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最后一天,當硅谷的科技公司們還在消化季度財報時,澳大利亞設計軟件巨頭 Canva 在舊金山的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系列重要產品和舉措。
這家估值高達 420 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宣布推出自己訓練的基礎模型,并將此前收購的專業設計工具 Affinity 永久免費開放給所有用戶。這一系列動作的時機耐人尋味,就在兩個月前,Canva 剛剛完成了一輪員工股票出售,市場普遍預期這家公司將在 2026 年正式登陸資本市場。
![]()
(來源:Canva)
Canva 推出的基礎模型跟市面上那些 AI 圖像生成工具不太一樣。目前 Midjourney、Nano Banana、GPT 等這些工具所生成的大都是無法編輯的平面圖像,哪怕生成圖像后可以通過進一步的交互再進行調整,但可編輯性依舊不如傳統的圖像編輯工具。而 Canva 此次發布的模型能夠輸出帶有可編輯圖層和對象的完整設計文件,里面的文字、圖片、背景都是獨立可調整的設計元素,不是扁平的 JPEG。
Canva 全球產品負責人 Robert Kawalsky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說,傳統 AI 工具強迫用戶通過反復修改提示詞來達到完美效果,但對于視覺創作這種需要精細調整的工作來說,這種方式效率低下。人們真正需要的是用 AI 快速生成一個起點,然后自己動手進行細節打磨。
這個模型的核心能力體現在一個名為“Ask @Canva”的新功能上。它像是嵌入在設計界面每個角落的智能助手,用戶選中頁面上的任何元素,如一段文字、一張圖片、一個背景色都會彈出這個選項。點擊后,你可以用自然語言告訴它你想要什么改變,AI 就會立即完成修改。
在演示中,Canva 聯合創始人 Cameron Adams 讓系統把一片披薩“漂浮在太空中”,幾秒鐘后,披薩真的出現在了星空背景里,而且這個新圖像仍然是可以繼續編輯的分層設計。有意思的是,Ask @Canva 不僅能修改單個元素,還能對整個設計提出建議。當 Adams 詢問頁面哪里可以改進時,Adams 問頁面哪里可以改進,AI 指出了左右兩側對比度不協調的問題。
這種將 AI 深度嵌入工作流程的做法,背后是 Canva 對自己定位的重新思考。此前,Canva 在公告中將自己描述為“創意操作系統”(Creative Operating System),而不僅僅是一個設計工具。
在今年早些時候推出的 Visual Suite 2.0 中,Canva 已經實現了讓用戶在同一個畫布上無縫切換項目形態:一份演示文稿可以一鍵轉換成網站,社交媒體圖片可以重新排版為海報,所有內容都在統一界面中流轉。現在,AI 成為了這個操作系統的中樞神經,連接起平臺上的所有工具和素材。
Cameron Adams 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并不是所有用戶都習慣從一個空白頁面開始用 AI 創作。很多人更喜歡從 Canva 龐大的模板庫中找到一個接近自己設想的起點,然后再進行調整,Ask @Canva 恰好就是為這類用戶而服務。
與這些 AI 功能一同發布的,還有一系列擴展 Canva 平臺邊界的新產品。公司推出了表單創建功能,直接對標 Google Forms;新增了電子郵件設計工具,幫助企業制作符合品牌風格的營銷郵件;還有一個名為 Canva Grow 的營銷平臺,整合了今年早些時候收購的廣告分析公司 MagicBrief,讓營銷人員可以在 Canva 內完成從素材創作到效果追蹤再到廣告投放的全流程。
最讓人意外的是,Canva 宣布將去年收購的專業設計套件 Affinity 永久免費開放,并將其與 Canva 主平臺深度整合,設計師可以在 Affinity 中創建矢量圖形或進行像素級編輯,然后無縫導入 Canva 繼續工作。
![]()
(來源:Canva)
把 Affinity 免費化的決策顯然劍指 Adobe。Affinity 原本就是 Adobe Creative Cloud 的平價替代品,主要面向專業設計師。現在 Canva 將其免費開放并與自己的 AI 能力打通,無疑是奔著 Adobe 的核心用戶群體而來。
