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長久以來,父親對家庭關系存在深刻誤解。
在他看來,只要家庭完成組建,那么每個成員的職責、義務、權利都會被固定下來。
作為丈夫,就該賺錢養家、掌控方向;作為妻子,就該操持家務、溫順隱忍;作為孩子,就該埋頭讀書、言聽計從。
在父親的設想里,家庭是精密嚴謹的機器,每個人則是這臺機器上的零件,只要每個人各司其職,那么機器就能順暢無阻的運行下去。
然而,近些年發生的一些事,對父親恪守的觀念產生了嚴重沖擊,集中且具體的表現就是,無論是他的弟弟妹妹,還是他的子女,都很少打電話問候他。
為此,父親常常感到怒不可遏,因為現實和他認為的理所應當背道而馳,最后他得出結論,之所以會發生這類事,只有一個原因:自己的弟妹不懂尊敬兄長,自己的子女不懂孝順長輩。
可當我問他,這幾年有沒有給姑姑叔叔打過電話,有沒有給我和姐姐們打過電話,他竟然感到不可思議:“哪有老的給小的打電話的道理?”
02
別看父親在家里不近人情,在外面他比誰都懂得「人心換人心」的道理。
朋友家里出了什么事,他都是問長問短,村里誰家有事,每次也都有他的影子,他清楚家庭以外的的關系,需要維護,需要經營,需要你來我往。
可是回到家里,他似乎立馬變了個人,依舊擺出上位者的輕蔑和傲慢,等著我們去關心他,問候他,孝順他。
為什么會這樣?
以前我百思不得其解,現在才漸漸明白,比起在外面平等的交換,可能每個人都更喜歡身處等級制度分明的體系里,并扮演既得利益者的角色。
在父親看來,家是唯一不需要交換就能獲得回報的地方,因為權力秩序已經規定好了一切。
很多父母不愿承認,但這種心態說白了,就是一種情感的怠惰——用規則代替親情,許多家庭的悲劇正源于此。
03
何關系都需要經營,家庭關系也不例外。
人心都是肉長的,沒有人在長期承受冷漠與忽視的同時,還能按照權利規則的要求,持續不斷地提供情緒價值。
而這正是「三綱」思想的可憎之處,忽略因果,只強調絕對性,把原本雙向的倫理關系,扭曲成單向的、僵化的權力服從。
假如任何關系「只問義務,不談關愛」,那不用懷疑,它一定是反人性的,因為它剝離了關系中的人性底色。
這種環境里培養出的孩子,大概率一生都很難體會到什么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尊重、理解,他們身上只有基于恐懼的附和。
可是人心向背,規則也好,權利也罷,可能左右得了行為,卻永遠鎖不住一個人的思想和情感。
如果想靠矯正、管控家庭成員的行為,實現家庭的穩固,基本沒可能,因為人性被壓抑著,就總要爆發的一天。
家庭的穩固,靠的是心與心的感應。
04
之前看一檔節目,有觀眾問易中天教授,怎么樣才能讓我的孩子像您一樣熱愛讀書?
易中天回答:只需要你像我一樣熱愛讀書就行。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更是孩子的引路人,父母給孩子示范什么,孩子就會反饋什么。
家庭關系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會相互碰撞影響,并在時間的沉淀下,固化成這個家庭特有的氛圍與模式。
有人說家是一個能量場,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貼切,每個人都散發能量,同時又受到這股整體能量的影響。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疏離,一個家庭的溫暖和冷漠,都能在以往的生活里找到緣由。
父母對孩子缺少陪伴,將來孩子大概率也會疏遠父母。
夫妻之間平時不多積累一些理解包容,發生危機時就很容易關系破裂。
父母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孩子將來必然很難學會孝順。
兄弟姐妹之間小時候沒有學會信任和扶持,長大后也很難互幫互助。
親子關系,夫妻關系,代際關系,手足關系,所有家庭關系的質量,都遵循一個道理:種什么因,得什么果。
當下家庭關系,是過去行為的結果,而今天的所作所為,又在塑造明天的家庭氛圍。
書到用時方恨少,親到疏后才知珍。
還是從現在開始做起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