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活動(微信:2478970178)
各位兩個輪子上的追風少年(以及追風中年、追風老年)們,大家好!
又到了我們(假裝)嚴肅探討騎行科學的時間了。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所有騎友,尤其是那些一邊騎車一邊摸著腰間“愛的把手”的騎友們,最最關心的話題:
“吭哧吭哧騎了50公里,我到底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能讓我理直氣壯地多吃一碗飯嗎?”
![]()
首先,讓我們摒棄一個天真爛漫的想法:“騎完50公里=瘦成一道閃電”。
真相往往是:你騎完50公里,感覺自己像個征服了環法賽段的英雄,然后帶著這份榮耀感,心安理得地啃完了一個全家桶。結果第二天一稱體重,數字穩如泰山,甚至可能還向你友好地招了招手。
那么,靈魂拷問來了:單次騎行50公里,到底能消耗多少熱量?
一個簡單粗暴的“官方”答案
拋開個體差異談熱量,都是耍流氓。但為了滿足你們急切的心情,我們先上一個“僅供參考”的官方估算:
一個體重約70公斤的騎友,以平均20-25公里/小時的中等強度,騎行50公里,大約會消耗1200-1500大卡的熱量。
(體重輕的請自覺往下調,體重重的可以偷偷往上調,這叫“體重特權”。)
看到這個數字,你是不是已經開始在心里盤算能兌換什么美食了?別急,讓我們把這些數字翻譯成你聽得懂的“食物語言”:
約等于2.5個巨無霸漢堡
約等于3大碗白米飯
約等于1.5份薯條
約等于4罐可樂
約等于1塊濃郁的芝士蛋糕
怎么樣?是不是瞬間覺得,剛才那50公里白騎了?你風塵仆仆,揮汗如雨,戰勝了逆風和坡道,最終換來的,可能只是別人幾分鐘就吃完的東西。
所以,騎行圈流傳著一句至理名言:“騎車不是為了吃更多,但吃更多是為了騎更遠。”看,邏輯完美閉環!
為什么你的“熱量燃燒器”時靈時不靈?
為什么我明明也騎了50公里,減肥效果卻沒隔壁老王好?因為熱量消耗這事兒,就像你的單車變速器,檔位多著呢!主要看以下幾個“調鈕”:
1.體重“基礎功率”:體重越大,移動身體所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這可能是胖子們為數不多的“優勢”之一——同樣距離,你燃燒的卡路里就是比瘦子多!驚不驚喜?
2.速度與激情“輸出功率”:你用逛公園的速度溜達50公里,和用參加ITT個人計時賽的速度飆完50公里,消耗的能量能一樣嗎?后者可能比前者多出一倍!強度是關鍵,當你氣喘吁吁,話都說不利索的時候,就是你脂肪哭泣的時候。
3.風阻與坡度“地獄難度”:逆風,是所有騎手的一生之敵!它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讓你的消耗直接翻倍。還有坡度,平路巡航是享受,爬坡就是“熱量燃燒的狂歡”。記住,每一個讓你罵娘的坡,都是你脂肪的修羅場。
4.個人體質“發動機型號”:你的肌肉含量、基礎代謝率就像汽車的發動機。有人是V8引擎,有人是……小電驢。肌肉越多,代謝越高,靜止時都能“偷偷”燃燒更多熱量。
![]()
終極靈魂拷問:那這50公里,我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
朋友,格局打開!
我們騎行的意義,難道僅僅是為了APP上那個冰冷的卡路里數字嗎?不!我們燃燒的,何止是脂肪?
我們燃燒了工作的壓力:把老板的苛責、客戶的刁難,統統踩在腳下,碾成渣渣!
我們燃燒了生活的煩惱:房貸、車貸、孩子的作業,在呼嘯而過的風中,暫時都顯得沒那么重要了。
我們燃燒了多余的贅肉:順便,真的順便,也帶走了一些油膩。
我們更收獲了多巴胺的快樂:那種騎到終點,迎著風,喝著冰飲料的暢快感,是任何美食都無法替代的!
所以,別再糾結于“一個漢堡”還是“兩個雞腿”了。每一次50公里的騎行,都是一次身心的凈化和重啟。你賺到的,是一個更健康的心臟,更強大的肺活量,更緊實的大腿,和一個在朋友圈可以曬出來的、閃閃發光的自己!
互動時間
好啦,科學(瞎扯)時間結束!現在輪到你們了:
“來來來,坦白局!你騎完一次長途后,干過最‘喪心病狂’的補償行為是什么?是怒吃一頓火鍋,還是狂炫一杯奶茶?或者……直接躺平一動不動?”
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讓我們互相傷害(借鑒)一下!點贊最高的那位,我將授予你“最理直氣壯吃貨騎友”榮譽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