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31日,中美防長在吉隆坡會晤后,中方新聞稿只用了120個字,且只字未提美方表態,這種前所未有的“選擇性沉默”,卻在國際輿論場引發了比長篇聲明更大的震動。
與此同時,這也讓習慣于被高度重視的美國防長顯得異常被動,但一個有意思的點是,董軍與美國國防部長會談后,官方發布的通告中,并沒有顯示什么成果。
那么這是否說明中美軍方談崩了呢?美方又為何會陷入這種“被忽略”的窘境?
![]()
編輯:CY
一場只播一半的交鋒
這場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會晤,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不同尋常的信號,中美元首剛剛達成多項共識,全球都以為防長會晤會是這種積極氛圍的延續,但中方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
根據中國國防部官網發布的權威通稿,董軍部長的發言被清晰記錄,但美方防長赫格塞思的任何表態,哪怕是禮節性的辭令,都只字未提。
這可不是疏忽,而是一種刻意的“信息留白”,是一種比任何強硬聲明都更具分量的外交行為藝術。
![]()
更有意思的是現場畫面,董軍部長淡定從容,面帶微笑,而赫格塞思則神情緊張,雙手都拘謹地放在膝蓋上,與平日里那個咄咄逼人的戰爭部長判若兩人。
這個無聲的場景,比任何唇槍舌劍都更能說明問題,它像一部只播放了一半的電影,另一半的劇情,留給對手自己表演,當中方只報道自己的聲音時,本質上是在宣告,你的表態已經不重要,甚至不值得被記錄。
![]()
這種近乎“蔑視”的忽視,恰恰是源于一種無可撼動的實力地位,是一種內心強大的自然流露,過去,我們總是緊張地解讀對方的每一句話,而現在,我們選擇了輕松地忽略對方的“獨白”。
這背后,是一種根本性的力量轉換,是腰桿硬了之后,說話方式必然的改變,真正的外交主動權,不是你回應了什么,而是你有權選擇不回應什么。
那些曾經讓我們焦慮的喧囂,如今成了我們懶得傾聽的背景音樂,這本身就是最震撼的勝利宣言,而這一切,都源于一個最樸素的真理:實力,才是國際關系中唯一的硬通貨。
![]()
實力才是唯一的硬通貨
讓我們把鏡頭從吉隆坡的會議室拉遠,投向更廣闊的太平洋,長期以來,美國習慣于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其航母戰斗群在我們家門口游弋,仿佛是其理所當然的權利。
但今時不同往日,中國的國防預算持續增長,高超音速導彈、航空母艦等國之重器相繼列裝,早已不是吳下阿蒙。
美國國防部自己的報告都承認,美軍在第一島鏈內的軍事優勢正在快速消失,這已經不是秘密,而是公開的事實,美國戰略界也早已從“如何戰勝中國”的幻想,轉向“如何與中國共存”的現實主義探討。
![]()
蘭德公司那份著名的《穩定中美競爭》報告,核心結論就是美國已無法全面戰勝中國,必須從“零和博弈”轉向“有限控制”,這種高層認知的轉變,直接體現在了美方的行為模式上。
過去,美方在臺灣問題上奉行一套模糊戰略,嘴上說著堅持“一中政策”,行動上卻不斷對臺軍售、派官員竄訪,試探我們的底線,這套把戲的本質,是想用最小的成本維持最大的影響力,把臺灣當成訛詐我們的工具。
![]()
但現在,這套把戲玩不轉了,當我們的區域拒止能力足以讓任何干涉力量付出慘痛代價時,美方的“模糊”就失去了原有的威懾力,反而成了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所以,我們看到了赫格塞思反復強調“不尋求沖突”,甚至解釋說美軍在亞太的部署只是為了“自保”,從咄咄逼人到強調自保,這巨大的反差,不是美國良心發現,而是我們的刺刀逼到了他們眼前,不得不做的現實選擇。
這不是猜測,是數據,是五角大樓自己的部署調整,是智庫報告里的字字句句,共同勾勒出的清晰圖景。
![]()
中美軍事斗爭的形勢,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的逆轉,主動權,正一天天向我們手中轉移,簡單說,腰桿硬了,說話就不用那么客氣了,外交姿態自然會隨之改變。
從寸步不讓到懶得理你
這種因實力變化而帶來的自信升級,可以清晰地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寸步不讓”的強硬,這是在實力尚不足以完全碾壓對手時,我們展現出的堅定立場,用不容置疑的語氣宣告核心利益不容侵犯。
