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慶州APEC會場的41分鐘會談,讓日本首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和韓國總統李在明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被外界視為"意料之外"的溫和會面,背后藏著的不是歷史恩怨的消解,而是日韓在特朗普施壓下的現實抉擇:當美國的要價越來越高,曾經針鋒相對的鄰居不得不放下芥蒂,抱團應對共同的壓力。
![]()
要理解這場會談的深層含義,我們得先回到幾個關鍵人物的背景與面臨的挑戰上。
先說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這位政壇鐵娘子,在出任日本首相前,就以其強硬的政治風格和保守的右翼立場聞名。她素有“女版安倍”之稱,在歷史問題上,她的觀點常常引發爭議,比如她曾公開為參拜靖國神社辯護,并直言日本“無需再為歷史問題道歉”。
外界普遍認為,由她組閣并聯手極右翼的“維新會”,預示著日韓關系恐怕會進一步惡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高市早苗在慶州會談中展現出的“低姿態”,主動提及延續前任的“穿梭外交”,甚至表達對韓國泡菜和韓劇的喜愛,著實讓人感到意外。這并非她性格的突然轉變,而是日本所處困境的一種外在體現。
![]()
而韓國總統李在明,上任后一直推行“實用外交”路線。他面臨的國內經濟形勢并不樂觀,GDP增速跌至0.8%,半導體產業也陷入低迷,急需外部合作來提振經濟。在這樣的內外交困之下,繼續與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糾纏,只會消耗寶貴的外交資源,甚至可能被美國強行“選邊站隊”。
因此,李在明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他主動引用高市早苗的話,強調“韓日關系的重要性正在提升”,甚至不惜用慶州和奈良都是古代文化中心這樣的共通點來拉近距離,其背后的“實用”邏輯清晰可見。
![]()
將這兩位領導人推到一起的,是一個共同的外部變量,那就是“特朗普的壓力”。就在慶州會談前一天,高市早苗剛剛結束了在日本與特朗普的會談。表面上,雙方宣稱“美日同盟進入新黃金時代”,但私底下的談判卻暗流涌動。
特朗普以其一貫的商人本色,對日本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開放汽車市場,增加美國大豆進口,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他要求日本將國防開支提高到GDP的3.5%,遠超日本原定的2%目標。對于日本而言,這無疑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單靠自身根本無法承受。在巨大的外部壓力下,日本不得不尋求外部力量的支撐,而近鄰韓國,自然成為了一個可以合作的對象。
![]()
同樣,韓國也深知,在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政策下,任何單打獨斗都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與日本保持穩定關系,不僅可以避免被美國在美日韓同盟框架下進行“敲竹杠”,也可以為韓國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爭取更大的戰略空間。李在明政府顯然不希望被完全綁在美國的戰車上,而是希望能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為韓國爭取到最大的國家利益。
因此,高市早苗與李在明的這次“務實握手”,本質上是一種“利益交換”。高市早苗需要韓國的支持,以在應對美國貿易施壓和安保要求時獲得更多籌碼和底氣;而李在明則希望通過穩定與日本的關系,為韓國的“實用外交”拓展空間,避免在中美博弈中成為犧牲品。在這種現實需求的驅動下,兩國選擇暫時擱置歷史爭議,甚至將2025年韓日邦交正常化60周年,看作是進一步深化合作的契機。
![]()
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基于共同壓力的合作,其脆弱性不言而喻。高市早苗的政治底色并未改變,她仍然在推動防衛開支提升計劃,修改安保文件,這些動作隨時可能刺激韓國民眾的神經。歷史問題就像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定時炸彈,一旦有政客出于私利再次挑動,兩國關系隨時可能功虧一簣。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這場“應急反應”式的合作,其最終走向仍掌握在第三方美國手中。如果特朗普政府未來對日韓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或者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這對“臨時伙伴”很可能會因為分贓不均而迅速瓦解。畢竟,兩國在國家利益和戰略目標上,仍然存在著難以調和的深層矛盾。
![]()
所以,慶州會談與其說是日韓關系的一個轉折點,不如說是在特定時局下,兩國為應對共同外部壓力所做出的“權宜之計”。它揭示了東亞地區在面對美國政策調整時,各國如何重新審視彼此關系,尋求新的平衡點。
但這種建立在“抗壓需求”上的合作能走多遠,還有待觀察。它考驗著高市早苗能否有效壓制國內右翼勢力的反彈,考驗著李在明的“實用外交”能否在各方利益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更考驗著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算盤,未來將如何繼續攪動東亞乃至全球的政治風云。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