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58歲,是個熱情的“家庭大廚”,每天給家人準備三餐是她最大的幸福。但最近在小區體檢日里,王阿姨聽鄰居說起,有位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張叔叔,竟因一次常規檢查意外發現肝部異常,確診為肝癌。
消息一出,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張叔不是一直自己做飯、很少吃外賣嗎?怎么還會得癌?”這一事件,讓不少熱愛烹飪的中老年人心頭一緊,難道做飯也能埋下癌癥的種子?其實,越來越多的權威數據顯示。
![]()
癌癥的高發并不只是‘吃外賣’或‘飲食不潔’的結果,不少人在家做飯時一些被忽略的小習慣,才是真正的健康隱患。
2020年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統計顯示,中國新發癌癥病例達到457萬例,占全球總數的23.7%,不少臨床腫瘤科醫生發現,部分消化道、呼吸道腫瘤的發生,竟與日常廚房習慣密切相關。
也許,你自以為健康的“做飯”,如果方式不對,恰巧變成了慢性傷害的“溫床”。到底有哪些隱蔽危險,隱藏在日復一日的烹飪中?尤其是第7個壞習慣,幾乎80%的人都在犯,卻很少有人警惕!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全面揭示,做飯時9個常見壞習慣與癌癥風險的關系,以及真正實用的改善方法。你家廚房,是否也“中招”了?
常被忽視的廚房壞習慣,真的會增加癌癥風險嗎?專家揭示科學真相
![]()
許多人覺得,“自己做飯”就是安全的代名詞。但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疾控中心等多家權威機構研究,“烹飪方式不當”對健康的威脅,甚至高于部分外賣食品中的明顯不良添加物。
一項針對東亞家庭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長期暴露于廚房油煙的家庭主婦,呼吸系統腫瘤風險顯著升高,相關癌癥發病率高出普通人群的近28%。
而“反復用油”、“高溫油炸”等看似普通的做法,會促使致癌物苯并芘、雜環胺等生成并進入食物或空氣中,危害器官健康。
此外,實驗數據顯示,燒焦、煮糊、腌制過咸、存放過久的剩菜中,含有的亞硝胺、丙烯酰胺等強烈致癌物質極易被忽視。即便一天只攝入“幾口”,長期日積月累,風險也會逐漸疊加。尤其對于家中有老人、孩子或基礎疾病人群,這些隱患更需警惕。
![]()
做飯時的9個壞習慣,身體可能會出現這些變化(未來可控的健康風險)堅持錯誤的廚房習慣。
高溫油炸烹飪:
長期高溫油炸食物,丙烯酰胺含量可增至普通蒸煮食物的18倍,直接增加胃腸道、胰腺等部位腫瘤風險。
油煙直沖無排風:
沒有及時開啟抽油煙機,廚房空氣中懸浮有害物(如多環芳香烴)濃度提升3倍以上。呼吸道慢性刺激,慢慢積累為肺癌隱患。
![]()
一鍋油多次加熱后顏色變深,其中致癌物 “苯并芘”濃度翻倍,肝膽腫瘤高危。
經常燒焦、煮糊食物:
燒糊后的食材,亞硝胺等物質含量大幅升高,長期攝入被證實與上消化道癌變幾率提升近21%相關。
腌制食物過咸、過久:
鹽腌食品、臘肉、咸魚等,容易產生大量亞硝酸鹽、亞硝胺,是食管癌、胃癌重點危險因素之一。
![]()
隔夜飯菜反復加熱食用:
存放不當或反復高溫加熱,細菌、亞硝胺含量迅速上升,免疫系統壓力顯著增加。
廚房濕度大、不通風:
長期潮濕悶熱的廚房環境,是真菌、細菌滋生的溫床。部分黴菌產生黃曲霉毒素,為肝癌高危因子。
忽視廚具清潔:
菜刀、案板長期殘留血跡或生熟混用,大腸桿菌、幽門螺桿菌交叉感染率可提升至正常的2-3倍。
![]()
使用劣質塑料、鋁制鍋具:
劣質鍋具在高溫下可能釋放雙酚A、鋁離子等有害物質,被多項動物實驗證實具致癌性。
這些“壞習慣”,你家中了幾個?尤其是第7點“廚房濕度大、不通風”,多被忽視卻危害深遠。很多老小區住戶、地下廚房家庭尤其要盡快重視并整改。
油煙機一定要提前開、做完后延時運行,提升排油煙效率;優先選擇蒸、煮、燉等低溫烹飪方式,避免高溫煎炸、油爆;烹飪用油一次性用盡、少復炸,選用橄欖油、山茶油等健康植物油。
![]()
嚴禁食物燒焦、煮糊,有糊味立即停止烹飪;少吃腌制、熏烤咸制、隔夜反復加熱食品,提倡新鮮現做;廚房保持干燥、定期通風和清理死角,避免潮濕發霉。
生熟分開、廚具每次用后徹底清洗、定期消毒;慎用塑料與廉價金屬鍋具,應選304不銹鋼、陶瓷等安全材質;多攝入新鮮蔬菜水果,充分攝取抗氧化物質,有助降解體內致癌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