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說在書法圈之中以寫曹植《洛神賦》聞名的話,趙孟頫的行書是楷書轉行書的 “入門寶典”,趙構的草書是帝王書作里的 “傳神之作”,但很少有人提起,清代還有一位皇室貴胄,筆下的《洛神賦》既藏著晉唐古法的筋骨,又透著清代帖學的雅致 —— 他就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與翁方綱、劉墉、鐵保并稱 “乾隆四家” 的成親王永瑆。
![]()
封建王朝里,皇室子弟愛琴棋書畫者不少,可大多是 “玩票” 性質,能真正躋身書壇名家之列的寥寥無幾。成親王不同,他雖沒有宋徽宗 “書畫宗師” 的盛名,也沒有趙構 “復國帝王” 的重任,卻把半生時光都 “泡” 在了筆墨里。他不像尋常貴胄那般耽于享樂,反而天天臨帖不輟,硬生生憑著一手好字,在高手輩出的清中期書壇站穩了腳跟。
如若說一幅好的書法作品要的是有好的筆墨和技法,那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好的內容。而曹植的千古名篇就正好成了眾書家的創作熱愛,除了我們知曉的名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和趙孟頫的行書洛神賦,那么今天看看成親王所寫的行楷書《洛神賦》怎么樣吧。
![]()
成親王的書法也是精學了趙孟頫的,看看他筆下的這帖《洛神賦》得趙孟頫幾何吧。成親王他自幼接受最嚴格的宮廷教育,書法啟蒙便直奔趙孟頫 —— 那圓潤端美的筆法,他一練就是數年,直到筆鋒落下,便能帶出趙體的流潤感。可他偏不滿足于 “復刻”,后來又鉆進歐陽詢的書法里,專學其 “轉折方勁” 的骨力,讓筆下的字少了幾分柔媚,多了幾分剛挺。
![]()
更幸運的是,他能接觸到內府珍藏的稀世法帖:從陸機《平復帖》的古拙,到晉唐小楷的精勁,再到董其昌的瀟灑,那些常人難見的真跡,都成了他的 “私教范本”。
他還特意從康熙朝的老內監口中,學來董其昌的 “撥燈法”,在執筆、運筆的基本功上反復打磨,甚至上溯褚遂良,把那種 “疏朗空靈” 的結體美感揉進字里,慢慢攢出了 “取各家之長,成一己之風” 的底氣。
![]()
他筆下的這帖《洛神賦》從不止一種風格,有小楷,也有行楷,每一種都透著對原文的深刻理解。最出名的要數為孫爾準所書的小楷《洛神賦》卷:用的是名貴的 “金粟山藏經紙”,字跡雖只有蠅頭大小,卻筆筆剛勁有力,提按轉折間節奏明快。
這字里既有歐陽詢的法度,又有趙孟頫的清雅,連林則徐都在題跋里忍不住夸:“此卷筆意更出趙榮祿外”,說他用 “圓緊之體” 寫出了洛神的 “虛婉之神”,跟歐陽詢的《破邪論》比起來都不遜色。
![]()
他還做過一件 “補全經典” 的事:趙孟頫大德五年所書的《洛神賦》,到嘉慶年間丟了前六幀,成親王便以楷書一筆一筆補足全文。補寫的部分不搶原作風頭,卻又帶著自己的風格 —— 趙體的溫潤還在,又添了幾分清勁,后來被吳榮光刻入《筠清館法帖》,成了 “二家合璧” 的珍品。
![]()
成親王學書法從不 “死磕” 一家:學趙孟頫,卻不丟骨力;學歐陽詢,卻不顯峭厲;學晉唐,卻不泥古守舊。嘉慶皇帝評價他 “深得古人用筆之意,博涉諸家,兼工各體”,這話一點不假 —— 他的字里,既有宮廷書法 “中和雅正” 的規矩,又有文人書法 “筆墨含情” 的溫度,端端正正里藏著靈氣,勁俏流暢中透著法度。
![]()
![]()
![]()
![]()
![]()
![]()
![]()
![]()
在清代書壇,成親王的影響可比想象中深遠。當時的士大夫們,誰能得到他的一幅字,都當成傳家寶貝;他刊刻的《詒晉齋法帖》,更是成了官方認可的 “書法教材”,連 “館閣體” 的審美取向都受他影響,間接推動了清代帖學的發展。哪怕到了近現代,啟功先生都坦言自己的 “啟功體” 受他啟發,還評價他 “技法、藝術性更勝一籌,當為‘清書第一’”。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