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種聲音,對歷史的認識很片面,有歷史虛無主義的趨向。用“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來概括元明清這段歷史,否定了中華文化的連續性,這是不對的。如果用這句話來鼓勵人要知恥而后勇,似乎又有幾分道理,重要的是要學會分辨和理解,以辯證、唯物方法來看待歷史。
“崖山之后無華夏,明亡之后無中國”這句話出自哪里?這句話后半句出自明末清初的錢謙益,前半句是20世紀初日本侵華為了找理由東拼西湊而加上去的,意在否定中華民族的文化延續性和為日本侵略行為找“借口”和“合法性”。
那這句話對不對呢?我認為是謬論,要唯物辯證看待。用這句話來概括歷史表象,似乎恰當,但從朝代更替角度來否定中華民族的文化延續和融合,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表現。
“崖山之后無華夏”這句話說的是南宋滅亡之戰:崖山海戰。崖山海戰中,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入大海,南宋王朝退出歷史舞臺,元朝完成統一,改變了中原自古以來是漢族王朝的局面。
從歷史表象來看,崖山海戰之后,中原王朝確實滅亡了,中原地區本是漢族王朝,但現在已經是蒙古人的天下,就這種表象確實是“無華夏”。
![]()
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正如《臨江仙》中所言:“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歷史朝代更替洪流中,不能以一種表象來否定或者概括歷史規律。
中國歷史自進入宋代后,出現了宋、遼、西夏、大理、金、蒙古等幾個政權,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這種民族紛爭局面持續了300多年。在此之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也是出現混亂局面,但中原漢族的江山一直沒有被易手,而在崖山以后,中原被蒙古占領,實現了大一統,這就被認為中華文化出現了割裂。
![]()
這種觀點的證據在于蒙古統一過程中,發生過多次、大量的屠殺和毀滅文化的情況。比如樊城大屠殺、常州屠城、靜江屠城等慘案,導致人口數量下降,文化遭到摧毀,更不要說文化發展了。然而這些歷史,并沒有讓中華文化出現真正的割裂,反而出現新的融合。
這種融合表現在蒙古建立的元朝對漢族文化的重視,推出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政策。比如在滅掉西夏、金、南宋后,將原有的地區民族文化融入進來,遵循中原王朝傳統治理方式,推出“行省制”,有效管理不同地區與不同民族,促進民族融合;修訂了《宋史》《遼史》《金史》等,讓中國歷史沒有斷層;完成統一,讓中華疆域得到有效管理。這就說明,蒙古入主中原,并沒有割裂中華文化,反而有傳承、發展、融合之意,這就是中華文化包容性的表現。
![]()
再說后來的明朝,朱元璋完成大一統后,同樣修訂《元史》,承認元朝的存在,并在制度上沿用很多,比如行省制等。這也說明元朝統治時期形成的文化,尤其是優秀文化是被后世所接受和傳承的。
“明亡之后無中國”這句話描述的歷史是滿清入關,取代了明朝正統地位,后逐步實現統一。在這段歷史中,漢族的江山再次被少數民族政權取代。
滿清入關后,為了統一全國,發生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屠殺,導致漢族人口下降,統治期間推行了“文字獄”等舉措,破壞了文化多樣性,制約文化發展,從這些歷史來看,有“無中國”的現象,但不能一概而論。
![]()
清王朝建立后,首先繼承和沿用明朝的制度;其次是完成統一,推行漢文化和滿族文化。從這些角度看,清王朝也在延續和發展漢族文化,推行多民族融合,中華文化并沒有發生割裂。
那為何有“明亡之后無中國”這種說法呢?這就要理性分析,不是沒有中國,而是中國在另一個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發生了很多變化,導致后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這句話的出現,是漢族對明朝滅亡的一種惋惜,也是一種對漢族文化被破壞的自責。
當出現在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發出這種言論就成了“陰謀”,意在否定清朝是中華的正統,為他們侵華找借口和侵華的合法性。
![]()
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人對中國的入侵也學會了“找借口”,東拼西湊說出“崖山之后無華夏,明亡之后無中國”的言論,認為中華文化已經出現割裂,否定了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并非是中國的正統,證明他們入侵中國,建立偽政權、新秩序的合法性。日本有這種想法,主要源于他們早在盛唐時代學習了很多中華優秀文化,從這個角度認為中華文化停留在盛唐,其目是否定中國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王朝合法性,割裂中華文化的延續性。
![]()
日本人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激發中國的民族矛盾,他們趁機而入,從文化上實現入侵。就算到現在,也還有一種說法:唐代文化在日本,明代文化在韓國。這個說法也是不對的,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有很強的包容性,就算元、清兩代,他們也在推行漢文化。至于說“唐文化在日本,明文化在韓國”,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這兩個國家深受其影響,至今依舊可以看到唐、明兩代的影子,這不能說明文化在他們那里得到繼承,反而說明中華文化的強大,形成了中華文化圈,他們只是學習一些皮毛。現在他們以點帶面概括和論斷中華文化的延續性,恰好證明了中華文化沒有被割裂,更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對他們的影響。
“崖山之后無華夏,明亡之后無中國”這句話是謬論,這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否定了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民族大融合,但漢族文化依舊沒有出現割裂,就算被少數民族統治時期,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依舊是主流文化,就拿元、清兩代來說,他們依舊推行儒家文化,依舊使用漢字,這就是證明。
如果以“崖山之后無華夏,明亡之后無中國”來否定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其目的就是在否定中華文化對他們的影響,想通過文化影響來改變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和看法,其目的顯而易見,不能被帶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