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松美術館2號館的展廳里,一艘擱淺的木船閃閃發光,船身鑲嵌著仿真鉆石與貝殼狀結晶體。這是佘海晴個展"時間的回信"的開篇之作,也是她對現代生產體系的詩意質疑。從7歲移居加拿大到香港珠寶行業,再回到故鄉順德,這位藝術家用跨越四代女性的集體書寫編織展覽標題,以"消失美學"挑戰既定的價值判斷。她讓廢料與成品并置,讓失敗與成功對話,在全球化的生產鏈條中尋找被遺忘的詩意。
![]()
《翻歸》/300x200cm /舊木船、石頭、貝殼、仿真水鉆、晶體 /
2025?佘海晴
當珍珠在黑暗的蚌殼中緩慢生長時,沒有人會想到,真正塑造它價值的并非那層光滑的珍珠質,而是無數次分泌、包裹、打磨的漫長過程。佘海晴的藝術實踐正是對這種"隱秘生產"的深度挖掘——她試圖將那些在現代工業體系中被有意遮蔽的"過程性真相"重新帶回我們的視野。
松美術館正在展出的個展"時間的回信"由策展人崔燦燦擔綱策劃,在2號館呈現了這位藝術家二十年來對"消失美學"的持續探索。展廳入口處,一艘擱淺在石塊中的廢棄木船閃閃發光,船身鑲嵌著仿真水鉆與貝殼狀的神秘結晶體。這艘船既不指向任何具體的歷史事件,也不承載明確的敘事功能,它更像是時間本身的物質化身——承載著被遺忘的勞動痕跡,在藝術的語境中重新獲得凝視的權利。
佘海晴,1989年出生于廣東佛山,她的人生軌跡本身就是一部關于價值認知的變遷史:從7歲移居加拿大的語言障礙體驗,到倫敦中央圣馬丁學院珠寶設計專業的材料實驗,從香港鉆石銷售柜臺的商業浸潤,到回歸故鄉順德的工廠記憶重訪——每一次地理位置的變化都伴隨著價值觀念的深度重構。
![]()
由佘海晴和女兒、母親、外婆四代人寫下的展覽標題
展覽標題“時間的回信”本身承載著一個跨越四代女性的書寫儀式:外婆從手抄粵劇歌譜《帝女花》中摳取的"時間"二字,母親在美工室練就的秀麗字體,9歲女兒認真寫出的"回信",以及藝術家自己代表跨文化經歷的英文表達。四種截然不同的筆跡在同一張紙上相遇,構成了一個關于傳承與斷裂、遷徙與回歸的復雜隱喻。這種集體書寫不是簡單的家庭溫情展示,而是對時間非線性特質的深度思考——它揭示了記憶如何在代際傳承中被不斷重塑,個體經驗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獨特的痕跡。
![]()
![]()
《良幣》/200X60cm /試管、仿真水鉆、油、玻璃燒杯、量筒、容量瓶、漏斗、蒸餾試管、放大鏡、寶石觀察專用放大鏡、寶石爪子、珠寶鏟、托盤天平稱 /2024?佘海晴
在佘海晴的價值考古學中,現代工業生產的核心特征不是創造,而是系統性的遮蔽。每一件精美商品的誕生都伴隨著大量"生產痕跡"的有意清除——從原材料的粗糙質感到加工過程的復雜步驟,從工人身體的磨損到機器設備的物理損耗。這種"痕跡清除"絕非技術上的必然選擇,而是商品拜物教美學的內在要求:消費者必須面對一個沒有歷史、沒有過程、仿佛天然完美的物品。
![]()
《無瑕》/200x120cm /樹脂膠、仿真水鉆、羽毛、礦物質、晶體 /2019?佘海晴
當她將一顆"無瑕"的人造鉆石故意植入"羽毛"和"氣泡"等被視為雜質的元素時,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價值體系的考古發掘。這種看似簡單的材料干預,背后隱藏著對整個現代消費文化的根本質疑:為什么"純凈"被定義為美?為什么"雜質"必須被消除?為什么生產過程要被隱藏?
![]()
《良幣》/200X60cm /試管、仿真水鉆、油、玻璃燒杯、量筒、容量瓶、漏斗、蒸餾試管、放大鏡、寶石觀察專用放大鏡、寶石爪子、珠寶鏟、托盤天平稱 /2024?佘海晴
在作品《良幣》中,她通過重現鉆石的完整加工流程,讓觀眾親眼目睹價值轉換的每一個物理環節。這里的"良幣"不再指向經濟學教科書中"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規律,而是對貨幣拜物教本身的直接挑戰:為什么某些特定的物質組合能夠獲得"交換一切"的神奇力量?這種力量的來源究竟是物質的內在屬性,還是社會關系的投射?