要知道,Adobe 的 Creative Cloud 訂閱費用動輒每年數百美元,而 Canva Pro 只需要 120 美元。根據彭博社和 IDC 的數據,Adobe 占據全球創意設計軟件市場約 70% 的份額,Canva 只有 4% 左右。不過數字不能完全反映競爭態勢的變化。
Canva 在今年 8 月完成的員工股票出售中估值達到 420 億美元,月活躍用戶超過 2.4 億,年化收入約 30 億美元。這家公司自 2017 年以來一直保持盈利,這在燒錢慣了的科技初創企業中相當罕見。去年 11 月,Canva 聘請了曾幫助 Zoom 成功上市的 Kelly Steckelberg 擔任首席財務官,市場將此解讀為 IPO 準備進入實質階段的信號。
另一個重要的參照系來自 Canva 的競爭對手 Figma。這家專注于界面設計的公司在兩個月前成功上市,首日市值達到 479 億美元,股價從 33 美元的發行價飆升了 250%。Figma 的成功讓資本市場對設計軟件類公司的興趣重新燃起,也給 Canva 的估值預期提供了新的錨點。
但 Canva 面臨的挑戰遠比 Figma 復雜。Figma 的戰場主要在專業設計師圈層,而 Canva 從一開始就試圖服務所有人——從需要制作婚禮請柬的普通人,到管理品牌資產的大企業市場部。根據 SaaStr 的分析,Canva 目前的年度經常性收入約為 30 億美元,是 Figma 上市時的 3.7 倍。這種規模優勢是一把雙刃劍:它證明了 Canva 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但也意味著公司必須同時應對來自消費端和企業端的多重競爭壓力。
![]()
圖丨 Canva 和 Figma 的年經常性收入(來源:SaaStr)
在消費市場,Canva 的主要對手是 Adobe Express 和微軟 Designer 這類互聯網巨頭推出的簡化版設計工具。Adobe 作為創意軟件領域的老牌巨頭,正在通過 Creative Cloud Express 和 AI 驅動工具發起反擊。其將 Express 定位為其生態系統的入口,希望用免費或低價吸引用戶,再逐步轉化為 Creative Cloud 的高價訂閱者。
不過,也有消息稱有 Adobe 內部人士認為公司已經錯過了遏制 Canva 的最佳窗口期。在 2021 年之前,Adobe 并未將 Canva 視為核心威脅,因為后者主要服務消費者市場,不影響 Adobe 的專業用戶基本盤。但當 Canva 開始向中小企業和中端市場滲透,搶走一些原本屬于 Adobe 的創意專業人士用戶時,競爭態勢已經發生質變。
企業市場的爭奪更為激烈。Canva 聲稱 95% 的財富 500 強公司都在使用其服務,超過 1000 人的大型企業中有 13.5 萬個團隊在使用 Canva,這個數字在過去一年幾乎翻了一倍。但企業客戶對設計工具的需求遠比個人用戶復雜——他們要求精細的權限控制、審批流程管理、品牌一致性保證和與現有 IT 系統的集成能力。
Adobe 在這些領域積累了數十年經驗,其 Creative Cloud 已經深深嵌入大型企業的工作流程,微軟和 Google 也在虎視眈眈。
AI 技術的爆發給這場競爭增添了新的變數。Adobe 今年推出了 AI Foundry 服務,專門為大品牌定制專屬的 AI 模型。這些模型基于客戶自己的品牌資產和設計規范訓練,能夠生成完全符合品牌調性的營銷素材,并直接嵌入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 Adobe 工具的工作流程中。這種企業級 AI 服務的門檻極高, 需要大量計算資源、數據工程能力和客戶服務團隊,Adobe 依靠多年積累的企業關系和技術棧優勢建立起了新的護城河。
相比之下,Canva 的基礎模型更像是一個通用解決方案,雖然能服務海量個人和中小企業用戶,但在大型企業的深度定制需求面前可能力有不逮。
不過,Canva 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Canva 平臺擁有超過 60 萬個模板和 1.41 億個素材(包括圖片、視頻、圖形和音頻元素)。這個龐大的內容庫是 Canva 訓練自己 AI 模型的主要資源,也是 Adobe 難以在短期內復制的資產。更重要的是用戶心智。對于那些從未接受過專業設計訓練的人來說,Adobe 的產品即便加入了 AI 輔助,學習難度依然不小。
