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瀚森又一次站在場邊。他的球衣濕透了,眉頭緊鎖,仿佛隨時會在球場中央裂開一道縫隙,把他整個人吞進去。場均5.8分鐘,1.8分,0.8籃板。如此干癟的數字,像暮色下的沙漠,一遍遍拷問我們對“天賦”二字的信仰。有人說他是2025屆最菜首輪秀,但在我看來,這種“菜”并不是簡單的失敗,而是一場關于迷失、關于定位、關于勇氣的曠野漂流。
![]()
你覺得新秀不行?你在揮舞著標準化的數據鞭子,驅趕著球員們在枯燥表格中掙扎。楊瀚森這5場,就像五次無聲的溺水。1.8分。每次出手,皮球落筐的聲音低沉得像凌晨停車場里大貨車打著雙閃的喘息。他不是被徹底擊倒,而是被反復碾碎——0助攻,0搶斷,籃板與失誤的比例詭異地接近。那0.4蓋帽,分明是賽場空氣短暫凝固的一瞬,卻又如夢境,轉身即逝。
楊瀚森的迷失有著時代的共性。對比埃斯·貝利,爵士的5號秀——季前賽場均16分,常規賽僅4分。貝利的數據像冬季初雪化為泥沼,無數橫亙的新秀們,仿佛都在一場空曠的旋轉門里彼此碰撞,找不到出口。季前賽給了他們作秀的舞臺,到了常規賽,燈光驟變,防守如同醫院手術室里的冷光,曝光了他們的每一寸不安與空虛。貝利的投籃命中率25%,三分22.2%。這是一個標準化新秀下滑曲線的復寫,但不夠震撼。
![]()
更極端地——馬盧阿奇。選秀順位最高的中鋒,在太陽,還是數據的邊緣人。2場,場均8.5分鐘,3.5分。命中率33.3%。這組數字讓我想起日本賽場里,雨季時球員鞋底黏住泥濘,無法發力,只有倒影去奔跑。他的季前賽曾是彩色的:9.5分,5.3籃板,1助攻。如今,所有色彩都被拖拽進灰色的碎片里。
諾阿·埃森格——一個仿佛從未來走來的法國人。出生于2006年,2米06的身高,像沾滿露水的紅杉。他的季前賽也曾有希望的數據,但到了正賽,連上場資格都被剝奪。0出場,如同手術刀切掉了他與NBA的神經連接。這不僅僅是冷酷,更是一種被封印的信號:你不重要,至少在此刻如此。
![]()
反偵察協議要求的句法爆破,我不妥協。你想平滑地讀下去?不可能。卡特·布萊恩特,馬刺的14號秀,場均1.3分,0.8籃板。7分鐘。投籃命中率16.7%。一組數字堆疊出一種空洞感,像深海里被光線遺忘的鯨歌,注定無人回應。他的季前賽偶有漣漪:8.8分,3.2籃板,但一到常規賽,像是被釘死在電光石火里。
再跳躍一次。貝蘭熱,森林狼的17號秀,2場,場均出戰3.5分鐘。得到1分2籃板。仿佛一陣低氣壓下的風,沒有方向,只剩被動流動。時間越短,數據越單薄。他是法國制造的又一個實驗品,臂展2米24。你以為臂展就能拯救一切嗎?賽場從來不是小學生的幾何課。
![]()
特拉奧雷,同樣來自法國,在籃網。2場,15分鐘出戰,3.5分0.5籃板。投籃命中率25%,三分命中率40%。罰球只剩下50%的苦澀。季前賽的分數可以坐落在某個想象之島,但常規賽是海嘯,掀翻一切。
熱火的亞庫喬尼斯甚至還沒得到出場機會。他的季前賽,5分5.5助攻,投籃命中率28.6%。只是一串連班級都沒有分配的學號,孤獨地等在走廊盡頭。
![]()
你以為首輪秀的尷尬是例外?其實是常態。像急速下沉的泅渡者,掙扎中偶爾冒出水面的手指,遠遠不及你高光時刻里的期待。
但評判失望,不能只陷在數據的泥沼。這種失望的劇烈,本質在于定位的搖擺。在雙眼望著天賦光環時,忽略了賽場如同咸海干涸后的鹽堿地,每一步都扎人的疼痛。楊瀚森被認為“最菜”,不是因為他的分數比別人低一截,而在于他從場上消失時,沒有滋味——沒有失望的爆發,也沒有絕望的掙扎。全程像一個麥田里的稻草人,風吹不倒,沒人注意。
![]()
而最絕望的場景,并不來自地板上的塵埃。看看埃奇庫姆。場均22.5分。像是舞臺上突然照亮的追光燈,高光刺目。考沃德,灰熊11號,16分,三項命中率如燒紅的鐵皮:65.1%,64.7%,92.9%。你以為這才是新秀該有的模樣?你以為狀元就理應在流量池里翻滾?
但偏執地說一句,真正讓人失望的新秀,往往不是最差的數據持有者。你在楊瀚森這里,感受到的是一種“沉默的塌縮”。他沒有劇烈的掙扎,沒有失誤大爆,沒有自毀式的失分。如同一棟無人入住的高樓玻璃幕墻,反射著別人的光,卻完全不參與城市的騷動。他的存在本身,是一種幽靈化的失望,比那種揮霍全場的“菜”,更讓人不安。
![]()
或許,這正是現代新秀的劇烈矛盾。你以為他們只是在競技,卻忽略了時代的速度,會把他們推到一個根本無法自我定義的位置。你看這些數據——都是冰冷的切片,是超市里冷藏柜里變色的牛排,供你挑選,用得失衡量。但人性呢?信仰呢?楊瀚森身上那種令數據分析師都哆嗦的透明感,其實比任何一場糟糕的低分更黑暗。
最后,在這片新秀菜地里,是不是該問一句:你們口中的“失望”,到底是失去什么?如果只是分數和命中率的狂歡,你其實就像看電視時被廣告割裂的劇情,永遠也看不到角色的迷失、掙扎、復蘇。你敢說未來的狀元和探花就不會在下一個拐彎處跌倒?你真的確定最讓人失望的那個新秀是楊瀚森——還是你口袋里那把只會測量“得分”的尺子?
![]()
所以,最糟糕的新秀到底是誰?還是說,最糟糕的其實是我們自己對這些年輕球員完成率的偏執定義?當你下一次看到場邊沉默的背影時,請問自己:“你還記得新秀的第一場風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