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跟妻子說:“氫彈爆炸成功,我們買一只烤鴨慶祝慶祝吧?”妻子卻表示:哎呀!氫彈爆炸跟我們有啥關系,哪有錢買烤鴨……于敏默不作聲,從衣服兜里掏出一沓錢來給妻子,2019年9月,默默無聞一輩子的丈夫,更是成為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廚房灶臺上還留著前一晚沒來得及刷的碗,孩子在屋里寫作業,孫玉芹在用算盤撥拉著家里每一分支出。
于敏一進門,帶著風塵仆仆的氣息,臉上卻藏不住笑意,他試探著問:“要不今天改善下伙食?”
話音剛落,孫玉芹頭也不抬,只一句:“每月只剩這么點錢,咱還是省著吧。”
![]()
那年已是1967年夏天,6月17日過去沒多久,羅布泊上空響起一聲巨響,于敏心里清楚,那是中國氫彈爆炸成功的信號,但這個消息,家里人并不知道。
他想和家人分享那種熱血沸騰的喜悅,想起在實驗室里和同事們爭論公式的激烈場面,想起團隊百天百夜不眠不休的攻關,想起用算尺來推導方案時的艱難,卻只能在家里用一句“要不買個烤鴨”來表達。
孫玉芹沒問為什么要慶祝,也沒問這次出差到底去了哪,她只關心家里米缸還剩幾斤米,電費什么時候該交,孩子們最近有沒有發燒。
于敏看著妻子的背影,心里泛起復雜的情緒,他知道自己這些年很少在家,搬家都是孫玉芹一個人包辦,連孩子見了自己都覺得陌生,雖然他不后悔,但心里難免五味雜陳。
偶爾夜深時,他會想起自己當年在學術高峰時的光景,1961年已經在核物理領域小有名氣,卻在錢三強的一句話后,毅然轉身走向了全新的領域。
新領域里沒有鮮花和掌聲,只有滿地的計算紙帶和一臺老掉牙的計算機,團隊成員白天黑夜地推演公式,爭分奪秒地討論每一個細節。
有人問他,為什么甘愿放下原來的成就,他只說:“國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
那段時間里,家里的一切都變成了孫玉芹的責任,她一個人照顧老人和孩子,自己身體也不好,夜里常常咳嗽,但從不抱怨。
搬家那次,孫玉芹一邊安慰哭鬧的孩子,一邊把沉重的行李一件件搬上樓,鄰居問她丈夫呢,她只是笑笑,說工作忙,不常回家。
于敏偶爾回家,孩子看著他愣住了,孫玉芹打趣道:“再不回來,孩子都忘記你長什么樣了。”一句話帶過,背后卻藏著多少牽掛和心酸。
他問妻子,有沒有什么愿望,孫玉芹搖搖頭,只說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別的沒想過。
氫彈爆炸那天,他在實驗室里看著數據跳動,心里明白,這一刻屬于所有奮斗的人,但他更想把這份喜悅帶回家,哪怕只是用一只烤鴨的方式。
榮譽來了,他卻始終不愿被叫做“氫彈之父”,總說這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背后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
家里墻上掛著四個字“淡泊明志”,是他最喜歡的座右銘,每次有人問他成就時,他都只說一句:“寧靜才能致遠。”
獎章越來越多,家里卻還是那副樣子,孫玉芹照樣用算盤算賬,孩子們還是會問爸爸什么時候回家,日子一天天過去。
于敏說過,一個人的名字會消失,但如果能把自己的力量融進國家的事業里,那就很滿足了。
他不喜歡接受采訪,更不愛在公眾面前講話,總覺得做事比說話重要。
于敏偶爾也會在夜里和妻子聊幾句,說起工作時總是輕描淡寫,孫玉芹只會叮囑他多注意身體,別太拼命。
他們從來不奢望生活會突然變好,只希望一切順順利利,孩子們健康成長,家里少生點病。
獎章掛在墻上,孫玉芹有時候會擦擦灰塵,孩子們問起,她只說是爸爸工作得來的,不覺得那有什么特別。
![]()
于敏有一次被問最自豪的事,他只說自己遇到了好同事,也有一個能理解自己的家庭。
于敏的一生,像極了一滴水,悄無聲息地融進大海里,不留痕跡,卻始終在其中涌動,他的成就,撐起了民族的脊梁,他的家人,則用沉默和堅韌托起了他的天空。
他和妻子的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浪漫,只有一地雞毛和無數次的相互守望,是妻子的奉獻和支持,讓他能在研究上全力以赴,不留遺憾。
有些人的偉大,是用一生的平凡堆積出來的,于敏和家人就是這樣,把夢想悄悄地寫進了國家的厚重史冊。
參考信源:“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中國青年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