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一場由荷蘭政府主導的半導體產業干預行動,意外演變為歐美技術封鎖體系的“自我反噬”,在短短數月內演變為席卷歐洲的系統性產業危機。
這場始于美國施壓、荷蘭執行的“安世半導體接管事件”,本意在于配合西方對華技術遏制戰略,卻未曾料到局勢迅速失控,不僅未能實現預期目標,反而引發歐洲汽車、醫療與國防工業的連鎖震蕩。
![]()
而這不僅暴露了歐美技術霸權的脆弱性,更揭示出其試圖收割中國科技紅利的戰略,最終成為困住自身的牢籠,讓這場被稱為“安世事件”的風波,已成為21世紀全球科技與經濟秩序重構的關鍵轉折點。
美國施壓下的荷蘭行動
2025年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布“50%股權穿透制”臨時規則,要求對持有被列入實體名單中國企業50%以上股權的實體實施同等管制。
![]()
這一規則被視為美國構建對華技術封鎖鏈的最新舉措,其核心目標是通過盟友配合,切斷中國獲取高端芯片及制造設備的渠道。
僅隔一日,荷蘭政府便以冷戰時期《商品供應法》為依據,強行接管中資控股的安世半導體,并驅逐中國籍CEO張學政、凍結中國管理團隊權限,并切斷安世中國與總部之間的技術、財務與運營聯系。
![]()
安世半導體雖總部設于荷蘭,但其核心生產中心位于中國寧波,由中國的聞泰科技100%控股,承擔著全球15%的汽車功率半導體供應任務,是中國在海外布局的重要半導體資產。
荷蘭此舉被外界解讀為美國對華技術戰的“歐洲支點”,試圖通過控制安世半導體,將中國排除在全球汽車芯片供應鏈之外。
荷蘭與美國的聯合行動,表面是出于“供應鏈安全”考量,但實則是意圖通過控制安世的歐洲總部,削弱中國在高端半導體封裝與功率器件領域的全球影響力。
![]()
失控的連鎖反應
然而這一舉動顯然是低估了中國企業的應變能力與全球產業鏈的真實依賴結構,而荷蘭政府的行動也迅速引發連鎖反應。
10月4日,中國商務部宣布禁止安世中國向歐洲出口車規級芯片,直接切斷了歐洲汽車工業的“芯片命脈”。
![]()
這一反制措施迅速顯現威力,安世中國不僅恢復了全部生產運營,更繞過荷蘭總部,直接與歐洲原有客戶重新簽署供貨協議,明確要求以人民幣結算,并優先保障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芯片供應。
此舉不僅打破了西方對“中資企業依賴海外總部”的刻板認知,更展現出中國企業在極端外部壓力下的組織韌性與市場主導力。
![]()
據行業數據顯示,歐洲49%的汽車公司、86%的醫療設備企業及95%的機械工程行業均依賴安世中國供應的芯片,這些芯片雖被歸類為“低端”,但通過車規級認證需經歷2-3年的復雜流程,短期內無法被替代。
德國大眾汽車成為首個受害者,其狼堡工廠因缺芯被迫將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從3條縮減至2條,每日產量減少300輛。
美國福特在歐洲的工廠更因芯片斷供停產3天,約5000輛汽車無法下線,日本豐田在波蘭的工廠也因芯片短缺,將新款SUV上市時間推遲兩個月。
![]()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芯片斷供導致歐洲車企每日損失超2億歐元,庫存僅能維持15-30天。
荷蘭的戰略誤判
面對產業界的強烈反彈,荷蘭政府陷入兩難,一方面,美國持續施壓要求其擴大對華光刻機出口管制,荷蘭外貿大臣施賴納馬赫爾曾公開表示“將光刻機問題置于歐盟框架下,只會讓美國奪走技術”。
![]()
另一方面,歐洲車企逼迫荷蘭政府解決芯片供應問題,否則將追究其違約責任,因車企均與安世荷蘭總部簽署供貨合同,貨款已支付,但芯片卻因中國出口禁令無法交付。
安世中國在此期間宣布三項反制措施,要求歐洲客戶直接簽署供貨合同并使用人民幣支付,跳過荷蘭總部建立直供渠道;對拒不執行的客戶停止供貨。
這一舉措直接瓦解了荷蘭試圖通過技術控制維持供應鏈霸權的企圖,德國總理在布魯塞爾峰會上公開質問荷蘭首相:“為何要讓德國工業為你們的政治決策買單?”
![]()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歐美為維持技術優勢設置的認證壁壘,反而成為自身產業轉型的枷鎖。
安世半導體生產的小信號二極管、ESD保護器件及車規級Power MOS在全球市場份額分別達第一、第一和第二,但其認證流程被歐美設計為長達2-3年的復雜體系,這種本用于限制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門檻,如今卻成為歐美企業更換供應商的障礙。
以英國為例,其政府曾以“國家安全”為由,強制安世半導體出售威爾士工廠,導致當地300余名員工失業,多家車企元件供應延遲2-3周。
![]()
2025年10月,英國又試圖逼迫安世半導體低價出售曼徹斯特工廠,該廠擁有兩條先進功率芯片生產線,年產能800萬片,對英國提升本土芯片產能至關重要,這種“掠奪式”策略進一步暴露了歐美技術霸權的短視性。
中國的技術突圍
與歐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通過技術創新與市場開放實現了雙重突破。
![]()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5年版)》顯示,中國已成功研發氟化氬光刻機,具備65納米以下分辨率和8納米以下套刻精度,可支持28納米工藝芯片量產。
這一技術突破使中國在成熟制程芯片領域實現自給自足,并逐步削弱荷蘭ASML公司的市場優勢。
與此同時,中國堅持多邊主義的外交策略也收獲成效,2025年10月,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公開稱贊中國代表團在經貿談判中的專業性,并定于月底與中方就半導體供應鏈、汽車貿易等議題展開磋商。
![]()
德國、法國等車企大國更積極推動對華合作,德國大眾CEO直言:“與中國對抗將損害德國工業的核心利益。”
這場博弈的深層邏輯,可追溯至中國對國際秩序的歷史理解,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東南亞國家曾請求納入中國“朝貢體系”,但明朝政府明確拒絕“冊封為藩”,堅持平等交往原則。
這種“協和萬邦”的理念,與當今中國推動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一脈相承,反觀歐美,其試圖通過技術封鎖維持霸權的策略,恰似歷史上殖民者設置的貿易壁壘,最終因違背市場規律而崩塌。
![]()
結語
2025年10月的安世半導體事件,為全球產業鏈的重構提供了生動注腳,當荷蘭政府試圖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時,中國以技術自主與市場開放為武器,將歐美的技術壁壘轉化為自身發展的跳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