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023年7月下旬,美國政壇驟起波瀾,圍繞總統候選人提名的爭奪突然升溫。在拜登宣布退出連任競選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迅速通過主流媒體公開表態支持副總統哈里斯,此舉旋即引發前總統奧巴馬的明確反對。
作為民主黨內部最具話語權的兩位重量級人物,佩洛西與奧巴馬曾默契遵守不提前站隊的原則,如今卻因這一系列動作徹底打破沉默,公開對峙,顯示出黨內高層在權力布局上的深刻裂痕。
這場風波不僅是個人立場的碰撞,更折射出黨內的深層路線分歧,也讓國際社會開始警惕:美國未來的外交走向,是否會因這種內耗而陷入動蕩與不確定性?
![]()
事件的導火索源自拜登出人意料的退選決定。他在白宮玫瑰園發表講話,正式宣布不再尋求連任,并當場表示全力支持哈里斯接替其政治使命。然而,僅過不到24小時,佩洛西便搶先發布聲明,高調背書哈里斯,節奏之快令外界震驚。
她的聲明措辭堅定,既從制度層面肯定了哈里斯的政治資歷與執政能力,也強調了兩人長期共事的情誼。她提到親眼見證哈里斯從加州參議員成長為國家領導人,堅信她有能力代表普通勞動者利益,并帶領民主黨贏得11月大選的關鍵勝利。
這份聲明打破了民主黨高層一貫主張的“開放競爭”原則,幾乎等同于提前鎖定提名人選。當天,奧巴馬團隊便通過親近人士對外釋放信號,明確表達反對意見,指出應保留黨內競爭機制,讓選民廣泛參與決策過程,而非由少數精英倉促定局。
![]()
回顧過往,這并非兩人首次發生政策沖突。早在奧巴馬執政時期,他曾力推貿易調整援助計劃,意圖獲得國會對其貿易談判授權的支持,但該議案在眾議院遭遇強烈抵制,最終以大幅反對票數被否決,背后正是佩洛西主導的阻力。
回溯兩次爭執的核心邏輯,可以發現模式高度相似:奧巴馬堅持程序正義與制度規范,強調民主流程的重要性;而佩洛西則更關注現實政治效應,傾向于快速行動、搶占先機。他對她的反對,并非情緒化反應,而是根植于對黨內治理理念的根本差異。
![]()
事實上,奧巴馬對哈里斯能否勝任總統職位始終存有疑慮。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盡管哈里斯擔任副總統多年,但在處理重大國際危機、主導全球戰略協調方面,尚未展現出令人信服的領導表現。
面對特朗普極具煽動力的公眾形象和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奧巴馬擔心哈里斯缺乏足夠的政治韌性與應對經驗,在高強度對抗中可能處于下風。
他尤其憂慮的是,若哈里斯被視為“被指定”的候選人,容易被對手貼上“體制保送”的標簽,進而激起選民反感,不僅可能導致總統職位失守,還可能拖累民主黨在參眾兩院的席位布局。相比之下,佩洛西的急切背書,則源于對當前黨情的清醒判斷。
![]()
她深知,一旦出現觀望或遲疑,極有可能催生黨內反哈里斯勢力集結,形成分裂局面。2016年民主黨因內部分歧導致敗選的歷史陰影猶在眼前,若重蹈覆轍,后果不堪設想。
同時,佩洛西也借此機會鞏固自身影響力。她掌控著覆蓋37個州的地方黨組織網絡,率先表態可將這些資源迅速導入哈里斯陣營,幫助其建立完整的競選架構。這一舉動既是政治投資,也是權力再確認的過程。
歸根結底,這場爭執實質是民主黨內部兩種治黨哲學的交鋒:一邊是重視程序公正與廣泛參與的理想主義路徑,另一邊則是注重效率與控制的現實主義策略。而這兩種路線的對立,早已在美國對外戰略中埋下伏筆。
![]()
此次提名風波最受關注的后果,并非黨內紛爭本身,而是它使美國未來外交政策的方向變得模糊不清。雖然哈里斯多次宣稱將延續拜登政府的整體政策框架,但奧巴馬與佩洛西之間的張力,極可能讓這些承諾在執行層面大打折扣。
