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干練醫生”到“忘事老媽”
32歲的張植,以前總跟朋友炫耀自己的媽媽袁家鳳——退休前是婦產科的老醫生,說話辦事干脆利落,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條。
可誰能想到,曾經為他遮風擋雨的媽媽,會變成連他都認不出的模樣。
2013年的時候,媽媽剛過五十,偶爾會莫名煩躁,煮著飯能忘了關火,買菜付了錢卻忘了拿菜。
張植那時候剛創業,忙得腳不沾地,只當是媽媽更年期到了,嘴上勸著“別太累”,卻沒真往心里去。
直到2019年媽媽退休,情況突然就嚴重了。
有天張植下班回家,看見媽媽蹲在門口哭,說自己找不到家了,明明鑰匙就攥在手里。
更讓他揪心的是,周末收拾衣柜時,媽媽突然抬頭盯著他,眼神陌生得像看陌生人:“小伙子,你是誰啊?怎么在我家翻東西?”
這句話讓張植渾身一涼,第二天就帶著媽媽去了醫院,確診是額顳葉癡呆。
醫生說這種病會慢慢侵蝕記憶和認知,最后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
從那以后,媽媽的變化越來越快:去超市買菜,拿了面包就往兜里塞,被收銀員攔住時;在家吃飯,拿著筷子卻不知道怎么夾菜,粥喝到一半就灑得滿身都是;最讓人無奈的是,一天要尿濕七八次褲子,剛換好的床單轉眼又臟了。
![]()
02
“袁妹妹”的專屬照料手冊
2021年夏天,張植的公司剛走上正軌,簽了個大單子。可那天他在談業務時,保姆接連打了三個電話,說媽媽發脾氣把家里砸了,還非要往外跑。
掛了電話,張植跟客戶賠了罪,火急火燎地趕回家,看見媽媽蜷縮在沙發角落,手里攥著他小時候的照片。
那一刻,他做了個決定——把公司關了,全職照顧媽媽。
親戚們都勸他:“你正是干事業的年紀,雇個好保姆不行嗎?”張植紅著眼眶說:“錢沒了可以再賺,可媽媽就這一個,她現在只認我。”
照顧癡呆的媽媽,光有耐心還不夠,得摸透她的“小脾氣”。
張植發現,媽媽雖然記不清事,卻對白色有種執念——畢竟穿了幾十年白大褂,白色成了她最熟悉的顏色。
有次張植買了件藍色睡衣,媽媽死活不穿,直到換了件白的,才乖乖穿上睡覺。
從那以后,張植給媽媽取了個外號叫“袁妹妹”,家里的東西也全換成了白色:白瓷碗、白毛巾、白襪子,連窗簾都挑了淺白色的。
吃飯是每天的頭等大事。醫生反復叮囑,媽媽吞咽功能退化,硬一點的東西都可能噎著,嚴重了會要命。
張植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準備早飯,把瘦肉、胡蘿卜、山藥全切成指甲蓋大小的碎末,和著白米飯煮成軟爛的粥,再把雞蛋蒸成蛋羹,一勺一勺喂。
媽媽吃飯慢,還愛走神,喂一口要等半天,一頓飯下來最少四十分鐘,張植的胳膊常常酸得抬不起來。
晚上睡覺更不能馬虎,張植為了照顧好媽媽直接和她睡在一張床上。媽媽夜里會突然驚醒哭鬧,或者無意識地要下床,張植必須立馬醒過來安撫。
成都的冬天沒有暖氣,有次凌晨三點,媽媽尿濕了褲子,張植趕緊起來換床單,剛把濕衣服脫下來,媽媽突然掙扎著不讓穿,張植只能抱著她哄,等媽媽平靜下來,自己的睡衣已經被冷汗和水汽浸透了。
他還在玄關貼了張手寫的提示牌,每天出門前都念一遍:“袁妹妹,出門先上廁所,牽好我的手哦。”
洗澡更是得格外細心。媽媽發病后很抗拒陌生人碰自己,以前請的保姆根本沒法幫她洗澡,每次都鬧得雞飛狗跳。
張植只能親自來,提前把浴室的暖燈開足,水溫調到不冷不熱剛好38度,再把干凈的白色浴巾鋪在旁邊。
然后拿起毛巾,輕柔地為母親擦洗,動作嫻熟而自然,沒有絲毫的尷尬與不適。
在他眼中,母親就如同一個需要呵護的嬰兒。這事兒傳到外人耳朵里,難免有人說閑話,但張植從不在意,在他看來,照顧母親的吃喝拉撒,本就是做兒子的本分,就像小時候母親照顧他那樣,無關其他,只關乎親情。
![]()
03
質疑聲里的委屈與堅持
全職照顧媽媽的日子,張植聽了不少刺耳的話。
有次帶媽媽去小區散步,鄰居們湊在一起議論:“三十多歲的大男人,整天圍著媽轉,沒出息。”
更難聽的是網上的評論,有人說“跟媽同吃同睡還洗澡,太不檢點”,還有人說他“故意賣慘博眼球,想當網紅賺錢”。
張植不是沒委屈過,有次媽媽把剛做好的飯菜全掀翻在地上,他蹲在地上撿碎片,手被劃了道深口子,鮮血直流。
就在他眼眶發紅的時候,媽媽突然慢慢走過來,用粗糙的手摸著他的傷口,含糊不清地說:“不疼……吹吹就不疼了。”那一刻,張植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所有的委屈都煙消云散。
他后來在視頻里回應質疑:“我媽生我的時候,沒嫌我臟;她老了不能動了,我照顧她天經地義。要是連親媽都嫌,那還叫人嗎?”
