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新片爭議挺大。
有人說這是看見女性,也有人說是在消費。
在這個性別話題越發尖銳的時代,一部女性作品的出現,比它落定的成績更先到來的,必定是爭議。
女權,還是消費女權?
贊美和罵名,都藏在最新的這部電影里——
下一個臺風
![]()
主演張子楓、張偉麗(沒錯,就是那個UFC運動員),李心潔、姚晨作配。
四個女人,拉開四角張力。
導演李玉。
還沒觀影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含女量”。
可以說,這部電影的好評和負評都來于此。
01
受傷的女人
故事上,《臺風》是簡單的。
張子楓飾演的林沫沫(張子楓 飾)在畢業宴上,被喝醉的男老師堵在廁所侵犯、毆打,想告對方強奸,卻因證據不足敗訴。
失落的她來到一個海島散心。
在這里,她遇見另一個女孩,阿汐(張偉麗 飾)。

阿汐很特別。
乍一看像個男人,討厭裙子,不說話,只打手語。
但她心思又細膩——
會救受傷的海鳥(海鳥是漁民的對頭),會在意別人的目光,會跟背后嚼舌根的人動手,甚至進過少管所。
一場爭執戲,解釋了她敏感易怒的全部原因。
原來阿汐的媽媽,是島上有名的“淫婦”。
-雞婆的小孩啊
沒人教啊

沫沫的敗訴被網絡暴民污名為打拳、仙人跳;
而在海島的傳聞里,阿汐的媽媽在船上勾引男人,投海身亡,被當地人看作是“媽祖的懲罰”。
某種意義上,外來的沫沫,和土生土長的阿汐,受困于同一場風暴。
她眼睛受傷,她不愛說話。
兩個殘缺的靈魂在海島上奔跑,相處中,慢慢打開封閉的內心。

-我知道你為什么不說話
因為根本就沒有值得你說話的人
我也一樣

此時,小島也將迎來一場真實的臺風。
在氣象預警中,沫沫接到電話,被告出錢讓她撤訴,甚至搬出了自己的妻子(姚晨 飾)前來施壓。
“那天晚上他喝多了,你也沒少喝,這事說不清楚。”

而在島上游蕩的這幾日,沫沫還認識了另一個奇怪的女人,青蚵嫂(李心潔 飾)。
她早年死了丈夫,兒子又在國外,全憑“守寡”的好名聲在海島堅挺下來。
沒人想到,她看似開朗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個陰暗的真相。

性侵、蕩婦羞辱;
背叛、傳統規訓。
四個角色,各有各的傷痕。
在不知何時到來的臺風中,受害者,成為這群女人共同的身份。
02
犯錯的女人
在許多人看來,《臺風》的好與壞是一體兩面。
它大膽地將女性議題商業化,但同時,也將爭議推向了高處。
比如邏輯的粗糙。
作為一個商業片,想用社會熱點探討女性議題無可厚非。
但電影不光在敘事方面不夠流暢,許多細節還有漏洞——
張子楓受傷的眼睛,現實中泡水可能致盲,更別說下海游泳。
現在的KTV都有監控,性侵那么大動靜,不太可能證據不足;
女性角色都是受害者,男性都是加害者,人設太過對立和扁平。

![]()
![]()
△陳嘉玲爸爸你在這里干嘛!
而更大的批評是:
俗。
不僅女性都被設定為受害者,許多情節更被認為落了俗套。
比如阿汐不穿裙子,沒有女人味,片里一直被長輩念叨;
![]()
面對性侵,包括親人在內,全世界都勸沫沫“算了”、“放過他”、“我是為了你好”;
![]()
最經典的“打小三”。
姚晨對著丈夫大哭大鬧,最后還是幫忙撤訴,冷臉洗內褲。
拉著張子楓“游街示眾”,并煽動大家一起謾罵、羞辱。


