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南海深處,23米厚的淤泥之下,一艘南宋商船已沉睡800年。
它曾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使者,滿載著東方文明的瑰寶,卻在一場未知的風暴中永遠定格在深海。
800年后,一次意外的打撈讓它重見天日,可隨之而來的不是考古學界的歡呼,而是英日兩國虎視眈眈的覬覦。
這艘沉船究竟藏著多少價值連城的寶藏,能讓多國爭相插手?
![]()
南宋商船的發現
1986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一家救撈公司達成合作,目標是在南海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失蹤的“萊茵堡號”沉船。
誰也沒有想到,這場跨國合作會意外揭開一段塵封800年的歷史。
1987年8月,打撈船的抓斗深入23米深的海底,一次尋常的作業卻撈出了247件珍貴文物。
其中包括光澤依舊的金腰帶、規整的龍泉窯瓷碗和古樸的錫壺。
![]()
中方負責人尹干洪仔細查看后立刻意識到,這些文物的風格與“萊茵堡號”應有的歐洲物品截然不同,反而帶著鮮明的中國古代特色。
考古專家趕到現場鑒定后確認,這是一艘南宋時期的遠洋商船,船體保存完整,殘長22.95米,寬9.85米。
是當時世界范圍內發現的年代最早、體積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商船,因其發現于南海海域,這艘沉船被正式命名為“南海一號”。
消息傳開后,國際社會一片嘩然,覬覦的目光紛紛投向這艘滿載寶藏的古船。
![]()
英國救撈公司見其價值遠超目標沉船,立刻改變主意,提出要參與“南海一號”的聯合打撈。
面對英國人的企圖,中方明確表態,沉船及所載文物均為中國固有文化遺產,即便聯合打撈,所有文物也必須歸屬中國。
眼見明面上無法獲利,這家英國公司竟試圖偷偷轉移已打撈的部分文物,所幸被中方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并制止,最終只能悻悻退出。
英國退出后,日本很快嗅到了機會,主動提出與中國合作打撈。
![]()
彼時的日本擁有相對成熟的水下打撈技術,他們以此為籌碼,提出了文物分享的無理要求。
在國家利益和文化主權面前,中國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一要求,明確表示中華瑰寶絕不可能外流。
這一系列的國際博弈,讓中國深刻意識到水下文物保護的緊迫性。
面對日本的技術施壓和自身水下考古的困境,中國沒有退縮,而是做出了一個看似保守卻極具遠見的決定。
![]()
中國的輝煌勝利
中國決定暫停大規模打撈,先提升自身技術實力。
彼時的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尚處于萌芽階段,不僅缺乏專業的潛水設備,甚至連專業潛水員和考古人員都寥寥無幾。
為了彌補技術短板,國家派出多名青年學者遠赴荷蘭、日本學習先進的水下考古技術,同時邀請日本專家來華開展培訓。
1989年秋天,中日曾簽訂合作考察協議,日本提供技術支持和30萬元資金,雙方聯手對“南海一號”進行勘探。
![]()
然而南海的惡劣風浪遠超預期,加上經費快速耗盡,為期10天的合作考察最終只撈到一塊殘瓷片便草草收場。
這次失敗讓中國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后數年,中國考古隊將目光投向遼寧三道崗海域的一艘元代沉船。
從1992年到1997年,考古隊員在這艘沉船上反復實踐,一步步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水下考古標準流程。
![]()
期間,香港愛國商人陳來發得知“南海一號”的勘探困境后,發動民間募捐,籌得120萬港幣,為水下勘探工作注入了關鍵資金。
2004年,中國正式確定“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方案。
這種打撈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尚無先例,需要將沉船連同周圍的海水、泥沙一起完整取出,才能最大限度保留其歷史信息。
![]()
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專門定制了長35.7米、寬14.4米、高7.2米、重量達540噸的巨型鋼制沉箱,相當于一個籃球場大小。
同時,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投資6億多元建造了亞洲最大的打撈起重工程船“華天龍號”。
這艘船總長174.85米,型寬48米,最大起重能力達4000噸,可在8至300米水深環境下作業。
![]()
2007年12月22日,打撈行動正式啟動。
“華天龍號”精準定位后,巨型沉箱緩緩沉入海底,36根鋼梁從沉箱底部精確穿過沉船底部形成支撐,將沉船連同周圍的泥沙嚴嚴實實包裹其中。
上午10時20分,“華天龍號”啟動吊臂,沉箱開始緩慢上浮,整個過程耗時70分鐘,沉箱沒有發生任何震蕩或歪斜,海水和泥沙未外泄分毫。
隨后,重達3400噸的沉箱借助20多個大氣墊,經過兩天半的緩慢移動,順利“入住”陽江海陵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
![]()
從1987年發現到2007年出水,中國用20年時間完成了這場跨越世紀的打撈工程。
總投入超過3億元,其中打撈費用1.5億元,博物館建設費用1.5億元。
這場耗時久、投入大的工程,被部分外國專家質疑“沒必要”,但中國用行動證明,守護國寶無關成本,只關責任。
![]()
出水文物的璀璨價值
“南海一號”入住“水晶宮”后,考古清理工作隨即展開。
這座專門建造的玻璃展房能夠精準調節溫度、濕度和水質,為沉船和文物提供與海底相似的保存環境。
從2009年到2019年,考古隊員耗時12年完成了文物清理工作,出水文物總數超過18萬件。
![]()
瓷器是此次出水文物中數量最多的品類,總數超過14萬件,涵蓋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精品。
龍泉窯的青瓷釉色溫潤如玉,德化窯的白瓷純凈如雪,景德鎮的青白瓷雅致清新,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
更令人驚嘆的是,不少瓷器帶有明顯的出口特色,部分盤子的造型專為阿拉伯地區習慣設計,碗上圖案融入了伊斯蘭文化元素,印證了南宋時期“私人定制”外貿模式的存在。
![]()
出土金器約200多件,銀器超過400件,其中一條長達1.72米的金腰帶堪稱珍品中的極品,上面雕刻著細膩的花紋和吉祥圖案,即便歷經800年海水侵蝕,依舊光澤如新。
這些金銀器物的制作工藝精湛,連現代工匠都為之贊嘆。
除了這些“大件”文物,船上還出土了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物品。
![]()
一壇完好如初的咸鴨蛋、密封的楊梅酒罐、顆粒清晰的稻谷,甚至在船底淤泥中還檢測出了絲綢蛋白的痕跡。
經科學檢測,專家推斷“南海一號”沉沒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這一精準的年代判斷為南宋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這艘沉船就像一座“時光檔案館”,全方位展現了南宋時期的對外貿易格局和社會生活圖景,其考古價值遠超經濟價值,甚至可與兵馬俑媲美。
![]()
結語
“南海一號”的打撈歷程見證了中國對文化主權的堅定捍衛。
18萬件文物不僅還原了南宋海上貿易的繁榮景象,更印證了中國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推動者的歷史地位。
它的打撈成功,不僅開創了中國水下考古的新紀元,更明確宣告,中國領土上的文化遺產,中國擁有絕對的主權和管理權。
這份主權,是歷史賦予的權利,更是中國用實力捍衛的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