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翠色千帆——惠州白馬窯與明代廣東海外貿易”在廣州南漢二陵博物館正式開展。展覽通過展出216件(套)珍貴文物,系統展示了惠州白馬窯及廣東仿龍泉青瓷的生產、流通與貿易歷程,生動再現了明代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
![]()
本次展覽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惠州市博物館、龍泉市博物館聯合主辦,并得到多家文博機構的支持。本次展覽的核心——惠州白馬窯,是廣東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明代窯址群。作為重要的外銷瓷窯場,惠州白馬窯與大埔余里窯等窯址共同構成了以粵東為核心的仿龍泉青瓷生產體系,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商品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載體。
展覽以全球化視野構建完整敘事鏈條,從浙江龍泉窯的技術源頭出發,呈現廣東窯業在吸收借鑒基礎上的本土化創新,揭示了嶺南窯業為適應海外市場需求,在燒造技術、胎釉配方、器物造型及裝飾紋樣等方面所作的技術調整與突破。
![]()
展覽的一大亮點是將窯址出土物與廣州城市遺址、南海西北陸沉船及日本、東南亞、西亞乃至東非等地出土文物聯合展示,構建起“窯口——港口——海洋——世界”的完整物證體系,實證了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核心樞紐地位。
![]()
為提升觀眾參與感,展覽特別推出“翠色千帆線下數字交互應用”,整合激光3D掃描、AI復原、實時渲染與燒制模擬等前沿技術。觀眾可在互動屏上選擇坯體、設計釉色并模擬燒制,生成專屬數字藏品,還能通過AI技術為殘缺文物補全形態,實現文物在數字空間中的“復活”。
配合展覽,館方同步研發四款海絲青瓷主題文創產品,將海絲青瓷的歷史韻味融入日常生活。展覽期間還將開展“海絲瓷韻”系列教育項目,通過與廣州美術學院及非遺傳承人合作,舉辦仿龍泉青瓷制作、紋飾工藝體驗等活動,邀請觀眾沉浸式體驗陶瓷文化魅力。
時值白馬窯發現70周年,又逢第十五屆全運會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展覽通過考古發現與文獻資料的有機結合,生動講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廣州故事、灣區故事,引領觀眾感受明代廣東蓬勃的商貿活力。
(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李文芳|謝睿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