從現有公開立場看,哈里斯的外交取向總體承襲拜登路線,但在某些領域表現出更強硬姿態。例如在印太區域,她積極支持“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并推動深化美菲防務伙伴關系;在歐洲事務上,她在今年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時反復強調北約團結的必要性。
![]()
這些表態看似清晰,但只要奧巴馬與佩洛西的戰略影響持續存在,實際政策落地就可能出現偏差。首先看奧巴馬的作用,他歷來倡導溫和的多邊主義外交,主張通過對話與合作化解爭端,典型如任內促成伊朗核協議談判。
倘若他在哈里斯競選團隊或未來政府中擁有話語權,可能會勸說她在對華科技管制、中東局勢等問題上采取更為克制的態度,比如適度放寬半導體出口限制,或重啟與伊朗的外交接觸渠道。
再看佩洛西的影響,她一貫秉持意識形態主導的強硬立場,善于利用象征性行動傳遞政治信號。2022年她執意訪問中國臺灣地區,便是典型例證,此舉嚴重加劇中美緊張關系。
目前哈里斯已在部分議題上顯現出類似傾向,例如移民政策方面,她一面呼吁改革殘破的移民體系,一面卻強化美墨邊境執法力度,甚至遭到人權組織批評其言行不一。
如果佩洛西在外交決策中占據主導地位,美國或將采取更具進攻性的姿態,包括加速推進北約東擴進程,吸納更多東歐國家加入聯盟,或在南海、臺海等敏感海域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一步升高地區緊張態勢。
![]()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政策連續性的缺失風險。哈里斯自身的立場本就充滿矛盾,例如在氣候議題上,她雖稱氣候變化為“生存威脅”,卻仍批準新的化石燃料開采項目,明顯向國內能源財團妥協。
在這種基礎上疊加奧巴馬與佩洛西的不同施壓,極易導致美國外交出現搖擺不定的局面——今天強調合作,明天轉向施壓,最終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
這種不確定性已經開始影響盟友信心。據路透社援引匿名歐洲官員透露,多個歐盟成員國已在私下表達憂慮,擔心美國政策穩定性下降。若哈里斯當選后,奧巴馬與佩洛西繼續在幕后角力,盟國追隨美國戰略的成本與風險將顯著上升。
為了爭取選舉勝利,哈里斯也可能被迫在外交議題上采取極端化策略:為吸引藍領工人支持而加大對烏克蘭的軍援力度,或為迎合保守派輿論而升級對中國的輿論戰與技術封鎖,這些都將促使美國外交整體趨向激進化。
![]()
對于全球盟友而言,當前已進入一個謹慎觀察的過渡階段。這場突如其來的提名變局,暴露出美國外交深層的結構性問題:當國內政治被程序正義與現實操作的撕裂所主導,對外戰略便難以維持一貫性和可信度。
無論哈里斯是否最終勝選,問題的本質不會改變。若她成功入主白宮,奧巴馬與佩洛西的分歧可能演變為行政分支與立法機構之間的拉鋸戰——前者影響白宮決策方向,后者則在國會設置障礙;若特朗普重返權力中心,則美國又將滑向單邊主義與孤立主義的另一極端。
![]()
不論結局如何,佩洛西在24小時內火速背書,以及奧巴馬隨即作出的公開否定,已然在美國外交航線上投下了一顆不確定的種子。
這場沒有經過初選競爭、缺乏公開辯論的提名程序,不僅擾亂了民主黨的正常競選節奏,更向世界揭示了一個超級大國在全球戰略規劃中的迷茫與失序。
而這種由內部分裂引發的戰略模糊,或許將成為未來數年國際秩序演變中最關鍵的不穩定變量之一。
信息來源: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