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側衛戰機,這玩意兒其實就是蘇27家族的統稱,從蘇聯時代就開始搞了。蘇聯人當初是為了對抗美國的F15和F16,才在80年代中期整出這款雙引擎的家伙,機動性強,飛得遠,還能扛得住。北約那邊給它起了個綽號叫側衛,后來各種改進型號就組成了一個大家族,包括蘇30加強了對地打擊的,蘇35加了矢量推力啥的。蘇聯解體那會兒,1991年,俄羅斯繼承了空軍和防空軍里的500多架蘇27,主要都是單座的S型和P型。那時候中國空軍啥都沒有,零起步,完全靠老型號撐著。
![]()
俄羅斯那邊繼承的這些蘇27,本來是主力,可90年代經濟一塌糊涂,很多飛機就擱那兒封存了,保養跟不上,飛不了多久就開始退役。進入2000年代,他們開始推新款,像蘇30SM這種多用途的,120多架,主要用來替換老蘇27。蘇35S也搞了110架左右,性能升級了,雷達更好,導彈更遠。還有蘇34戰斗轟炸機,130多架,雖然是側衛分支,但更偏對地。
總的算下來,到2025年,俄羅斯空天軍的側衛家族大概400多架,包括蘇27剩下的70多架、蘇30的120架、蘇35的110架和蘇34的130架。這些數字來自國際戰略研究所的軍力平衡報告和全球軍事網的庫存統計,基本靠譜,因為俄羅斯的戰機總庫存也就1500架左右,側衛占了三分之一。
![]()
中國這邊起步晚,但追得猛。1992年,俄羅斯開始賣蘇27給中國,第一批是蘇27SK單座和UBK雙座的,70多架,分散到空軍部隊里用。那些年,中國空軍急需更新裝備,這些飛機一到手,就在東北和華東基地練起來了,主要是提升邊境防御。2000年代初,又買了100架蘇30MKK和MK2,這些加強了對海作戰,海軍航空兵也分到了一些。2014年,還加了24架蘇35S,總進口俄制側衛不到200架。現在有些老蘇27退役了,剩150到180架在服。
![]()
關鍵是中國不光買,還學著自己造。1998年,通過談判拿到了蘇27SK的生產線許可,在沈陽工廠組裝殲11A,性能跟原版差不多,但只造了100多架,因為部隊覺得電子系統和耐用性有短板。接著,中國工程師自己升級,換了國產雷達、航電和復合材料,2007年殲11B定型,生產了300多架,空軍和海軍都裝備了,當主力用。這些飛機在演習里表現好,性價比高。
![]()
從殲11B基礎上,又衍生出殲15艦載型,2012年基本型定型,59架,加上最近的殲15T彈射型10架,總69架,主要給航母用。殲16多用途型2016年定型,450架,包括D電子戰版。這些數據從維基百科和航空全球新聞的報道里能對上,PLAAF和PLANAF的總側衛國產部分,殲11系列445架、殲16 450架、殲15 69架,加起來近1000架。再加上進口的俄制,總側衛超過1100架。國外媒體推測,到2025年,中國側衛家族是世界最多的,遠超俄羅斯。
為啥中國數量多這么多?俄羅斯國土大,但經濟壓力大,戰機生產慢。90年代后,蘇27就面臨退役潮,2010年代加速淘汰,轉產新款但產量低。俄羅斯空天軍總戰機不足2000架,側衛400多架勉強夠用,但在烏克蘭沖突里暴露問題,制空權抓不住,因為真正頂尖的蘇35就110架,不夠分。相比,中國生產線全開,沈陽廠每年能出幾十架,國產化率高,不受制于人。進口蘇27后,中國就逐步跳出俄式框架,加了隱身涂層和先進傳感器,殲16比蘇30SM還強。
![]()
這事兒接地氣說,中國像個勤快的學徒,學了手藝自己干,俄羅斯像老師傅,手藝好但年紀大,更新慢。結果,中國側衛總量超1000,俄羅斯400多,誰多一目了然。未來,中國會繼續推殲35這種中型隱身機,側衛當骨干過渡。俄羅斯得靠現有庫存,追趕難。航空全球新聞說,中國側衛變體已超俄原版,技術領先。
總的,20多年下來,中國在側衛數量上贏了,不是靠運氣,是靠實打實投入。俄羅斯側衛雖經典,但數量跟不上時代。誰家更多?中國,數據擺那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