其實張植一開始根本沒想過拍視頻。
2022年的時候,積蓄快花光了,媽媽的藥費每個月就要好幾千,朋友看他實在難,就勸他把照顧媽媽的日常拍下來,既能記錄生活,說不定還能賺點生活費。
第一條視頻是媽媽坐在沙發上,張植給她喂水果,配文寫著“小時候你喂我,現在我喂你”,沒想到一夜之間就有了9.3萬點贊。
![]()
04
帶著“袁妹妹”看世界
更讓他暖心的是,好多網友給了他支持:內蒙古的阿姨寄來親手織的白色毛衣,說“給你媽媽穿,暖和”;做餐飲的老板每天送熱乎的粥過來,說“給阿姨補補身子”;還有神經內科的醫生私信他,說他的記錄能當教學案例,幫助更多患者家屬。
張植把這些善意都記在本子上,他說:“原來不是我一個人在扛,有這么多人在幫我。”
張植翻家里老照片的時候,發現媽媽年輕時總說“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因為工作忙,一直沒機會。
現在媽媽雖然記不清事了,張植還是決定幫她完成這個心愿。他買了個輕便的輪椅,收拾好媽媽常用的白色毛巾和換洗衣物,帶著“袁妹妹”出發了。
這兩年,他們去了二十多個城市。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旗時,媽媽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卻跟著人群一起鼓掌;在云南洱海邊上,媽媽看見路邊的蒲公英,突然伸手去摘,張植就蹲在地上陪她撿了一下午種子,看著媽媽吹蒲公英時笑出的皺紋,張植覺得比什么都值。
![]()
最難忘的是去樂山,十年前他跟媽媽在樂山大佛前拍過一張合影,這次他特意穿了跟當年一樣的衣服,推著媽媽站在同一個位置。
媽媽看著照片里的自己,雖然記不清了,卻一個勁地說“好看”。
還有件事張植記了很多年——媽媽年輕時條件不好,跟爸爸結婚時沒拍過婚紗照,每次看鄰居的婚紗照,眼里都帶著羨慕。
2023年秋天,張植聯系了一家攝影工作室,特意囑咐要準備白色的婚紗。
拍攝那天,媽媽看到陌生人就哭鬧,化妝師根本沒法靠近。
張植沒辦法,只好穿上西裝坐在媽媽身邊,拿著她最喜歡的白色玩偶,一遍遍地哄:“袁妹妹,咱們穿白裙子拍好看的照片,好不好?”哄了快一個小時,媽媽才慢慢平靜下來。
有人問張植,這么多年耗在媽媽身上,后悔嗎?張植指著手機里的視頻,視頻里他牽著媽媽的手在夕陽下散步,媽媽笑得像個孩子。
他說:“小時候媽媽教我走路、說話、吃飯,用了十幾年;現在她忘了這些,我再教她一遍,有什么后悔的?”
照片拍出來那天,張植把照片擺在媽媽床頭,媽媽每天都會摸好幾遍。
現在的媽媽,還是認不出張植,可只要張植一回家,她就會伸手要抱抱;吃飯的時候,會把自己碗里的菜往張植碗里推,雖然動作笨拙,卻滿是愛意。
![]()
張植每天睡前都會做一套“固定流程”:檢查門窗有沒有反鎖,夜燈有沒有打開,媽媽的水杯里有沒有熱水,床頭的止痛藥有沒有放好。
這份把耐心熬成陪伴的孝心,從來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卻讓無數人動了心。
這大概就是他能獲得全網點贊的原因——最好的孝順,就是陪著愛的人,慢慢變老。
其實網友點贊的,從來不是“同吃同睡”這些表面的事,而是張植把耐心熬成了歲月,用陪伴對抗著遺忘。
他讓我們明白,最好的孝心從來不是多么貴重的禮物,而是在父母老去時,像他們當年照顧我們一樣,穩穩地牽著他們的手,陪他們慢慢走。這份藏在煙火氣里的堅守,才是最動人的正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