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地圖之上,小國的命運經常被大國鄰居的地緣政經所影響。1975年,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邊的小王國錫金,并入了印度,成為印度的第22個邦,當時這個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人口僅幾十萬的事件,在國際上并沒有引發很大的波瀾。
![]()
不過在1990年,還不到15年,伊拉克便出兵鄰國科威特,并且宣布稱將科威特設立為“第19個省”,這個波斯灣小國的遭遇,立刻引發全球強烈反應,最終就導致了海灣戰爭的爆發。
![]()
為何相似的“吞并”行為,命運卻完全不一樣呢?一個安然無事,一個遭眾人反對。這其中就是國際法、地緣政經利益,還有時代背景下的差異所致。
我們先來看錫金,錫金在歷史很長一段兒時間里,都完全沒有獨立的權力,1890年,它成了英國的“保護國”。1947年印度獨立之后,靠著1950年的《印度錫金和平條約》,還繼續保持著那保護關系。
按照條約相關規定,印度是把控著錫金的國防、外交還有重要內政,錫金的君主也就是“卻嘉”,雖說還存在吧,但實際上權力挺小的。
![]()
1975年發生的那件事,并非瞬間來襲,它是由于錫金內部的政經紛爭,占多數的尼泊爾裔民眾與代表王室的少數錫金族群。
印度的錫金議會(多為尼泊爾裔)通過決議,要求廢君主而后加入印度,印度隨即介入,還組織了一場全民的投票。
從印度方面公布的數據來看,這次投票有97.5%的贊成票,壓倒性地通過了合并,于是印度將這界定為錫金人民的“內部自己決定”與“主動請求”。
![]()
咱們再看看科威特,科威特以前是英國的保護國,不過到了1961年,它就完完全全獨立了,而且立馬就加入了聯合國、還有阿拉伯國家聯盟。1990年的時候,科威特是一個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權力完整國家。
伊拉克聲稱科威特是奧斯曼帝國巴士拉省的一部分,想對科威特提出土地要求,不過在國際上沒有人支持,薩達姆·侯賽因由于邊境石油之事,以及巨額債務,便發起了軍事入侵。
![]()
這是對二戰后國際秩序,特別是《聯合國憲章》所維護的“權力平等”與“土地完整”原則的公然破壞。
兩者在法律程序以及性質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是國際反應不同的第一個層面,印度將錫金的合并,包裝為“保護國關系的最終演變”與“內部民眾投票”,而伊拉克對于科威特,則是軍事打壓。
地緣利益與全球局勢產生較大變化,是更深層次的一個原因。
錫金這塊土地處在喜馬拉雅山脈,它的戰略價值主要在于充當陸地緩沖,1975年那會兒,世界正處于冷戰的高峰時期。
![]()
美蘇兩國相互對峙,那個時候的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中,沒有精力也沒有心思為與自身利益關聯不大的內陸小國出頭,而那時印度與蘇聯關系頗為密切,蘇聯必然不會持反對態度。
![]()
但科威特就不同,它所處的地理坐標為波斯灣,而波斯灣乃是全球的“石油咽喉”,科威特本就是主要產油國,若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薩達姆便會掌控波斯灣大量石油儲備,如此便能夠卡住全球工業經濟的咽喉。
![]()
這是美國所引領的西方世界,像靠進口能源的日本、德國這類國家,它們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1990年,世界處在一個關鍵的節點上,那會兒柏林墻剛倒塌不久,東歐那邊兒局勢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蘇聯慢慢也沒以前那么厲害了,冷戰也慢慢走向結束。
![]()
伊拉克遭受入侵,成為了檢驗“冷戰后新秩序”的一塊試金石。于是我們看到安理會出現了從未有過的一致行動,在伊拉克入侵的當日,安理會立刻通過第660號決議,對其入侵行為予以譴責,并要求其撤軍。
關鍵的地方在于,以往一直與美國對著干的蘇聯,此次也投了贊成票,有了這樣大國達成的共識,聯合國便能夠授權組建多國部隊,運用“一定的必要手法”,來恢復科威特的權力。
錫金的歸屬問題,是在冷戰和僵局即將結束的時候,由區域強國說了算、大國默認的狀況下,完成歸并的。
![]()
而科威特呢?實在冷戰結束之際,由全球霸主美國基于石油這一核心經濟利益,以及國際法道義,經由聯合國框架所開展的干預。
歸根結底,錫金與科威特有著不同結局,并不是能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評判的,這殘酷地體現出地緣政治的現實:一個小國家的命運,不只是由它法理地位來決定的,還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擁有的資源,以及在歷史轉折時,遇到的大國核心利益相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