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的烏克蘭夜空,不是煙火節,而是導彈的軌跡在寫新的樂章。城市一邊陷入停電,一邊閃爍著防空的光。俄軍說這是“打擊能源節點”,烏方稱是“毀滅性的襲擊”。電廠燃燒,夜空劇烈閃爍。誰在制造這場交響,誰又能聽完它?
電閃雷鳴的夜,導彈不是傳說
夜幕壓得很低,烏克蘭全國的防空警報幾乎同時拉響。文尼察、扎波羅熱、基輔、哈爾科夫的警報聲連成一片。空氣里彌漫著冬季前的寒意,也混雜著焦灼。社交平臺上傳出的一幕幕畫面,顯示空中劃過幾道亮光。人們本能地抬頭,卻沒人能確定那是防空導彈還是巡航導彈。
![]()
烏克蘭能源公司DTEK當晚在通報中稱,全國多地電力系統遭受密集打擊。國家電網調度中心一度宣布啟動緊急限電。報道稱部分火電廠和輸電站出現嚴重損毀。停電城市逐步擴大,黑暗蔓延得比新聞更快。沒有誰能確認受損的具體數目,但都能感到夜色更沉。
俄羅斯國防部隨后發布聲明,稱對“烏克蘭軍事工業與能源供應系統實施遠程精確打擊”。聲明中提及多種型號導彈,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導彈與“口徑”巡航導彈。俄方描述這是一場“外科手術式打擊”,目標是“指揮設施與關鍵能源節點”。外界無法立即核實,但每一次爆炸的閃光,都讓“遠程精確”聽上去格外刺耳。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稱,這是俄軍近數月來規模最大的一輪攻擊,目標直指發電廠與電力分配設施。烏克能源部長形容這是“試圖摧毀整個電網的夜晚”。社交媒體上傳出文尼察州一處火電廠大火的畫面,橙色火焰映照著天空。幾小時后,烏方消防與修復人員進入現場,確認廠區受損嚴重,尚未統計傷亡。
![]()
國際觀察機構ISW在次日報告中指出,這輪襲擊延續了俄軍自2022年底以來對烏能源體系的周期性打擊模式。分析認為,這種襲擊并非單純戰術行為,而是一種“戰略性施壓”——讓烏克蘭在冬季前承受能源短缺的恐慌。類似的評論也出現在《紐約時報》《路透社》等報道中,盡管它們均指出尚無法獨立核實襲擊范圍。
歐洲能源專家在分析節目中提醒,烏克蘭的能源系統雖在不斷修復,但仍脆弱。一次密集攻擊就能造成全網電壓不穩。烏方近年已通過分布式電源與跨境互濟減輕風險,但系統韌性遠未恢復。專家語氣平靜,畫面卻讓人心驚——那些被炸毀的廠房,像是戰爭的陰影投射在電網之上。
那一夜,火光亮過星光。電廠成了這場戰爭的焦點,也成了無法取暖的城市的象征。沒有人能確定哪一次爆炸是終點,烏克蘭的冬天卻在逼近。
![]()
電力之戰——光明與陰影的拉鋸
這場襲擊像一次“能源風暴”。俄軍打擊能源設施并非新戰術。早在2022年冬季,烏克蘭的電力系統就多次遭受巡航導彈與無人機組合攻擊。那時的城市陷入輪流限電,居民點燃蠟燭做飯。政府用柴油機維持醫院供電。世界銀行后來估算,烏克蘭能源系統的直接損失已超過百億美元。
俄軍的思路并不復雜:削弱烏克蘭的能源供應,削弱工業產能與交通體系,從而影響前線后勤。烏方則持續強化防空體系,引入“愛國者”“NASAMS”等西方裝備。每一次導彈來襲,都是一次攔截與突防的較量。防空部隊聲稱當夜擊落多數巡航導彈,但高超音速導彈“匕首”的穿透性仍被視為棘手。
![]()
烏克蘭電力公司Ukrenergo的工程師在簡報中提到,維修隊常常在警報未解除前就出動。爆炸過后的廠區布滿彈坑,輸電塔被掀翻,電纜線纏繞如麻。修復往往要連續通宵。電工們的照片被媒體稱為“戰地電力兵”。他們沒有防彈衣,卻背著絕緣工具袋,在黑暗里接通一條條生命線。
國際能源署報告指出,烏克蘭的電力恢復速度在2023年至2024年間顯著提升,部分電廠通過國外設備支援恢復運轉。但專家提醒,這種恢復是“補丁式”的。基礎設施老舊、備件短缺,任何新的襲擊都會重創系統。能源成為戰爭的第二戰線,而這場戰線不在地圖上。
俄方媒體則從另一種角度解讀,稱這是對烏克蘭“軍事能源設施”的精準打擊,目標為“支持前線的電源供應網絡”。這種表述試圖將行動描述為軍事邏輯的一部分。但衛星圖像顯示,受損設施多靠近民用區域,引發外界關注。聯合國與歐盟機構呼吁停止針對民用基礎設施的攻擊,警告其可能構成國際人道法問題。
![]()
夜色下的電廠是沉默的證人。火焰在冷風中搖曳,像在提醒人們:能源不僅是經濟命脈,也是戰爭語言。烏克蘭的電網正在一遍遍地被摧毀、修復,再摧毀、再修復。這種循環在前線之外,構成另一種無聲的拉鋸。
人們習慣了黑暗,卻沒習慣沉默。那一夜之后,基輔的街頭多了發電機的轟鳴聲,像是城市的心跳在堅持跳動。
炮聲之后,回聲更響