![]()
我們說臺灣問題是我們的家務事,誰也別想指手畫腳,說南海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基業,寸土不讓,這種表達,充滿力量,但背后仍帶有一種防御性的應激反應,是在激烈博弈中的寸土必爭。
第二層,是“剛柔并濟”的智慧,隨著實力進一步增強,我們開始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展現出更從容的姿態,我們一邊強調構建平等尊重的兩軍關系,一邊又明確表示有充分實力應對任何挑釁。
![]()
這種柔中帶剛的打法,既是給對方臺階下,也清晰地劃定了紅線,展現了大國應有的成熟與穩重,第三層,是“揚眉吐氣”的快意。
當我們看到對手從強硬轉向自保,看到其防長在我們面前神情緊張、雙手拘謹時,那種長久以來被壓制的情緒得到了釋放。
這是一種正當的民族自豪感,是對國家發展成就的直接情感反饋,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欣慰,但自信的最高層次,是第四層,“懶得理你”的蔑視。
![]()
這不是傲慢,而是一種徹底的、源于絕對實力優勢的心理解放,當你的實力讓對手的一切表演都失去意義時,你甚至連看都懶得看他一眼。
中方新聞稿只字不提美方表態,就是這種蔑視式自信的最好體現,底氣何在?在戈壁的風沙里,在深海的靜默中,在每一寸不容侵犯的國土之上。
“東風快遞”的使命必達,就是這份自信最堅實的底牌,是我們選擇忽略任何雜音的最大資本,從被動應激,到主動塑造,再到今天的心理藐視,中國的自信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四級跳。
![]()
劇本由我寫,主角也得聽我的
當這種“實力自信”成為新常態,世界的劇本,將由誰來書寫,答案已經不言而喻,過去,我們常常是國際議題的被動應對者,別人出題,我們答題,疲于奔命地解釋、澄清、反駁。
但現在,我們正在成為議程的設置者,我們出題,世界回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種試圖引領全球治理新范式的努力。
“一帶一路”的推進,不是簡單的地緣政治布局,而是將自身發展經驗轉化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宏大實踐。
![]()
這些倡議背后,都是“實力自信”在起作用,因為我們有能力、有資源、有意愿去塑造一個更符合我們利益和價值觀的外部環境,這種轉變,對于普通中國人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未來,我們將越來越多地看到這種“沉默的力量”,看到外交部發言人的回應越來越簡短,卻越來越有分量。
意味著我們將擁有更平和、更理性的社會心態,不再會因為外媒的一篇抹黑文章而群情激憤,因為我們內心篤定,當然,自信不代表可以躺平,實力需要持續發展,智慧需要不斷提升。
![]()
我們需要學會如何用好這種“自信”,既要避免傲慢自大,也要防止被勝利沖昏頭腦,我們可以借鑒歷史上其他大國的崛起經驗,也要警惕他們曾經犯過的錯誤。
以實力為基,以智慧為翼,這正是我們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行動指南,未來,中美關系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我們如何運用這種新獲得的自信。
我們可以選擇更主動地塑造一個平等、理性、相互尊重的新型大國關系模式,為世界提供一種不同于舊式霸權邏輯的新選擇,這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機遇。
![]()
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如何跑好這一程,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慧與定力。
結語
真正的自信,不是回應每一個聲音,而是選擇自己想回應的,并有底氣忽略其他的,從今天起,我們將越來越多地看到這種“沉默的力量”,它將成為中國外交的新常態,你認為,這種實力自信還將在哪些領域改變游戲規則?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