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發撤兵:黑海前沿的美軍突然“縮水”
周三這天,美國和歐洲官員同時放出消息:美軍要從羅馬尼亞撤走部分部隊了。
![]()
這次撤走的不是小股兵力,是第101空降師第2步兵旅戰斗隊,直接遣返回美國肯塔基州。更關鍵的是,這支部隊完成輪換后,美軍不打算再派新兵力補充。
撤走的地點也很敏感——米哈伊爾?科加爾尼恰努空軍基地,就在黑海沿岸,和俄羅斯實際控制的克里米亞隔海相望。
羅馬尼亞國防部很快證實了消息,說這是美國全球軍事部署重估的一部分,還特意強調“約1000名美軍士兵會繼續留在境內”。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對勁:就在近幾周,北約東翼正亂成一團。俄羅斯的無人機多次闖入波蘭領空,立陶宛領空也被屢次侵犯,威脅明顯在升級。
這種節骨眼上撤兵,美國陸軍卻給出一套官方說辭:這是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搞的“平衡軍事力量”的審慎措施,不是從歐洲撤軍,更不代表對北約第五條款的承諾減弱。
![]()
反而,陸軍新聞稿里還把這事說成“好事”:這說明歐洲能力變強了,正在響應特朗普總統的號召,扛起歐洲常規防御的主要責任。
二、撤兵的真正算盤:美國在給歐洲“卸包袱”?
要搞懂美軍的操作,得先拆穿這套官方說辭背后的真實邏輯。
最核心的原因,是美國要重新分配軍事資源。特朗普政府把“本土防御”和“拉丁美洲安全”提到了新高度,等于要把撒在全球的兵力往這兩個方向收。
這次撤走的第101空降師第2旅,是陸軍“接觸轉型”計劃的試點部隊,手里的無人機作戰能力正是印太方向急需的。等于說,美國是把歐洲的“兵力資源”調去填其他方向的缺口。
其次是逼著歐洲盟友“買單”。美國喊了好幾年讓歐洲增加軍費,一直沒完全如愿。這次撤兵故意包裝成“歐洲能力增強的信號”,本質就是施壓。
![]()
北約官員也幫著圓場,說現在美國在歐洲的駐軍,還是比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多。但這話更像安慰——2022年之后美軍是臨時增兵,現在撤的是關鍵前沿的核心戰力。
羅馬尼亞國防部其實說得更實在:美軍縮減規模,就是因為美國政府有了新的優先事項。說白了,歐洲在華盛頓的戰略清單上,位置往后挪了。
還有個容易被忽略的點,是美國國內的資源壓力。有數據顯示,美軍在歐洲一年的駐軍開銷要50多億美元,而印太方向的軍演需求還在猛漲,只能從歐洲“擠錢擠人”。
三、國會炸鍋:共和黨為啥罕見硬剛五角大樓?
美軍這步棋剛落地,自家國會就先鬧了起來。
共和黨參議員羅杰?威克和眾議員邁克?羅杰斯直接發了聯合聲明,措辭相當激烈,說這是“強烈反對”的決定。
這兩位可不是普通議員——威克是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羅杰斯是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全是管軍事的關鍵人物。
他們的反對理由很直接:特朗普正逼著普京回到談判桌,想實現烏克蘭持久和平,這時候撤兵,等于給俄羅斯送了錯誤信號。
![]()
更讓他們不滿的是程序問題:這么大的決策,國會事先居然沒被咨詢,這讓他們非常擔憂。
現在兩人已經放話,要找五角大樓要說法:得說清楚怎么彌補對北約威懾力的影響,有沒有和盟友協調過,怎么減少負面后果。
這種黨內的公開反對很罕見,說明美國內部對“戰略收縮”的分歧已經擺上了臺面。共和黨擔心的是“丟面子”,更怕動搖北約盟友對美國的信任。
但從趨勢看,這種反對可能只能限制撤兵的幅度,攔不住美國戰略轉向的大方向——畢竟資源就那么多,顧了這邊就顧不上那邊。
四、東翼防線松動:黑海的缺口怎么補?
美軍撤兵最直接的影響,是北約東翼的安全防線出現了漏洞。
先看那個被撤走兵力的米哈伊爾?科加爾尼恰努空軍基地,距離克里米亞只有200公里,是北約監視黑海的核心支點。
![]()
以前有美軍在,能靠無人機和地面部隊形成持續威懾,現在美軍一走,短期很難有人能補上。
羅馬尼亞倒是計劃花25億歐元擴建這個基地,但項目要到2040年才完成一期工程,遠水解不了近渴。
更麻煩的是北約整體的防御布局。原本東翼靠“前沿存在”模式撐著,美軍暫停輪換后,只能考慮把現有營級戰斗群升級成旅級單位。
比如德國正在組建“立陶宛旅”,但這種調整不是一天兩天能成的,得花好幾年時間,還得靠歐洲國家真金白銀加軍費。
歐盟雖然計劃在2028-2034年把軍費提升4倍,但能不能落實還是未知數。現在東翼國家已經慌了,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都在擔心“美國會不會拋棄我們”。
這種擔憂不是沒道理。之前美軍從波蘭熱舒夫物流樞紐撤過兵,這次又從羅馬尼亞撤,東歐國家對美國承諾的信任度正在往下掉。
![]()
而俄軍已經在趁機試探了。近幾周的無人機入侵事件,明顯是在摸北約東翼的防御底線。要是防線真的跟不上,俄羅斯可能會在黑海和波羅的海搞更多動作。
五、歐洲被逼著“長大”:防務自主不是選擇題了
美國撤兵看似是“甩鍋”,卻意外推著歐洲加速搞防務自主。
最直接的就是軍事采購加碼。羅馬尼亞已經從美國買了先進防空系統,還計劃花21億美元采購短程防空武器,想自己補防御缺口。
北約也沒閑著,啟動了“東部側翼威懾線”計劃,想通過整合指揮系統、建立體防御網、合并軍工產能來填窟窿。
立陶宛最近搞的“鋼鐵決心-2025”演習,就拉來了12套“愛國者”系統和200輛M1A2坦克,擺明了要靠自己強化區域防御。
![]()
防務合作也在升級。歐盟和烏克蘭搞了個“無人機聯盟”,計劃投60億歐元開發反無人機技術,這種“戰時技術共享”以前很少見。
北約還在整合芬蘭、瑞典的北極防御資源,想搭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防空+反無人機”防線,應對俄羅斯的混合戰爭。
更重要的是心態變了。意大利國防部長克羅塞托直接說:“美國要跟中國競爭,歐洲只能自己保防務。”
這種認知正在推動歐盟的“戰略羅盤”計劃,目標是2030年前建獨立的情報、指揮和后勤體系。
當然,短期內歐洲還離不開美國的核保護傘,但長期來看,美國的收縮已經讓“歐洲自主”從口號變成了必須做的事。
![]()
結語
美軍從羅馬尼亞撤兵,看著是一次局部的兵力調整,實則是二戰后國際秩序變動的縮影。
美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得不把戰略重心從歐洲挪開,這暴露了霸權的相對衰落;而北約內部,“美國主導”正在向“歐洲分擔”轉型,聯盟的凝聚力正經受考驗。
![]()
對歐洲來說,這既是危機也是轉機——被美國推著搞自主,雖然過程會很痛苦,卻可能在未來形成新的安全力量。
但眼下的問題更棘手:俄軍還在試探,東翼防線的缺口沒補上,歐洲的自主進程又慢了半拍。
接下來就看北約能不能在“美國優先”和“歐洲自主”之間找到平衡,這不僅決定著東歐的安全,更會影響未來全球的力量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