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個月內,英國對中國連續打出兩張牌。
第一張,是10月15日,英國外交部毫無征兆地將11家中國企業列入對俄制裁黑名單。
第二張,緊接著在10月28日,英國首相斯塔默親自上陣,對一項拖延了整整七年的中國駐英使館新建項目發出強硬信號,聲稱“不會因外界施壓而批準”。
他甚至話鋒一轉,荒謬地要求中國“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
兩件事,一先一后,配合默契,這真的是巧合嗎?
其實傳遞出來的信號再明確不過。
![]()
英國這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中國:你最重要的外交資產,你的使館項目,就是我手中的籌碼。你不在我要求的國際問題上低頭,我就讓你的項目永遠擱淺。
這是一種赤裸裸的政治敲詐。
事情還是要從七年前說起。
2018年,英國政府白紙黑字,同意中國在倫敦塔附近的前皇家鑄幣廠地塊上,建造新使館。
手續合法,程序正當,中方連設計方案都獲得了當地專業機構的高度認可。
一切本該水到渠成。
結果呢?
這一審批,就審了七年。
![]()
七年。一個孩子都從呱呱墜地上到小學了,一個堂堂大國政府的承諾,卻還在原地打轉。
所以這漫長的七年,究竟發生了什么?是英國的官僚系統效率真的如此低下,還是另有隱情?
今年10月,謎底逐漸揭曉。
10月15日,英國率先出招,制裁11家中國實體。理由依舊是那套空洞的“支持俄羅斯戰爭機器”。
對此,中國商務部在10月27日明確回應:堅決反對,立即糾正。態度強硬,不留余地。
但英國似乎等的就是這個回應。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8日,英國首相斯塔默親自登場。
他對著鏡頭,拋出了一套精心準備的說辭。
![]()
一邊說使館審批會“按正常程序作出”,仿佛那七年的拖延從未發生;一邊卻圖窮匕見,直接把使館問題和烏克蘭問題掛鉤,對中國發號施令。
這是一個需要首相親自出面,并將之與地緣政治捆綁的“正常程序”?這恐怕是國際外交史上最大的笑話之一。
其實,中國外交部此前就已經點破了真相,批評英方“毫無契約精神、失信失德”,在“亂加掛鉤”。話說到這個份上,已經很重了。
把這條時間線串聯起來,英國的整個操作邏輯就一目了然。
先以制裁進行試探和施壓,再扣住最重要的外交項目作為人質,最后逼對方在更大的棋局上讓步。
一環扣一環。
![]()
那么,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來了,英國為什么甘愿賭上自己“法治國家”的信譽,也要玩這場危險的游戲?
答案,或許就寫在英國脫歐后的戰略迷茫里。
一個影響力日益萎縮的英國,發現最能快速刷存在感的方式,就是充當某些大國對華戰略的“急先鋒”。
通過展示對華的極端強硬,來換取圈子內部的認同和所謂的“全球影響力”。
于是,白紙黑字的承諾可以撕毀,國家信譽可以透支,雙邊關系可以犧牲,一切都是為了那點可憐的政治投名狀。
那么面對這種局面,中國該怎么辦?
中國駐英國使館發言人在10月28日的回應中,有兩句話,說得平和,但分量極重。
![]()
第一句是,“為外交館舍建設提供支持和便利是東道國的國際義務。”
這是在從國際法的根子上,告訴英國:你錯了,你連基本的義務都沒履行。
第二句是,“中英兩國都有在對方首都修建新館舍的需求。”
這話聽起來是陳述事實,但背后指向的,是國際社會通行的鐵律——對等原則。
英國可以無休止地拖延中國的使館建設,那么請問,英國在華外交機構的任何擴建、修繕、人員派遣,是否也應該接受完全對等的、嚴格的、可能同樣漫長的審查?
這不是威脅,而是基于規則的最現實的后果。所以英國,真的準備好了嗎?
英國政府已經把下一個決策期限,定在了12月10日。
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日期還有多少意義?
![]()
它很可能只是下一個七年拖延的開始。
中國使館新館舍項目真正的結局,不取決于這個日期,而取決于英國政府何時能從這場戰略迷夢中醒來。
英國現在必須明白,通過背信棄義換來的政治籌碼,是短暫且有毒的。而一個國家在國際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信譽,一旦信譽破產,就再難挽回。
總之這場由英國主動挑起的誠信危機,中國絕不會隨之起舞。世界也都在看著,倫敦將如何收場。
畢竟一個連鄭重承諾都可以隨意推翻的國家,還有哪個伙伴,敢毫無保留地與之握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