夜襲過后,不只是烏克蘭的天空在發光,各國媒體的首頁也被點亮。基輔方面先發聲。烏總統在 10 月 30 日清晨的講話中稱,這一夜“俄羅斯發射了超過 700 架無人機與導彈”,并點名能源系統是重點打擊目標。烏能源部長緊接著通報,全國 24 個州實施限電,城市照明減半,地鐵和醫院改為應急供電模式。能源企業 DTEK 的發言人表示,“我們正在從廢墟中恢復線路”。
![]()
救援畫面隨后出現。社交平臺上傳出多段官方,消防員在炸毀的廠房外沖水降溫,電力工人趁夜修復變壓器。天氣預報說冷空氣正南下,這些畫面讓“能源之戰”不再只是數據,而是人們能否取暖的問題。
俄羅斯國防部的通報風格則一如既往地簡短,稱“打擊目標全部命中”,并指目標為“軍事指揮與能源支撐設施”。俄國內媒體重點突出“高超音速導彈參與行動”,并強調這體現武器系統在實戰中的可靠性。軍方并未提及平民傷亡。
西方反應來得很快。歐盟外交事務代表在 30 日白天發出聲明,譴責攻擊民用能源設施的行為“違反國際人道法”,同時宣布將追加防空系統援助。美國國務院也在同日發布聲明,稱“這種無差別攻擊不能削弱烏克蘭的決心”。與此同時,德國和法國能源公司開始討論對烏的電力物資支援與技術援助。
![]()
北約則發布簡報,指出俄羅斯空襲導致波蘭、羅馬尼亞沿線空域臨時警戒上升一級。波蘭空軍證實在夜間升空多架戰機進行“防空識別任務”,但未報告交戰。分析人士稱,這是防止導彈殘骸越界的標準反應。
在俄羅斯國內,輿論的調門略顯復雜。一部分官媒將行動描述為“對敵后能源系統的高精度打擊”,稱其能“削弱敵方戰時潛力”;另有軍評人提醒俄公眾,連續高強度打擊意味著彈藥消耗極大。俄羅斯經濟智庫 RANEPA 則通過報告指出,持續使用高精度武器將考驗工業生產節奏。
國際智庫的觀察更為冷靜。美國的 CSIS 與英國的 Chatham House 在同日評論中均指出,這次大規模空襲顯示俄軍“冬季戰役模式”已開啟,目標不僅在戰場,更在民眾心理。報告還提醒,烏克蘭電力網的脆弱性將影響工業復產與民生信心。
![]()
隨著這些分析發酵,全球輿論再度回到一個老問題:能源設施在戰爭中到底算不算合法目標?從技術上看,若電網支撐軍需生產則屬“軍民兩用”;從人道角度看,卻又影響數百萬平民的基本生存。這種灰色地帶,也讓本次夜襲在國際法層面更具爭議性。
電光之后,是漫長的黑
這場襲擊的直接影響,是讓烏克蘭的電網進入又一次“拼接狀態”。烏國家電網公司 Ukrenergo 表示,部分地區電力恢復需要 48 小時以上,全國電力供應削減 30% 。首都基輔恢復供電的速度較快,西部地區因輸電線路受損仍處在輪流斷電中。
對居民生活而言,影響立刻顯現。城市公共交通暫停一半班次,商場臨時關閉,街頭咖啡館靠發電機維持營業。居民區窗戶上重新出現蠟燭光,與去年冬天的畫面幾乎相同。媒體形容,這是“黑暗的循環重演”。
![]()
從戰略層面,能源戰意味著烏克蘭在戰場之外也要投入巨額資源維護基礎設施。政府財務數據顯示,光是 2024 — 2025 財年,用于能源修復與應急發電設備的預算已占國家支出的約 12% 。歐盟和美國承諾的能源援助將重點用于采購高壓變壓器、天然氣發電機與便攜儲能裝置。
對于俄羅斯而言,軍事收益與政治風險并存。短期內,這類打擊可能壓制烏克蘭工業產能、降低防御體系穩定度;長期來看,卻可能激化西方追加援助的決心。智庫 RAND 在 10 月 31 日的簡報中指出:“能源打擊雖能制造壓力,但未必改變戰略格局。”
![]()
此外,俄羅斯本國的軍工體系正承受持續生產壓力。匕首、口徑、伊斯坎德爾等型號導彈的產量雖被官媒描述為“穩步增長”,但專家估算其生產周期仍受零部件與資金限制。經濟媒體 《生意人報》 報道,國防企業正被要求延長工作班次,以滿足導彈補充需求。
倫敦與阿姆斯特丹的電力期貨價格在 10 月 31 日短暫上漲約 5% ,反映出區域電力供需的不確定性。分析人士認為,這雖與烏克蘭電網不直接相連,卻反映地緣風險溢出。
至 2025 年 11 月 1 日,烏能源部稱全國供電已恢復至 80% 水平,但警告冬季若再次遭遇大規模空襲,系統可能再次崩潰。防空系統與電力修復兩線作業,成為烏克蘭進入冬季的日常節奏。
參考信源:
【2025 年 10 月 30 日】 路透社,《烏克蘭全國限電、能源設施受襲》
【2025 年 10 月 30 日】 美聯社,《大規模導彈襲擊致7人死亡》
【2025 年 10 月 30 日】 俄衛星通訊社,《俄國防部通報夜間打擊情況》
【2025 年 10 月 31 日】 RAND 簡報,《能源戰與戰略均衡》
【2025 年 10 月 31 日】 CSIS 分析,《俄冬季行動模式與能源系統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