、刑部尚書明珠等人。施瑯固然是前線統帥,但絕非唯一決策者。可以看到,這一切都是電視劇《康熙王朝》在美化施瑯的形象。
又如在電影《澎湖海戰》(2023年上映)中,施瑯被描繪痛恨分裂,心向國家統一的愛國將領,仿佛他對明朝或者臺灣的明鄭政權從來沒效忠過。
在《康熙王朝》中,描繪施瑯的“吞眼督戰” 是虛構,真實史料僅記載 “流矢傷目”。之后,在影視劇《施瑯大將軍》為突出家風,加了“父子同上陣” 的劇情,渲染英雄形象。但歷史上,施瑯攻臺前研究潮期十年,曾因臺風兩次兵敗。
![]()
現在,對施瑯影視形象 vs 歷史形象弄一張對照表:
![]()
電視劇對施瑯英雄形象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影視作品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會對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主流價值觀念。
如在《康熙王朝》創作年代,兩岸關系緩和的背景下,施瑯作為“統一象征”價值被放大,滿足中國民眾兩岸和平統一的需要。2025年《澎湖海戰》預告片的發布,也是社會民眾對臺灣統一的渴望。
![]()
結語
這一種英雄塑造并非孤例,從岳飛、文天祥到鄭成功,歷史人物的影視形象總是隨著時代需要被重新詮釋。因此,影視作品必須要打造施瑯為海峽兩岸統一象征的符號,對他的三次易主,以及缺點卻不提。因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影視作品為了弘揚海峽兩岸統一主題,就需要弘揚施瑯的優點,把他作為維護海峽兩岸統一和國家主權完整的象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