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下修鞋攤的 “額外服務”,暖了十年光陰
![]()
小區門口的修鞋攤,張師傅守了整整十二年。不同于其他攤位修完鞋就收錢走人,他的攤位上總擺著兩樣 “特殊物件”:一把供老人歇腳的藤椅,一個裝滿創可貼、針線的小鐵盒。
前幾天暴雨,下班回家時看見張師傅正蹲在路邊,給一位騎車摔倒的姑娘粘補雨衣。姑娘連連道謝,要多付修理費,他卻擺著手笑:“這點活兒不算啥,你趕緊回家換身干衣服,別著涼了。” 后來才知道,每逢雨天,他都會多帶幾卷防水膠帶,就怕有人路上遇到麻煩。
有次去修鞋,聽見旁邊阿姨說,張師傅的兒子在外地工作,他守著這個小攤,一半是為了營生,一半是想給鄰里搭把手。“誰家孩子的書包帶斷了,老人的拐杖頭松了,來這兒都能修,有時候他還會主動問一句‘要不要再加固下’。” 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像冬日里的暖陽,悄悄焐熱了整個小區的日子。
二、深夜便利店的一盞燈,照亮陌生人的難
![]()
加班到凌晨一點,走進公司樓下的便利店,店員小林正低頭整理貨架。看見我打著哈欠進來,她笑著遞過來一杯熱豆漿:“剛煮好的,暖暖身子吧,不收錢。”
后來才知道,小林每天都會多煮一壺豆漿、留幾個熱包子。有次遇到一個剛失業的小伙子,在店里坐了很久,只買了一瓶礦泉水。小林看他神色落寞,悄悄把熱包子放在他面前:“別餓著,再難也得好好吃飯。” 小伙子紅著眼眶說了聲謝謝,后來每次路過,都會進來買些東西,兩人慢慢成了互相問候的朋友。
小林說,自己剛到這座城市時,也曾在深夜迷路,是一家便利店的店員幫她指了路,還給了她一杯熱水。“現在我守著這家店,就想把那份溫暖傳下去。說不定我多留的這盞燈、這杯熱飲,就能幫到一個正需要的人。” 深夜的便利店,本是冰冷城市里的臨時落腳點,卻因為這份善意,成了許多人心里的小溫暖。
三、老樓上的 “共享陽臺”,搭起鄰里的橋
![]()
家住老小區六樓的王奶奶,有一個種滿花草的陽臺。去年夏天,她發現對面樓的小姑娘總趴在窗邊看她的陽臺,就主動敲了門:“姑娘,要是喜歡花,就常來我家陽臺坐坐,還能曬曬太陽。”
一來二去,小姑娘成了陽臺的常客,有時還會幫王奶奶澆水。后來,王奶奶索性在陽臺掛了個牌子:“鄰里共享,歡迎來賞花、曬衣、聊聊天。” 沒想到,這小小的陽臺竟成了老樓里的 “社交站”:三樓的張阿姨會把剛蒸的包子端過來分享,五樓的大爺會帶著收音機來聽戲,就連平時不怎么說話的鄰居,路過時也會停下腳步,和王奶奶聊上幾句。
有次臺風天,王奶奶的花盆被吹倒了,樓下的鄰居們看見后,紛紛上樓幫忙收拾。王奶奶感動地說:“以前住老樓,大家關起門來各過各的,現在有了這個陽臺,感覺整棟樓都像一家人了。” 原來,鄰里間的距離,有時就差一個愿意敞開的陽臺,一份愿意分享的心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