Canva 創始人 Melanie Perkins 在一次采訪中談到公司愿景時說,隨著信息越來越容易獲取,我們正在從“信息時代”進入“想象力時代”,創造力的重要性前所未有。這種將設計民主化的理念,與 Adobe 堅守專業高地的策略形成了較大差異。
![]()
圖丨Melanie Perkins(來源:Wikipedia)
目前,外界推測 Canva 的 IPO 至少還需要大半年的時間,因為公司很少在員工股票出售后立即進行 IPO。不過從 Figma 的成功來看,資本市場對設計工具類公司確實有強烈興趣,而 Canva 的規模和盈利能力遠超 Figma 上市時的水平,這讓一些投資者對其 IPO 表現相當樂觀。
此次發布會上展示的 AI 能力,也是 Canva 為 IPO 路演準備的核心故事。在生成式 AI 席卷全球的 2025 年,一家沒有 AI 敘事的科技公司很難在資本市場講出高估值。Canva 需要向投資者證明,它不僅僅是一個模板庫加簡單編輯器的組合,而是一個能夠持續進化的 AI 驅動平臺。這個平臺的護城河不在于某項技術的領先性,而在于 2.4 億用戶在平臺上沉淀的使用習慣、創作數據和社交網絡效應,畢竟 AI 模型迭代迅速,技術優勢轉瞬即逝。
從這個角度看,將 Affinity 免費化的決策就不難理解了。Canva 需要向專業設計師群體證明,自己不僅是業余愛好者的玩具,也能滿足專業創作的需求。一旦專業設計師開始將 Affinity 和 Canva 結合使用,他們積累的技能和工作流程就會形成轉換成本,讓他們難以輕易切換到競品。
同時,免費的 Affinity 也能幫助 Canva 吸引更多高價值的企業客戶——這些客戶往往既需要專業工具進行精細創作,又需要協作平臺讓整個團隊共享設計資產。
當然,把昂貴的專業軟件免費開放也意味著放棄直接的軟件授權收入。但 Canva 的商業模式本就不依賴于賣軟件授權,而是訂閱服務和企業級功能增值。根據 SmartCompany 的報道,Canva 目前的月活躍用戶已達 2.6 億,其中付費用戶占比不到 10%。未來的增長空間在于將更多免費用戶轉化為付費訂閱者,以及提高企業客戶的客單價。
AI 功能恰好是實現這兩個目標的利器:個人用戶可能會為了使用更強大的 AI 生成能力而升級訂閱,企業客戶則需要定制化的 AI 模型和更高的使用配額。
不過,AI 賦能的設計平臺競爭才剛開始。微軟正在將 Copilot AI 助手整合進 Office 全家桶,未來 PowerPoint 可能會內置強大的設計生成能力。Google 也在 Workspace 中加入越來越多 AI 功能。這些科技巨頭有海量用戶和深厚技術積累,一旦認真投入設計軟件領域,Canva 面臨的壓力會更大。
而 Adobe 雖然在產品易用性上落后,但在專業創意領域的品牌號召力和生態系統粘性仍然強大。在 Figma 已經證明資本市場對設計軟件賽道的熱情之后,Canva 需要講述一個更宏大的故事。
這個故事能否打動資本市場,給出怎樣的估值溢價,或許要等到真正敲鐘的那一刻才能揭曉。但至少從技術準備的角度看,Canva 已經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剩下的,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在聚光燈下完成這場轉身。
參考資料:
1.https://techcrunch.com/2025/10/30/canva-launches-its-own-design-model-adds-new-ai-features-to-the-platform/
2.https://www.saastr.com/after-figmas-massive-ipo-could-canva-ipo-at-200-billion/
3.https://fortune.com/2025/08/22/canva-billionaire-founders-minting-overnight-millionaires-employee-share-sale/
4.
運營/排版:何晨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