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甘肅37億供熱民企被強行接管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
2018年,宏源公司通過招商引資與岷縣政府簽訂30年供熱特許經營協議,承諾獨家運營城區供熱,并累計投入3.7億元建設40余公里管網及20余座換熱站,覆蓋3萬余戶居民。
2020年,宏源公司因煤炭價格飆升而陷入虧損,累計負債1.65億元。
期間,政府以“民營企業不得申請專項債”為由拒絕其融資需求,轉而由住建局和城投公司申請1.3億元專項債自建供熱設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導致宏源公司特許經營權名存實亡。
2023年6月,岷縣住建局通過律師函單方面解除協議,稱企業存在投訴多、資不抵債等問題。
7月,政府工作組強行接管并封存資產,將經營權轉至城投公司旗下企業。
宏源公司反駁稱投訴率在全市23家供熱企業中倒數第二,且虧損主因包括“人情關系戶”欠費、政府要求提前供暖且不得停暖等政策壓力。
事件曝光后,宏源公司已提起訴訟,案件仍在審理中。
三刀認為,不少落后地區在招商時熱情滿滿,承諾各種優惠政策,比如稅收減免、土地優惠,甚至還會派專人對接服務。
可一旦企業投入資金、建成項目,開始正常運營,他們的態度就會慢慢轉變。
先是以“規范管理”為由增加各種審批流程,再是以“民生需要”為由介入經營,最終往往會以“企業服務不達標”,“存在安全隱患”等理由,將經營權惡意收回。
如此一來,政績有了,工程也拿到了,至于投資者血本無歸這件事,那幾乎就和他們沒關系了。
另外,之前有做過餐飲的朋友說,他曾經在北方一個縣城開了家連鎖餐廳,生意剛有起色,就有各種部門上門“檢查”,今天說衛生不達標,明天說消防有問題,最后無奈之下只能將店轉讓。
他當時就想:“與其被一步步逼走,還不如早點止損”。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此前貴州一家投資8億余元的污水處理廠,當時同樣是被強行接管,但投資者的損失好像至今仍沒有說法。
這前后也沒過多長時間,甘肅又出現了類似的案例,有時候我就在想,相關部門到底想干什么?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么做,對投資者的打擊有多大嗎?
![]()
除此之外,本案中所涉及的程序合法性,同樣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根據此前的信息,當地住建局僅通過一封律師函就單方面解除了30年的特許經營協議,理由是“企業投訴多、資不抵債”,隨后便派工作組強行接管資產,封存賬目。
但按照《行政協議法》的相關規定,行政機關單方面解除協議,應當具備法定事由,并且要經過聽證、第三方評估等程序,充分聽取企業意見,保障企業的陳述權和申辯權。
如果僅憑一封律師函就終止協議,難免讓人覺得“程序太隨意”。
就算企業真的存在違約行為,相關部門也應該先責令整改,給予一定的整改期限,若整改仍不達標,再通過法律途徑解除協議,而不是直接采取強制措施。
當然,最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要屬事件中暴露的特權現象。
有人算了一筆賬:1000戶家庭,按每戶每年2000元供暖費計算,一年就是200萬元,幾年下來就是上千萬元。
這對于已經虧損的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更諷刺的是,這些享受“免費暖氣”的人,恰恰是本應監督公平、維護秩序的公職人員。
這種“人情費”,這種扭曲的觀念,讓特權變成了“理所當然”。
文章最后,我想說:“一個地方經濟發展不起來,除了地理環境,營商環境和官員的服務意識更關鍵。如果招商時的承諾都不算數,如果權力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那么即便有再好的資源,也留不住企業,吸引不來投資。”
希望相關部門能守住契約精神,千萬不要用手中的“特權”去隨意搞垮一個企業,因為那樣傷害的既是民生,也是民心。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