這些情節,過于筆直了。
像是直接引用了網路話題,沒有生活里的曲折。
而對于這些爭議,導演的確在片中沒有給出更多的上下文和解釋,也沒有拍出更為細膩的人物內心轉變。
這也導致很多情節的過渡不是那么自然。
就像沫沫和阿汐突然就靈魂共鳴了,青蚵嫂突然就轉變人設了(具體不劇透)、出賣主角的閨蜜突然就girl helps girl,良心發現了。
![]()
![]()
![]()
但問題是——
為什么這樣?
好像是她們的“愛女”本能突然覺醒。
這些毛病在商業片中非常常見,并不是《臺風》獨有。
可相較于其他的商業片,女性題材的商業片,似乎面臨著更高、更挑剔、更完美主義的衡量標準。
情節不可以陳舊,角色不可以犯錯。
否則你就是消費女權、就是賣弄苦難,動不動就上升到“原罪”的程度。
甚至于,我們可以從來勢洶洶的爭議中,看到觀眾的矛盾之處——
一邊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替女性發聲;
但同時,又不太能允許,“不規范”的女權作品出現。
此種反差。
倒與電影中的那個海島有幾分不謀而合——
記得嗎?
片中沒有一個完美女人。
不穿裙子不是好女人,勾引男人不是好女人,打小三不是好女人,受了欺負卻不肯放男人一馬,也不是好女人……
電影塑造的是一個極端的“厭女社會”。
要村民允許你,要村民支持你,就必須符合超常的期待,甚至是預判別人的批評,穩穩地避開所有的危險區,才可以活下去。
而這或許是國產女性電影的新原罪。
一個全新的類型,還未成熟到滲入到更廣的角落,就已面臨動輒得咎的風險——
要么太俗、太商業、太下沉被嗤之以鼻;
要么太小眾、太作者、太晦澀被束之高閣。
只有完美才配上桌。
03
逃不過臺風的女人
最后,還是回到電影本身。
在一些人看來,只要作品消費了話題,啟用了噱頭,就不是真正的女性主義。
就像《臺風》的前排評論:
所有事不是男人挑起的嗎,為什么又是女人出面?
加害者連一個鏡頭都沒有,男人又美美隱身了。
![]()
但問題是——
這部電影的重點,就是聚焦于女性私密心事,講述不同身份的女性身上發生的不同事情。
就像《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樣,男性露臉,重要嗎?
不管是張子楓的沫沫、張偉麗的阿汐、姚晨的陳淑楠、李心潔的青蚵嫂,甚至是那個一閃而過,對主角態度瞬息萬變的閨蜜……
她們的身份是學生、老師、村婦、漁民。
也可能是女兒、妻子、朋友、情敵。
整部電影不光講性侵,更講了每位女性在面對沖突時原本對立,卻被天然的性別同盟所激發的成長與轉變。
(前方輕微劇透)
阿汐不是討厭裙子,而是討厭“女性符號”,因為它在記憶里象征著負面。
童年的她沒能救起投海自殺的母親,對自己的性別產生了應激與畏懼——
當她知曉沫沫和男老師是酒后出事后,有一種下意識的反感和憤怒:
女人,為什么要主動和性扯上關系?
你為什么要做這些不好的事情
![]()
陳淑楠,全片最守舊的人,一個強奸犯的妻子。
她一邊痛恨伴侶犯錯,一邊幫他東奔西走撤訴,可憐又可恨。
電影最后她雖然選擇離開渣男,但新的課題又來了——
受害者雖然拿回了正義,但新的污名又降臨到了女兒身上。
![]()
青蚵嫂。
算是最大的一個負面角色,但在揭露往事前,她對沫沫的態度是:
女孩子,不能怕,越怕他們越欺負你。
可見過了這么多年,她保守被動的觀念也有所轉變。
![]()
林沫沫。
片中的一個細節是:
在她為青蚵嫂畫素描的時候,往她眼睛上加了一張漁網。
她堪破了惡的本源——落后。
因為被閉塞的海島困住,所以只能抱殘守缺。
![]()
在李玉的導筒里,女人永遠是宇宙的中心。
《蘋果》講一個洗腳妹的遭遇,《觀音山》聊縣城少女的青春,《二次曝光》《兔子暴力》聚焦婚姻和母女;
上一部《斷·橋》雖然口碑不佳,但核心依舊是困境中的女性,而非流量出演的男主角。
![]()
也就是說,不論做的好不好,但女性商業片的賽道,總會有人堅持做下去,總會有新的影視作品和人物出現。
那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它們?
或許還是那句話——
真正的女性主義,從來比的不是誰更恨男人,而是誰更懂女人。
相比一味用高高在上的“正確正義”去審判每一部頂著票房風險和題材壓力的女性電影,規訓發出不同聲音的創作者:
這個男性角色又隱身了,這個女性角色又不完美了,這種敘事又不夠先進了。
發現它們的優點,它們的美,它們產生的進步,看到更多的可能,才是真正支持女性作品的姿態。
說到這,不得不提本片結尾的巧思。
沫沫和阿汐經過了一切后,選擇在海邊生起一把火,燒掉了那艘破爛不堪的船。
這艘船多年來修修補補,哪怕早已無法出海,但依然不舍得放棄。
船是什么呢?
或許是膽怯、是懦弱,是無法走出的安全區,是深埋心底的僥幸。
但兩個女孩最終選擇放一把火,讓火苗吞噬木材,在潮濕的海灘上蒸騰出滾燙的水汽。
她們則在一片火海中流下熱淚。
![]()
![]()
那一刻,兩個被困在過往的囚徒才迎來真正的自由。
親手斬斷自己的鎖鏈,不用被他人的眼光綁架,不用遵循既定的模板活著。
想不想原諒、愿不愿意回家、可不可以解脫、如何詮釋自己的性別與立場,都成了她們握在手心里的自由。
女人該如何活著?
結尾的一張畫,畫的是一條長滿羽毛的魚,和一只遍體鱗傷的鳥。
你可以理解為一個是沫沫,一個是阿汐。
![]()
但其實它講的是所有女人,不僅僅局限于電影本身。
有的女人看似體面,實則千瘡百孔、有的女人為了他人的目光,用自己不喜歡的姿態活著、有的女人明明也是受害者,但總將刀刃指向更弱者,以此換取不被傷害的機會……
再進一步說,這其實無關性別,也不光是女人。
《臺風》不夠完美,但它重要在于發出了自己的聲響。
臺風過境,萬物新生。
而下一場臺風——
哪怕它遲遲未現身,但也在終將到來的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