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同窗伴,一生手足情(散文)
作者/王德林
【作家/詩人風采】
![]()
★王德林,1945年11月出生,山東煙臺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在部隊服役二十二年,而后在外貿工作十九年,現在退休宅家。現為煙臺市散文學會會員,煙臺市牟平區書法家協會會員。日常空閑之余練練書法,并喜歡寫點小詩、小文章。
![]()
【作家/詩人作品】
六年同窗伴,一生手足情(散文)
作者/王德林
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我的心情格外舒暢,閑著無聊,走進書房,無意間透過書架的玻璃門,看到了那本陳舊的相冊。我慢慢地打開書架的玻璃門,拿出那本相冊,相冊里珍藏著我年輕時的一些黑白照片。我一頁一頁地、漫不經心地翻閱著,突然一張二吋的小照片浮現在我的眼前。畫面里是兩個少年的合影,坐著的那個高個子的少年皮膚黝黑,笑容憨厚,他正是我最要好的同窗六年的老同學、知心朋友萬壽茂。這張照片,是我們同窗六年,在高中即將畢業時拍照的,距今已經六十個年頭了。
![]()
(作者與萬壽茂合影)
記得1959年9月,我小學畢業,考入牟平第一中學。報到那天,我懷著忐忑與憧憬踏入牟平一中的校門,青磚鋪就的甬道旁,幾棵垂楊柳的葉子正綠得發亮。
我走進初中八級一班的教室里,看到的都是陌生面孔的同學。由于都不熟悉,所以同學間很少搭訕,都在默默地等待班主任老師安排座位。
我環視著同學們,視線落在一個高個子的男生身上。那時他已長到將近一米八的樣子,在同齡人中間格外惹眼,黝黑的皮膚透著健康的光澤,說話時總是帶著溫和的笑意,一口地道的牟平方言聽著格外親切。幾天后,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叫萬壽茂。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可能由于我們的性格都屬于內向型的,平時話語不多,但樸實、誠實,胸懷坦蕩,所以,開學沒多長時間,我們就成了比較要好的同學。他心底善良,那份不加修飾的善意,像一縷暖陽照進了我的心底。
萬壽茂喜歡整潔,他的書桌永遠收拾得整整齊齊,晚自習時總能看到他埋首苦讀的身影。他的學習成績很不錯,始終穩居班級前列。他聰明好學,愛好廣泛,在初中一年級時,他利用業余時間,組裝了一個很好看的礦石收音機,收音效果也不錯,這一成果參加了學校的創作展覽,并獲得了獎勵。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逐漸地成為了在學習上互相幫助的好同學,在生活上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時間很快過去了三年,1962年7月,我們初中畢業了,同時參加了牟平的中考。
放榜那天,我與萬壽茂擠在學校的紅榜前,尋找自己在錄取榜上的名字。當我們同時看到“萬壽茂”、“王徳林”兩個醒目的名字時,相視一笑,眼里都閃爍著興奮的、被淚水濕潤了的模糊的目光。我們又雙雙地成為牟平一中的高中同學了。
更巧的是,我倆再次被分到了同一個班——高中七級一班。高中三年,學業壓力陡增,我們的友誼卻在共同奮斗中愈發深厚。他常說以后想做建筑設計,要給家鄉蓋最結實的房子,那時的我們還不懂“理想”二字的重量,只知道跟著彼此的腳步往前沖。
1965年的夏天,畢業季的驪歌唱響在牟平一中的校園里。畢業前,我們都在為填報志愿忙碌,萬壽茂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同濟大學城市建設系,那是他夢寐以求的學府;為了到同一城市求學,我也毅然決然地填報了復旦大學數學系,這也是我心目中向往的理想大學。
鬼使神差,高考結束后,我懷著從軍夢,驅使自己接受了軍隊院校的招生,被軍校提前錄取,成為了一名軍人,提前走進了軍營。而后,萬壽茂也如愿以償地被同濟大學錄取。
從此,他去了上海,我到了青島,一南一北,書信成了維系友誼的紐帶。萬壽茂的信里滿是同濟校園的趣事:他說城市建設系的圖板比課桌還大,他給我講述了畫圖的樂趣,他深深地愛上了設計、畫圖。我則在信中跟他講軍營的生活,講訓練的艱苦,講對家鄉的思念。
![]()
(萬壽茂參與設計的虹口大酒店)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而來,我們的書信往來漸漸減少。大學畢業后,我輾轉多地服役,萬壽茂也分配了工作,但我不知他的去向。這樣,我們的聯系徹底斷了線,就像兩顆原本并行的星,暫時消失在了彼此的星空里。這一別,就將近二十年。
1987年我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煙臺工作,1988年的一個春日,我在芝罘區的街道上閑逛,突然瞥見前面一個熟悉的高大身影。那人正站在一家照相館前欣賞櫥窗里的攝影作品,側臉的輪廓依稀是記憶中的模樣。我猶豫著走上前,輕輕喊了一聲:“萬—壽—茂”,那人轉過身,愣了幾秒,隨即露出了熟悉的笑容:“德林,是你啊!”