![]()
《定格》/200x120cm /樹脂膠、蠟模、晶體 /2025?佘海晴
《定格》這件作品則構建了一個"逆向考古"的時間裝置,讓觀眾在模擬的未來廢墟中反觀當下的生產狂熱。數百年后的工廠遺址,那些曾經精密運轉的機械被神秘的結晶體完全覆蓋,技術理性的野心最終屈服于自然時間的巨大力量。這種時間錯位的視覺策略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所謂"進步"的歷史敘事:我們真的在走向更美好的未來,還是在制造更復雜的廢墟?
![]()
佘海晴對時間的理解帶有強烈的唯物主義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時間從來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具有具體物理屬性的存在:它可以沉積、結晶、氧化、分層、留痕。這種"時間物質化"的觀念直接來源于她對珠寶制造過程的長期觀察——在高溫、高壓、化學反應的綜合作用下,時間本身成為了改變物質內部結構的能動力量。
![]()
《定格》/200x120cm /樹脂膠、蠟模、晶體 /2025?佘海晴
從倫敦求學時期開始,她就習慣于細致觀察樹脂膠在不同配比條件下的變化過程,記錄顏色的細微差別,將每一次看似"失敗"的實驗都視為通向新發現的必經路徑。這種科學家般的嚴謹態度與藝術家的感性直覺形成了獨特的張力,最終演化為她作品中標志性的序列化、檔案化美學。
但這種檔案化絕非出于簡單的分類整理目的,而是以自然界的多樣性立場對工業標準化的深度反思。在她看來,廣袤自然中的萬事萬物正是因為攜帶著各自不同的"雜質"——那些被工業邏輯視為"瑕疵"的獨特印記,才成就了每個存在的不可替代性。
![]()
《永動》/180x90cm(尺寸可變) /樹脂膠、晶體、太陽能旋轉展示臺、玻璃器皿、砂輪磨頭、鋼絲刷、連接桿、羊毛磨頭 /2021?佘海晴
在《永動》這件作品中,太陽能驅動的裝置因日夜交替而不斷停滯,這種"不完美運轉"恰恰構成了對"永恒"概念的深刻嘲諷。真正的永恒從來不是靜止的完美狀態,而是包含變化、間斷、失敗在內的動態過程。沒有什么能夠真正持續不變,連鉆石的"永恒"神話也不過是營銷話術的巧妙包裝。
![]()
《屋企》/尺寸可變 /生蠔殼、仿真水鉆、晶體、樹脂膠、舊鐵桶 /2025?佘海晴
更為激進的是,佘海晴的"失敗美學"將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視為創造力的真正源泉。在《屋企》的創作過程中,她原本計劃讓鉆石化的生蠔殼漂浮在真水中,但收集來的舊鐵桶因為細微破洞而無法盛水,生銹還會污染水質。這個看似致命的"技術故障"最終成為作品的關鍵轉折點——她用樹脂膠替代真水,意外發現這種材料的厚度和粘性讓生蠔殼的視覺效果更加理想。
![]()
![]()
《屋企》/尺寸可變 /生蠔殼、仿真水鉆、晶體、樹脂膠、舊鐵桶 /2025?佘海晴
這種對"失敗"的重新定義顛覆了整個現代生產體系的基本邏輯:標準化的工業思維總是試圖消除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但恰恰是這些"意外"為真正的創新開辟了空間。在她的創作系統中,每一次材料實驗的預期偏差、每一個技術方案的執行障礙,都被視為獨特的"知識產品"加以保存和展示。
![]()
佘海晴的跨文化生存經驗為她的藝術實踐提供了審視全球資本主義的獨特視角。順德作為"世界工廠"的重要節點,讓她能夠近距離觀察現代生產體系的運作機制:來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在這里被加工成各種商品,然后重新分散到全球市場。這種"生產地理"的親身體驗讓她深刻意識到所謂"全球化"的殖民性質——發達國家將污染性的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地區,同時壟斷設計、品牌、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
![]()
《分解》/200x120cm /培養皿、樹脂膠、晶體、蠟、銅、純銀、金箔、鉆石 /2025?佘海晴
她的藝術實踐因此具有了"逆全球化"的批判維度。當她將順德當地人世代沿用的蠔殼砌墻傳統轉化為當代藝術語言時,這種材料選擇本身就構成了對全球價值等級制度的直接挑戰。那些帶著濃郁家鄉氣息的蠔殼被精心鑲嵌上閃亮的人造鉆石,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這種"高貴"與"低賤"材料的并置不是簡單的視覺游戲,而是對整個價值判斷體系的根本質疑。
![]()
《對抗》/200x100cm /晶體、黃銅戒指模具 /2025?佘海晴
通過讓"邊角料"獲得與"成品"同等的展示地位和凝視權利,她實際上是在為那些被全球生產體系邊緣化的勞動者和地區發聲。當廢棄的工廠材料、珠寶制造的下腳料在她的作品中閃閃發光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種美學策略,更是一種政治立場的表達:真正的價值從來不在于材料的市場稀缺性,而在于其中凝結的時間、勞動與情感。
![]()
![]()
佘海晴
“時間的回信”展覽藝術家
![]()
CULTURED:
1996年移居加拿大時,因為語言障礙你開始寫日記的習慣。這種個人化的書寫實踐如何成為你藝術創作的起點?日記中記錄了什么內容?
