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底,全球大豆市場迎來顛覆性轉折:中國正式恢復采購美國大豆,中糧集團敲定3批共計18萬噸訂單,預計12月至2026年1月裝船交割。
這是2025-26年度美國大豆銷售季以來中國首次下單,標志著中美大豆貿易趨勢緩和。
而此前憑借中國市場紅利瘋狂漲價的巴西,正面臨訂單銳減、庫存積壓的困境。
![]()
這場牽動全球農產品貿易的變局,不僅是一次簡單的采購轉向,更是中國用實力詮釋“買家主導市場”的生動實踐。
今天標叔主要帶大家了解一下近段時間以來,圍繞在中、美、巴三國之間,關于進口大豆訂單的事件。
01.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宮后,將對華商品關稅提升至145%,作為反制,中國同步將對美進口商品關稅提高至125%,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綜合稅率高達34%,價格競爭力徹底喪失。
![]()
自當年5月起,中國全面停止采購美國大豆轉而向巴西進口,這是近30年來首次出現對美大豆“零采購”現象。
作為全球最大大豆消費國,中國每年需進口約1億噸大豆,占全球貿易量的60%以上。
![]()
而巴西中國市場絕對主導地位后,巴西糧商開始集體抬價。
2025年4月,巴西大豆對華到岸價僅3800元/噸,到10月已飆升至4180元/噸,部分優質品種甚至突破4200元。
更不合理的是,這波漲價完全脫離市場基本面。2025年美洲大豆迎來大豐收,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巴西新季大豆產量達1.75億噸,占全球4.27億噸總產量的41%,供應極為充足。
![]()
漲價的核心原因是巴西出口商利用中國訂單集中、舊季庫存見底、新季大豆1月底才上市的“青黃不接”期,囤糧惜售抬高價格。
到10月初,巴西大豆現貨溢價達到每蒲式耳2.8至2.9美元,高于芝加哥期貨合約,比美國同類產品貴出1美元,即便疊加美國大豆的關稅成本,巴西大豆到岸價仍每噸高出66美元。
這種“豐收年漲價”的反常操作,本質上是把中國市場當成了“冤大頭”。
![]()
面對不合理溢價,中國大豆產業協會于10月22日發布公告,明確表示國內買家暫停采購2025年12月及2026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公告中直接點明原因是“巴西大豆的高溢價”違背市場規律。
這一決定迅速產生效果,巴西大豆后續訂單幾乎清零,桑托斯港的現貨升水兩周內下跌40美分,卻仍鮮有買家問津。
就在巴西大豆陷入滯銷時,市場傳來重磅消息:10月29日媒體披露中國恢復美國大豆采購;10月30日,路透社證實中糧集團已向美國大豆貿易商下達18萬噸訂單。
![]()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5年美國大豆庫存高企,截至6月1日庫存量達10.1億蒲式耳,同比增長4%,更早的3月1日舊作大豆庫存更是高達19.1億蒲式耳,庫存壓力使美豆離岸價顯著低于巴西大豆。
此外,中美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第五輪貿易談判中,大豆成為核心議題,美國財長貝森特明確表示雙方已達成合作意向,為訂單落地鋪平了道路。
![]()
在巴西漲價、美豆未重啟的空檔期,阿根廷成為重要補充。
中國企業迅速響應,48小時內就敲定130萬噸阿根廷大豆訂單,這批大豆每噸價格比巴西大豆便宜至少200元,于11月裝船發往中國。
02.
