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報道,當地時間10月30日,特朗普在“真實社交”平臺的一則發文讓國際輿論炸開了鍋。這位美國總統高調宣布,已批準韓國建造核動力潛艇,取代其老舊的柴油動力潛艇,理由是“美韓軍事同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牢固”。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韓國承諾支付3500億美元換取關稅減免,外加超60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和能源采購,一場用真金白銀換軍事突破的交易,就這么堂而皇之地擺上了臺面。
更值得玩味的是韓國總統李在明的表態。10月29日慶州會談中,他當著特朗普的面直言,柴油動力潛艇水下續航能力有限,“追蹤中國或朝鮮潛艇存在限制”,所以需要核燃料來建造常規武器配置的核動力潛艇。這番話把“針對中朝”擺上明面,在韓國對外武器計劃中實屬罕見操作。要知道李在明此前還做過拆除朝韓邊境反朝宣傳廣播的緩和動作,如今轉頭就向美國索要核潛艇技術,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演,說白了就是借中朝威脅當幌子,實現自己的軍事野心。
![]()
從技術角度看,這場合作充滿了荒誕與風險。特朗普口中的建造地點韓華費城造船廠,原本是美國海軍造船廠,2024年12月才被韓國韓華集團收購,現在還只是純商業設施,既沒有處理核材料的資質,也不具備軍用艦船建造能力。要讓這座船廠滿足核潛艇建造的高規格要求,不僅需要巨額改造資金,更要培養專業技術工人,耗時數年都是保守估計。更諷刺的是,美國本土船廠早已不堪重負,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的“弗吉尼亞級”潛艇建造推遲2至3年,“哥倫比亞級”首艇延誤18至24個月,供應鏈問題和用工短缺都沒解決,現在還要新增一艘核潛艇訂單,無異于給超負荷的造船業雪上加霜。
美國愿意打破慣例,向非核心盟友輸出核動力推進技術,絕非出于所謂的“同盟情誼”。要知道這項技術此前僅向英國和澳大利亞共享過,特朗普的算盤打得比誰都精。韓國承諾的數千億美元投資和能源采購,能直接拉動美國經濟和就業,韓華集團對費城造船廠的50億美元投資也已箭在弦上。更關鍵的是,核潛艇的核心技術——小型反應堆和高純度核燃料,仍牢牢掌握在美國手中,韓國拿到的不過是“使用權”,真正的主導權從未易手。這種“給你鑰匙但我握著手柄”的合作,本質上是美國用技術授權換經濟利益,同時把韓國更深地綁在自己的戰略戰車上。
![]()
韓國的野心顯然不止于一艘核潛艇。作為半島國家,韓國一直渴望突破地緣束縛,而核動力潛艇帶來的無限續航能力,正是其打造遠洋海軍的關鍵一步。更危險的是,這可能是韓國突破《韓美原子能協定》限制的試探。該協定長期禁止韓國進行鈾濃縮和核燃料后處理,而通過核潛艇項目獲取核燃料,無疑是在核能主權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其向核門檻國家靠攏的意圖昭然若揭。李在明所謂“分擔美軍防務壓力”的說辭,不過是掩人耳目的漂亮話,真正的目的是通過強化軍事力量,提升在美韓同盟中的地位,甚至在與日本的競爭中占據上風。
這場交易最惡劣的影響,在于給東北亞地區安全局勢埋下定時炸彈。美國向無核武器國家輸出核動力技術,已經游走在核不擴散條約的邊緣,這種“雙重標準”的做法,無疑會沖擊全球核不擴散體系。韓國公然將中朝列為目標,必然引發連鎖反應。朝鮮本身就有核潛艇研發計劃,面對韓國的軍事挑釁,大概率會加速相關進程;中國也不可能對家門口出現的核動力軍事力量視而不見,地區軍備競賽的風險直線上升。李在明政府為了自身政治訴求,甘愿充當美國制衡中國的棋子,最終只會讓韓國陷入“安全困境”,成為地區沖突的前沿陣地。
中國外交部此前早已明確表態,中韓關系發展源于雙方共同利益,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受第三方因素影響。現在韓國主動選擇站隊,用巨額投資換取具有戰略威懾力的武器,還指名道姓針對中國,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中韓關系的發展共識,也忽視了本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的訴求。
![]()
說到底,美韓這場核潛艇交易,不過是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特朗普拿到了經濟利益,李在明看似實現了軍事突破,實則把韓國推向了更危險的境地。核動力潛艇不是普通武器,其背后的戰略博弈和安全風險,遠非數千億美元能衡量。東北亞的和平穩定,從來不是靠某國的軍事擴張就能實現,韓國如果執意在錯誤的道路上走下去,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中朝早已做好應對準備,任何危害地區安全的企圖,都注定不會得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