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文明傳播的工具。紙張的發明不僅改變了人類的信息記錄和傳播方式,而且深刻影響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和社會發展。它以各種形態存在于現代社會之中,從日常的書寫、擦拭、文字圖像的承載,到具有裝飾意義的剪紙、紙雕等,紙不再局限于生活所用,已然成為文化蘊藉和藝術觀念表達的重要載體。
國家藝術基金“敬惜字紙——當代觀念性紙藝術巡展”項目,目前已完成在合肥、南京、濟南、鄭州、西安、杭州6站巡展。展覽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紙藝術領域的藝術家作品50余件,這些作品在題材、表現方式、創作手法等方面都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且在多個角度體現了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
在總策展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楊大偉看來,巡展的意義在于,除了將紙看作一種媒介,也可以從中感受與紙有關的藝術觀念,進而通過對“紙”文本意義上的解構以及圖式的重構和材料轉換,獲取藝術家對于紙的全新詮釋,甚而顛覆紙僅僅作為工具化載體的認識。因為紙本身就自帶文化和藝術的語義,而這也恰恰是“敬惜字紙”的隱喻所在。
作為中國當代觀念性紙藝術的代表藝術家,王雷的作品通過纖維解構、材料重組等實驗手法,既保留生活用紙、舊報紙、古書籍等紙材料的文化記憶,又賦予其自由的時空維度。其歷經8個月創作完成的大型紙藝作品《兵者無形》,氣勢磅礴,讓觀者頗為震撼。該作品以報紙為材料,通過搓線、編織技術將清朝康熙皇帝的“閱兵甲”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看似作者只是進行了單純的形式語言復制,而事實上卻通過解構與重組的方式,將戰爭與和平、武力與文化、脆弱與堅硬、歷史與當下進行多重語言呈現。
王雷的另一件作品《文化中國·大漢》,是用四本《英漢辭海》的紙搓線,再用編織技術創作而成的,呈現出的藝術氣息與《兵者無形》形成了一種對比。以具有今日時代信息的書籍為創作材料,借用明代服飾為形式承載,再以一針一線的編織為技術輔助,藝術家希望透過服飾這面鏡子引導觀者由表及里,通過服飾這把鑰匙解鎖衣冠背后的故事。
同樣在中國當代紙藝術領域頗具代表性的創作者李洪波,在《花季系列》作品中,將廢舊教科書雕刻成少年塑像。書本內頁因雕刻成為“知識殘片”。當觀眾抽取書本翻閱時,雕塑的完整瞬間瓦解。這不僅是視覺奇觀,更是深刻的隱喻:紙化身為質問者,讓人們反思標準化的教育模式下,個體生命的完整性是否被忽視。
![]()
裂痕(紙藝) 楊光
魏旭超的紙藝作品《南·北》將《中國旅游地圖冊》中不同地區的形狀刻畫成不同的形象——或動物,或人物,或抽象的線條。藝術家在一個個線條、色彩、塊面、結構中尋找規律和形式,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呈現如山水、如幻境的視覺效果,一頁頁被雕刻后的地圖也因此有了詩意,有了一種不可言說的生命力。
藝術家康雷多年來一直探索水和墨在當代語境中新的可能性,其作品《天地遺珠系列》不局限于傳統文人對山水的寄情,紙的肌理宛如歲月留下的痕跡,不論是粗糙、細膩,還是斑駁、平滑,都為畫面注入了自然而真實的氣息。康雷說:“讓水和墨不再僅僅依附于宣紙的平整表面,而是在紙漿與紙的獨特紋理上自然流淌,這種控制之中和意料之外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創造空間。”
有意思的是,鄭格菲的《人間煙火》是以近幾個月作者及家人、朋友所用到的商品條形碼為材料,以自己最喜歡穿的一條長裙為形式載體構建而成。從組成長裙的條形碼中,折射出作者生活中所買的所有快遞(外賣、學習用品等),以及家人買的日用品、食品、化妝品、藥品。作品背后蘊含著當下人的生活習慣及消費觀念,呈現出新時代的人間煙火氣息。
![]()
芥子園中的千里江山圖(紙藝) 肖希
肖希創作的《芥子園中的千里江山圖》是以《芥子園畫譜》為媒介,融合《千里江山圖》的一次創新實驗。據藝術家介紹,作品首先以《芥子園畫譜》內頁紙為媒,通過連貫的長卷式敘事,既保留芥子園“以形傳神”的寫意性,又呼應《千里江山圖》的空間感。其次是在傳承中表達對“范式”的致敬與突破。作品借《芥子園畫譜》內頁紙再造《千里江山》,隱喻傳統繪畫教育中“臨摹”與“創造”的矛盾,引發對藝術程式化與個體表達的思考。觀眾也從中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表達。
![]()
他鄉·吾鄉(紙藝) 張旭
綜觀展覽可以看到,展出的紙藝術作品注重觀念闡發的創作路徑,圍繞“紙”的內涵與外延去觀照現實、生發觀念,并通過深入挖掘紙的物質性、文化性和技術性,呈現出鮮明的文化立場和豐富的藝術形態。
正如楊大偉所說:“在紙的藝術創作由傳統轉向當下的過程中,呈現形態也從最初的平面開始向立體甚至是空間延伸。紙的融合與重構消解了傳統意義上的界限,成為可以與觀者對話的獨立靈魂。的確,在科技文明不斷擠壓藝術創作個性的時代,紙的藝術創作可以帶我們更詩意地在這個世界棲居。”
數字時代紙媒將何去何從?它的魅力還在嗎?“敬惜字紙”巡展項目做出了回應,它說明使用紙并非是固守舊技的行為,而往往是重新開拓的開始。當下,重新審視已延續了數千年的信息媒材的變化,并從這種審視中重新找到出路,也許不單單是藝術的出路。
2025年11月2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紙藝術讓我們更詩意地棲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