巴西之所以敢肆無忌憚漲價,核心是誤以為中國“離不開巴西大豆”。
![]()
但事實上,中國早已為糧食安全做好多手準備,暫停采購、轉向美豆的背后,是三大硬實力支撐。
中國早已建立完善的大豆戰略儲備體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當前大豆戰略儲備總量超過4500萬噸,僅中儲糧就持有2000萬噸。
按全國大豆消耗速度計算,這些儲備足夠支撐國內油廠、飼料企業滿負荷生產半年,即便完全停止進口,也不會出現斷供風險。
![]()
2025年10月14日,中儲糧公開拍賣4.3萬噸大豆,成交率66.3%,成交均價3900元/噸,有效遏制了國內大豆價格跟隨國際市場非理性上漲的勢頭,保障了食用油、飼料等下游產業的穩定,最終惠及普通消費者。
中國多年來一直推動大豆進口多元化,避免對單一國家過度依賴。除了巴西、美國,阿根廷、俄羅斯等國已成為重要供應方:
阿根廷:2025年憑借零關稅政策,大豆對華出口占比從2024年的3.4%飆升至22%,成為中國第二大大豆供應國;
俄羅斯:遠東地區大豆出口同比增長40%,依托地緣優勢,運輸成本更低,成為東北企業的重要采購來源;
其他國家:加拿大、烏克蘭等國的大豆也在逐步填補市場,形成“四方供血”的穩定格局。
![]()
這種多元化布局,讓巴西在中國大豆進口市場的壟斷地位徹底被打破。2024年巴西占中國進口總量的58%,但2025年這一比例已降至73.9%(前9月數據),且仍在持續下滑。
在進口渠道多元化的同時,中國也在通過技術革新降低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2025年東北新季大豆開秤價為3600-3700元/噸,比巴西大豆到岸價便宜近400元,油廠首次大規模將國產豆送進壓榨線,單月消耗量從之前的20-30萬噸躍升至110萬噸。
![]()
飼料企業則調整配方,將菜籽粕、棉籽粕等雜粕的摻混比例從10%提高到15%,每噸飼料能節省80元成本,相當于每天減少三船大豆的蛋白需求量。
部分養殖場還在試驗“無豆養豬”技術,雖未完全替代,但進一步降低了進口依賴。這些舉措讓中國在大豆貿易談判中更具主動權,也讓普通消費者不用為進口大豆漲價買單。
很多人疑惑,中國為什么不自己多種大豆?答案很簡單:耕地資源有限,種大豆不劃算。
![]()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需進口1億噸大豆,如果全部自給,需要占用7.6億畝耕地,而全國總耕地面積僅19億畝。
這意味著要犧牲大量耕地種植糧食作物,反而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
當前中國推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17個省1354個縣開展試點,2023年完成2016萬畝,在保持玉米基本不減產的同時,大豆畝均產量84公斤,貢獻產量160多萬噸。
這種“不與糧爭地”的模式,既保障了主糧安全,又增加了大豆供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理性選擇。
03.
巴西大豆的高價策略,最終沒能換來持續收益,反而將自己推向了兩難境地。中國暫停采購、轉向美國的舉動,正給巴西大豆產業帶來連鎖沖擊。
![]()
巴西出口商憑借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2025年1-9月中國占巴西大豆出口總量的77%以上,9月單月更是高達93%),即便價格上漲也不愿降價。
但如今中國訂單銳減,新季大豆1月底上市后供應將大幅增加,價格下跌已成必然,出口商陷入“降價虧利潤,不降價沒訂單”的困境。
巴西大豆出口的主力是大量中小農場主,他們對價格波動的承受能力較弱。如今訂單銳減、庫存積壓,收入驟減,不少農場主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
巴西農村信貸機構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大豆種植戶的貸款規模同比增加23%,其中中小農場主的負債率平均達68%。
大豆出口是巴西經濟的重要支柱,2024年巴西農產品出口額達1644億美元,占該國出口總額近一半,其中大豆貢獻了核心份額。
中國恢復采購美國大豆,并非單純的“找替代”,而是基于多重考量的戰略選擇,背后藏著普通人能看懂的深層邏輯。
![]()
即便扣除34%的綜合關稅,美國大豆到岸價仍比巴西大豆便宜,這對于控制國內生產成本、穩定物價具有重要意義。
2025年10月,國內豆油均價已達8900元/噸,同比上漲12%,如果繼續采購高價巴西大豆,食用油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
中國選擇在美國農民決定明年種植計劃的關鍵節點恢復采購,相當于給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盤“輸血”,同時也為自己爭取了談判空間。
![]()
特朗普作為商人出身的政客,更注重實際利益,中國通過大豆訂單能撬動其在其他貿易議題上的讓步,比如降低部分對華商品關稅,這正是大國博弈中“以退為進”的智慧。
很多網友對恢復采購美國大豆表示不解,認為應該繼續“封殺”美豆。但事實上,農產品與工業品不同,無法快速爆產能,全球耕地總面積相對穩定,糧食產量每年僅增長2-3個百分點。
![]()
如果中國長期不買美國大豆,美國農民明年可能會減少大豆種植面積,導致全球大豆供應減少,最終推高國際大豆價格,反而讓中國消費者買單。
中國此時恢復美國大豆采購,既能緩解美國農民的壓力,讓他們繼續種植大豆,保持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又能讓中國享受低價紅利,是一種“雙贏”的選擇。
結語:
這場大豆貿易博弈,最終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在全球化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憑借壟斷地位長期牟取暴利,貿易合作的基礎永遠是互利共贏。
![]()
巴西的教訓告訴我們,無視市場規律、肆意漲價,最終只會失去最大的客戶;而中國的實踐則證明,只有提前布局、構建多元體系、掌握核心主動權,才能在全球貿易中占據有利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