時光在他臉上刻下了痕跡,皮膚更黑了些,眼角有了細紋,但一米八幾的個子依舊挺拔,說話的語氣還是那般溫和。那天我們在街邊聊了很長時間。
原來,他大學畢業后分到了煙臺市第二建筑設計院,從普通設計師做到了副院長,參與設計了煙臺不少標志性建筑。譬如位于虹口路上的“虹口大酒店”,就出自他的設計。他參入設計的煙臺市“華聯商廈”獲得“山東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三等獎”。他還多次被評為煙臺市芝罘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并被評為煙臺市“優秀科技工作者”。
他說這些年一直沒放棄建筑的設計工作,就像當年在高中時說的那樣,要蓋結實又美觀的房子。得知我轉業到煙臺,他格外高興,當即約了下次相聚的時間。
重拾的友誼像陳年的酒,愈發醇厚。我們常約著在煙臺的街巷散步,偶爾也會到各自家中坐坐,喝點小酒,敘敘家常。
退休后,他沒有閑下來,被一家私企聘為建筑設計顧問,同時拾起了他的愛好——攝影。他背著相機走遍了煙臺的山山水水,從芝罘島的日出到養馬島的晚霞,從老城區的低矮住宅到新市區的摩天大樓,都被他收入鏡頭。他常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攝影能留住它的靈魂。”
他在攝影方面造詣深厚,曾獲得煙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開放煙臺,最美瞬間”攝影二等獎,并獲得建國五十年為煙臺攝影事業做出卓著貢獻的“榮譽杯”。目前,他是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和煙臺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后來,萬壽茂又被聘為煙臺老年大學的“數碼攝影”教師。他站在講臺上,耐心地給老人們講解光圈、快門的用法以及數碼攝影的制作。他對授課很認真,面對反應遲鈍的老年人,總是諄諄誘導,深入淺出,讓學員們能聽懂、記住。他的授課方式深得老年大學領導和學員們的認可。在老年大學授課的幾年中,每年都被評為優秀教師。
![]()
(萬壽茂在煙臺老年大學教學)
如今,我們都已年過八旬,頭發添了不少白發,但每次見面,仿佛還能看到當年牟平一中校園里的兩個少年。我們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暢談理想,更多的是聊聊家常,分享最近看的書,經歷的事,或是一起翻看老照片。他會給我講最新的攝影技巧,我會跟他說部隊的舊聞,我還會對他夸耀自己的書法水平以及發表了諸多文章。偶爾爭論幾句,最后總會相視一笑。
前幾年,我們約了一部分同班的老同學,特意回了趟牟平一中。我們學校已經搬到了新的校址。老校區除了大門口那棟寫有“山東省牟平第一中學”的牌樓外,整個校區已作為他用。
突然覺得,我們離開學校這六十年的時光,一切都變了,變得讓我們失去了記憶,變得讓我們感到了凄涼,變得讓我們追思過往,感到有些悲傷。唯有同學間的友誼鐫刻在我們的心里。
我們都老了,多一個知己,在自己惆悵的時候有一個傾訴對象,對安度晚年,享受精神生活大有益處。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漫長的歲月里,有過相聚的歡喜,有過別離的惆悵,有過世事的滄桑。但這份始于1959年的同窗情誼,卻始終溫暖明亮。
萬壽茂,我的老伙計,我的摯愛朋友,感謝時光讓我們相遇,更感謝歲月讓這份友誼歷久彌堅。往后的日子,愿我們還能常相聚,共敘我們曾經的經歷,同賞煙臺的日出日落,感受煙臺日新月異的變化,細數那些藏在時光里的故事。
以下為萬壽茂的部分獲獎攝影作品:
![]()
![]()
![]()
![]()
~~~~ 詩藝國際 ~~~~
文學殿堂,文友棲園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攜手并肩,與時共進
歡迎長期賜稿,再現詩意生活
傳統詩、詞、曲、賦,現代詩歌
譯詩,詩評,詩配畫
文學理論
散文,隨筆,雜文、小說
來稿請寄:153811241@qq.com
無限精彩,盡在【詩藝國際】平臺!
長按&掃碼即可關注
~關注,是一種支持;分享,是一種美德~

???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