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年鄰近的時候,李大媽的家庭群經常熱鬧非凡。48歲的兒子忽然在群里發來一張蒜蓉大蝦的圖片,配上文字:“年夜飯備蝦,要不給爸少加點,聽說蝦是‘發物’,心臟不好最好忌口?”
李大媽看著手機,心里也犯了嘀咕:冠心病患者真的不能碰蝦嗎?“發物”到底是啥?過年餐桌上哪些該舍棄?其實,不止李大媽,社區健身隊的大爺大媽們都議論紛紛,各種“發物不能吃、會復發、會加重疾病”的說法滿天飛。
![]()
家里逢年過節,蝦總是餐桌上的常見佳肴,但不少人一直把“蝦”當作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應避開的“發物”。真有那么可怕嗎?“發物”一詞,源自中醫理論,通常指某些易于誘發或加重疾病的食物,不同人和不同疾病治療期內有針對性忌口。
但事實上,“發物”沒有統一科學標準,比如蝦、螃蟹、牛羊肉等常常被冠以“發物”之名,僅基于個人反應和經驗之談,而目前現代醫學尚無明確證據表明蝦屬于冠心病的高風險食物。
相反,據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的分析,100克鮮蝦中脂肪僅有0.7克,優質蛋白卻高達17.6克,并含有多種有益心血管的牛磺酸和Ω-3脂肪酸。
一項2021年發表于《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的研究顯示,適量攝入海產品對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影響有限,只要不過量進食、不過敏、不過咸,大多數人完全可以放心享用蝦。
![]()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明確指出,均衡多元的蛋白攝入有助于心血管健康,而“忌口”不等于一刀切,需因人而異。
那么,蝦為什么被“污名化”?核心原因在于誤把個體敏感當成普遍危險。事實上,極少數人食用蝦后出現過敏或消化不良等反應,這類人群應適度限制。對冠心病人來說,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年夜飯中的高鹽、高油、高糖菜肴,而非一味忌嘴蝦蟹。
每年春節期間,醫院心內科急診室的收治量比平日增加約18.5%,調查發現,主要誘因居然不是“蝦蟹”,而是兩類真正必須警惕的“發物”食物:
高鹽高油的傳統加工肉類:
熏魚、臘腸、咸肉、臘肋排,是北方南方年夜飯上的常見菜。一份臘腸(50克)含鹽高達3.2克,約等于一天控鹽建議量的一半!高鹽、高油飲食會導致血壓、血脂飆升,加劇動脈硬化風險。
一項2254名冠心病患者的全國隊列調查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原本達標的血壓患者,高達57.2%再次達到高血壓標準,誘因多為春節膳食的“重口味”。
![]()
高糖高熱量的糕點、飲品、甜食:
無論是八寶飯、年糕,還是各類高糖飲料,過年攝入糖量提升會直接拉高血糖,刺激胰島β細胞工作負荷。
一項發表于《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21年的大規模研究顯示,春節后血糖“跳升”風險增加15%-21.3%,尤其是已有慢性病史的中老年人,血糖波動會帶來急性心梗、心衰等重大風險。
相比之下,蝦肉蛋白高、脂肪低、嘌呤含量中等,對于血管健康反倒是更優質的選擇之一。要警惕的其實是“您沒警惕,反而天天見”的“發物”。檢查一下您的年夜飯菜單,是不是忽視了隱藏的高鹽高糖陷阱?
![]()
冠心病朋友并非不能享受美食,而是更需“吃得聰明”。權威營養學與臨床指南,給出如下建議:
主食,宜雜糧為主,年糕等高糖食品小份為佳。蝦、魚、瘦肉適量搭配,保證蛋白質、微量元素攝入,輔助修復心肌,更有助于增強抵抗力。建議每周水產類(包括蝦)攝入量控制在250~500克/周,平均分攤至每頓即可。
菜品,優先考慮蒸、煮、燉,少油少鹽。烹飪時每餐加鹽不超過3克,食用油建議每天不超過25克。自制年夜飯時,為老人單獨準備低鹽低油版本,一道白灼蝦、清蒸魚,健康又美味。
甜品,適度為宜,可以堅果、低糖水果代替。若需吃年糕八寶飯,建議控制總量,分多次少量食用,避免一次性高糖沖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