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會不會像我一樣,離開手機便渾身不自在。
做事時手機要在身邊,時不時就點亮屏幕。
一旦閑了就抱著手機,刷視頻,翻朋友圈。
突然覺悟,便刻意劃出些空間,把手機放在一邊。
又不過三五分鐘就思維發(fā)散,一門心思全是:
“誰會不會聯(lián)系不上我,剛發(fā)的朋友圈誰會點贊,誰為什么不點贊?亮了紅點的微信群里會不會有什么八卦,沒打開的抖音又錯過了誰和誰的瓜?”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手機耗電最大的除了社交媒體,就是屏幕主頁。
不知不覺間,我們每天純粹只點亮屏幕的次數(shù),人均超百余次。
是的,很莫名其妙。
我們的時間在被手機綁定的同時,我們的注意力也在被瓜分。
最大的反噬,便是我們的注意力只對有及時反饋的、刺激的,反差且強節(jié)奏的感興趣。
這樣一來除了時間飛快流逝,悄然轉(zhuǎn)變的還有專注于一件事的能力。
于是,在真正需要集中注意力時,便只能浮于表面,很難深入。
學(xué)習(xí)上,開始“學(xué)不會,聽不懂”;工作上,開始“假努力,做樣子”。
究其本質(zhì),不是學(xué)不會、不努力,而是忘記了有一種能力叫專注。
學(xué)不進,也不知道怎么努力;不裝裝樣子又顯得很不道德。
既對不起自己,又落空了期待。
長此以往,混混沌沌,習(xí)以為常,日復(fù)一日,得過且過。
不是不想給自己交代,而是“我可能真的不行,我只是普通。但,我接受了”。
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浮萍,不僅沒探到深海的寶藏,又隨波逐流,被茫茫大海襯托的格外渺小。
仔細想想不難發(fā)現(xiàn),不自控的本質(zhì),背后皆因沒有守住“注意力”。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曾同時受邀參加一檔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問:“你們認為,在當前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
兩個人不約而同地給出了同一個答案:focus(專注)。
事實上,我們所處的人群也正以“注意力被瓜分的程度”為標準,被劃分等級。
上等人,注意力是自己的,可以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上,且不以“喜好”為標準。
中等人,注意力是能力的,可以將心思集中在“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上,又善于被正反饋所驅(qū)動。
下等人,幾乎喪失自主,注意力被抖音的猜你喜歡束縛,被人群里圍觀的新奇吸引,丟掉了深度思考只在八卦里求存,失去了學(xué)習(xí)能力開始以“平庸”自嘲。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既然著迷于自媒體,不妨礙去了解它。
自媒體的推薦邏輯:要首頁搶眼有點進去的欲望;要前三秒埋設(shè)鉤子讓你有看完的沖動;要整體足夠精彩好給你點贊參與的理由。
又會猜你喜歡,一股腦的展現(xiàn)給你,全是你要看的。
悄無聲息的構(gòu)建起信息繭房,屏蔽掉你不喜歡不感興趣的一切。
本質(zhì)上就像是一個蜜罐,你說它不好吧,但它真甜,你說它好吧,它只是甜。它又是一個放大器,你說它沒用吧,但它既“寫實又有趣”,你說它有用吧,它只是“寫實和有趣”。
我們的人生廣袤,可生活又不盡如人意,自然要學(xué)會給自己找樂子。
就像有人釣魚、有人打牌、有人逛街、有人發(fā)呆,天性所致,我們接受且習(xí)以為常。
這本身沒有錯,畢竟不會自我調(diào)劑的人,最難自拔。
可我們的注意力畢竟有限。
即便不求事事皆有意義,也不能在該努力的時候放空自己;
更不能在有困難的時候自我逃避。
日子是自己過,就要把注意力握在自己手里。
在需要“生花”的地方,好可以一心專注,既可享有成果,又能自得其樂。
我很喜歡美國作家卡爾·紐波特說的一句話: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chǎn)出效率,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于單一任務(wù)。
所以,我還是覺得,對自己負責(zé)的做法,要首先學(xué)會自律。
而真的自律就是要守住“注意力”!
鄭燮有詩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是告訴你我,堅韌不拔、持之以恒。
而它的本質(zhì)也是自律!
罷了,以陶淵明一首雜詩收尾。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最后,祝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