佘海晴:
7歲的時候去了加拿大生活,當時連ABC的24個英文字母都還沒有學過,無法跟別人交流,也沒有什么朋友,老師為了讓我能多練習英文,就讓我堅持每天寫一篇日記,就算是簡單的一句"今天天氣很好"也行,也正因為如此,我開始了這個習慣,日記里記錄著我從去到一個陌生的國家,語言不通,到慢慢融入,最后到習慣性的用英文作為隨手筆記的過程。我的日記更像手賬本,里面記錄著我每一天的小竊喜和不安,也會貼著我隨手撿到的樹葉、貝殼,和值得紀念的郵票、信件。我是一個非常念舊也很在乎回憶的人,我大部分的藝術創作都與過往的記憶和經歷有關,所以就有了這次個展關于"時間的回信"。
CULTURED:
你的作品中經常出現書信、家庭照片、明信片、工作手稿等文獻性材料。這些私人化的文字記錄如何轉化為公共的藝術表達?
![]()
《時間的回信》/200x100cm /歌譜、生蠔殼、貝殼、仿真水鉆、晶體、蠶蛹、記錄本、照片、信、明信片 /2025?佘海晴
佘海晴:
有很多觀眾跟我說,看完我的展覽后讓他們想起了很多自己的過往。也許我們也曾經是一個會每天寫日記、會手寫信件給家人朋友、也會保存好童年小物、每去一個新地方都把當地的明信片郵寄回給自己的人,然而經歷時代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我們好像沒有再那么慢慢的停下來做一些"浪費時間"的小事了。從我作品里出現的文獻等個人敘事性的材料中,希望能提煉出共通的情感,讓小眾的記憶觸發大家的共鳴,同時也保留著私人的印記。
CULTURED:
外婆的歌譜在你的作品中反復出現,這些手寫的樂譜承載著什么樣的家族記憶?音樂與視覺藝術在你的創作中如何形成對話?
![]()
《時間的回信》/200x100cm /歌譜、生蠔殼、貝殼、仿真水鉆、晶體、蠶蛹、記錄本、照片、信、明信片 /2025?佘海晴
佘海晴:
看到外婆的歌譜腦海中會馬上浮現出小時候在她家里,她坐在搖椅上哼唱粵曲的聲音與情景,這些手寫的樂譜也表達了一種思念與對回憶的珍藏。這是我們家族情感的"聲音載體"——它不僅記錄著外婆喜愛的旋律,更藏著她哼唱時的神態、我們圍坐聆聽的場景,是把模糊的親情記憶轉化為"可觸摸的符號",反復的出現是為了讓這份私人記憶在作品中能持續的"發聲"與"保存"。通過歌譜的手抄文字我嘗試著讓"看不見的旋律"變成"能看見的親情輪廓"。
CULTURED:
從珠寶設計轉向當代藝術,你如何看待"價值"這個概念的轉變?在你的創作中,什么是真正有價值的?
佘海晴:
在珠寶設計中,價值更多體現在材料的珍貴性和稀缺度,而在我的創作中真正有價值的更多是創作的過程以及"為了消失而存在"的工具和失敗的實驗。
CULTURED:
你經常將"無瑕與有瑕"、"珍貴與不珍貴"進行并置重組。這種對比背后想要表達什么樣的價值觀?
