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踏三垟濕地的青石板時,晨霧正沿著138條河道緩緩流淌。這片被譽為“溫州之肺”的澤國,161個水墩如散落的碧玉嵌在波心,薄霧中隱約可見游人衣袂輕揚,恍若“垟漂海面,云游水中”的古卷徐徐展開。北門入口的芒草沾著晨露,風過處簌簌作響,倒比去年此時多了幾分清冽的秋意。
循稻香前行,近百畝稻田已染成琥珀色,白鷺掠過時翅尖掃過稻浪,驚起細碎的金輝。瞭望臺旁的稻草人憨態可掬,熊大的剪影在風中輕晃,與“生態園歡迎您”的稻穗字樣相映成趣。
![]()
不遠處的菱角池里,木盆載著農婦穿行于綠毯般的菱葉間,指尖翻飛便摘得滿桶青菱,正是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的江南景致,只是此刻秋陽正好,換了番豐收光景。
乘烏篷船往水蓮島去,船娘竹篙輕點,船首便剪開如鏡的水面。忽見前方開闊水域升起一團濃綠,正是“三垟之心”的三百歲古榕,枝椏如虬龍探向蒼穹,恰應了方鼎銳“河鄉流水漾睛瀾,夾岸榕陰擁翠巒”的詩句。
![]()
這棵曾作航標的古榕下,白墻黛瓦的水蓮宮靜靜佇立,宮前戲臺的朱漆雖褪,“歌聲嘹亮遏行云”的對聯仍依稀可辨。幾位老者正憑欄聽戲,溫州鼓詞的清音混著水波回聲漫開,讓人想起郭鐘岳“盲詞村鼓唱娘娘”的民俗畫卷。
棄舟登岸,沿花溪花島的小徑徐行。野菊鋪成金絨毯,波斯菊舉著粉白燈籠,風過處花海起伏,引得孩童追蝶而去,笑聲驚起蘆葦叢中的水鳥。
![]()
忽見一叢甌柑樹,青果綴滿枝頭,與嫁接的朱欒葉相映,正是濕地“三寶共生”的景致——稻田歸倉、菱角出水、甌柑待采,這份農耕智慧早已入了省級非遺名錄。偶遇南懷瑾書院的白墻,清流繞階,竹影婆娑,書聲與鳥鳴在榕葉間纏繞,自成一派閑逸。
午后的南仙堤最是熱鬧。游人或倚欄觀魚,看錦鯉啄食飄落的榕葉;或在愛情島的長椅上小憩,任陽光透過葉隙灑下斑駁光影。
![]()
幾位攝影愛好者正對著百鳥島取景,鏡頭里白鷺與灰鷺齊飛,恰合“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臨水的麗花亭中,有老者鋪開宣紙寫生,筆下古榕蒼勁,戲臺玲瓏,倒把濕地的靈秀都收進了筆墨里。
暮色漸濃時,再登船返程。夕陽為水墩鍍上金邊,古戲臺的輪廓在暮色中漸柔,水面倒映著萬家燈火,與天上星河交相輝映。
![]()
船娘哼起溫州民謠,歌聲隨波蕩漾,恍惚間竟分不清是船在水中行,還是人在畫中游。回望這片濕地,138條河流如血脈奔涌,161個水墩似明珠璀璨,確是溫州最鮮活的“綠腎”與“肺葉”。
離園時,衣襟仍沾著菱角的清甜與榕葉的清香。這方兼具自然靈秀與人文底蘊的澤國,果然值得用一整天的時光細細品讀,正如郭鐘岳筆下的溫州風情,“榕樹聯街好納涼”的閑適,在此刻有了最生動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