![]()
《珍貴,不珍貴》/200x120cm(尺寸可變) /貝殼、仿真水鉆、晶體、標本、泡沫箱、玻璃木展示箱 /2025?佘海晴
佘海晴:
這種對比背后想要表達關于"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的價值觀,很多制作珠寶的材料和工具是為了"消失"而存在的,但恰恰是因為這些部分才有了最終如此珍貴的寶藏。藝術的創作對于我來說也是如此,過程的記錄和失敗的實驗往往與最終的成果一樣重要,所以我常常會讓"珍貴的"與"不珍貴"的并置一起,讓"無瑕"的"有瑕"交織重疊。
![]()
《時間的回信》/200x100cm /歌譜、生蠔殼、貝殼、仿真水鉆、晶體、蠶蛹、記錄本、照片、信、明信片 /2025?佘海晴
CULTURED:
在《永動》中,太陽能驅動的旋轉因日夜交替而停滯,你說"沒有什么可以真正永恒"。這種對時間和永恒的理解來自哪里?
![]()
“時間的回信”展覽現場?松美術館
佘海晴:
這種對時間和永恒的理解主要來自對自然規律和生命本質的觀察與思考。就像冰封了的末日工廠,可能一場大雪就能把一切覆沒,也許一次沉船也能讓瞬間定格,所以我們敵不過時間,也敵不過自然。
![]()
《翻歸》/300x200cm /舊木船、石頭、貝殼、仿真水鉆、晶體 /2025?佘海晴
CULTURED:
你的作品大量使用廢舊工廠材料和邊角料,這些"被遺棄"的物質在你眼中有什么特殊性?
![]()
《掛住》/尺寸可變 /舊漁網、水草 /2025?佘海晴
佘海晴:
這些"被遺棄"的物質,對于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過程,而過程代表了結果的珍貴性,它是需要被保存,被記錄,被展示觀看的。因為沒有它們也就沒有最終的成果。
![]()
![]()
《物質轉換實驗室》/尺寸可變 /舊冰箱、試管、仿真水鉆、油 /2023?佘海晴
CULTURED:
成為全職母親的經歷如何影響了你對時間、傳承和女性身份的思考?
![]()
“時間的回信”展覽現場?松美術館
佘海晴:
成為全職母親的經歷,讓我更加的勇敢,也更加的篤定我要做的事情,因為我正在做的一切可以讓我女兒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女性的身份可以是多樣的,她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任何樣子。不必被母親的身份所約束,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做選擇,我們可以同時擁有,我們只需要多一些相信與堅定的力量。
CULTURED:
順德既是"世界工廠"又是你的故鄉,這種雙重身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感知和體驗?
![]()
《打磨》/284x71cm /砂輪磨頭、鋼絲刷、連接桿、羊毛磨頭、放大鏡 /2025?佘海晴
佘海晴:
從小生活在制造業的環境下,讓我對重復性的勞作以及秩序化的生產程序所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種體驗也體現了在我的審美以及作品當中。我特別喜歡密集的排布,也非常遵從內心的秩序。"世界工廠"的便利性讓我的作品在創作中沒有被材料的使用所限制,讓我可以更加自由以及迅速的創造出所想表達的作品理念。
CULTURED:
從海外求學到香港工作,再回到順德創作,這些地理位置的變化如何塑造了你的藝術視野?
![]()
“時間的回信”展覽現場?松美術館
佘海晴:
7歲到加拿大生活時,對于大自然的回憶對我的影響特別深,記憶碎片里總能勾起在沙灘上撿貝殼以及在樹林里撿葉片、石頭的畫面。16歲到英國修讀純藝與油畫,初次感受到對于課題深度研究與清晰梳理的重要性,大學于中央圣馬丁主修珠寶設計使我對于"材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于實驗化的工作手法有了慣性思考模式。畢業后在香港"鉆石行業"工作,讓我對于價值有了更深的探究和實踐。回到順德工作后,我的創作研究方向多了一份對于在地性的思考。身處于多種語言與文化環境的背景下,使我慢慢形成了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材料"語言。在我的創作中,會經常發現代表中國和亞洲的文化符號,結合著西方的表達與技術,融合這兩種文化體驗也一直是我藝術學習的探索方向。
![]()
“時間的回信”展覽現場?松美術館
CULTURED:
在當前數字化時代,你依然選擇關注手工制作、物理性書寫,這種堅持源于什么?
佘海晴:
這種堅持也許源自于手工感在最初帶給我的個人與身份認同感。我從小就很喜歡做手工,捏泥土、折紙、做手賬,而且特別沉迷制作一些細微迷你的小物件,我能做得特別精致,特別完整,去了國外生活后,因為語言不通,所有科目都跟不上,唯獨是畫畫和手工課,我能完成得特別好,這一份讓我獲得自信的來源,也給了我堅持的動力。再之后,因為大學對于材料學的研究,更是讓我堅定了對于命題:通過手工藝與時間讓物質轉換價值的延續性探討。
![]()
“時間的回信”展覽海報?松美術館
WORDS
Liora
EDITOR
Lesley、August
DESIGN
Johnny Lee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