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之間的角逐無外乎幾個關鍵問題,兩國結構性矛盾是否只能“一輸一贏”?明知矛盾難解為何還要談判?
稀土、芯片等關鍵領域會否妥協?第一個關鍵問題,中美結構性矛盾是否必然以某一方“認慫”收場?答案是肯定的,但這種“收場”絕非簡單的妥協,而是全球實力格局與規則主導權的重構,這是國際政治的底層邏輯,歷史早已給出佐證。
![]()
從政治維度看,全球權力結構向來遵循“單極穩定”規律,并非刻意排斥多強,而是勢均力敵的頂級強國必然爭奪資源分配、規則制定的主導權。
美蘇冷戰的核威懾平衡、英德爭霸的一戰導火索、奧斯曼與哈布斯堡王朝的長期對峙,本質都是“雙極并存”下的利益沖突不可調和。
中美當前的博弈,正是這種規律的當代延續:一個現有霸主試圖維持既有秩序,一個崛起大國尋求合理發展空間,核心分歧在于“誰來定義未來的全球治理規則”。
![]()
經濟維度的矛盾更具顛覆性,這是“全球最大產能國”與“全球最大發幣國”的根本性錯位,這種錯位在人類工業史中從未出現過。
歷史上的霸主必然兼具“工業強國”與“貨幣發行國”雙重身份,英國當年憑借蒸汽機技術壟斷全球產能,英鎊才成為世界貨幣;
美國二戰后工業產能占全球50%以上,美元霸權才得以確立。而當前美國掌握美元發行權,卻僅占全球15%左右的工業產能,其貨幣信用必須依賴向中國等產能國“吸血”。
![]()
我們出口的實體商品,換取的是缺乏實體支撐的美元信用符號,這種失衡本就難以長期維系。中國坐擁全球53%的工業產能,從紡織、家電到高鐵、新能源,形成了全產業鏈閉環,這意味著全球多數商品的供給主動權在我們手中。
按歷史規律,產能中心必然成為貨幣與規則中心,因為只有產能支撐的貨幣,才能真正實現“商品到貨幣”的順暢兌換。
若一方掌握5個“產能礦場”且全力實干,另一方僅有1個“礦場”卻沉迷發幣與內斗,長期博弈的結果不言而喻。
既然矛盾無解,為何還要談判?對中國而言,談判是“以時間換優勢”的戰略選擇,時間站在我們這邊的核心,是產業升級的復利效應。
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等新興產業的全球份額持續提升,軍工領域的自主化率不斷突破,這種優勢會隨時間持續放大。
![]()
此時談判,是為了減少博弈成本,避免對方在衰落中采取極端手段,最終以更低代價完成格局重構。
對美國而言,談判是“以空間換時間”的無奈之舉。其工業空心化已到嚴重地步:造船能力僅為中國的1/200,11艘航母僅4艘能執行任務,40%的F35無法出動,一艘航母的破洞修了兩年仍未完工。
![]()
更致命的是黨爭加劇,兩黨在基建、產業政策上持續內耗,根本無力集中資源重建產業鏈。此時硬剛,無異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長”;
而談判能為利益集團爭取緩沖,即便未來妥協,也能保住部分既得利益,這種“死得慢一點”的選擇,是其當前唯一的現實選項。
第三個疑問最受關注:稀土、芯片等領域會否讓步?答案是絕對不會,這背后是產業實力與戰略定力的雙重支撐。
![]()
先看稀土,中國的優勢不僅是50%以上的儲量和90%以上的提煉產能,更在于形成了“開采、冶煉、材料、器件”的全產業鏈生態。
美國要重建稀土產業,不僅需要投入千億元級資金,還要解決氧化鋁配套、電力供應(僅冶煉環節就需相當于多個三峽的發電量)、技術工人培養等一系列問題,以其當前的產業協同能力和效率,即便我們“放水”也無法實現。
![]()
芯片等自主科技領域更無讓步可能。這不是“愿不愿意”的問題,而是“不能也不會”的必然:近十年我們投入萬億級資金,匯聚數十萬科研人員,才在光刻機、EDA軟件、芯片制造等環節取得突破。
中芯國際的14nm量產、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壟斷、中興通訊的5G突破,都是無數人打破封鎖的成果,這種“卡脖子”領域的攻堅,早已成為國家戰略的核心,企業、科研人員乃至整個產業界都不可能接受“踩剎車”。
![]()
更不用說安全層面,英偉達等外企芯片即便宣稱“無后門”,也不可能通過國家信息安全的嚴苛審核,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是底線而非籌碼。
當然,談判中可能出現象征性的經貿互動,比如進口少量大豆等農產品,出口部分非敏感商品,但這些都不涉及核心利益,且主動權完全在我們手中。這背后是全球話語權的悄然轉移:當年我們進口德國機床,對方連擺放位置都要限制。
![]()
如今我們出口稀土,有權要求對方說明用途、追溯流向,這不是“長臂管轄”,而是產能主導權帶來的合理規則。
最后要明確,中國的“終極大殺招”并非軍事手段,而是直擊矛盾根源的“產能話語權”。若美國持續挑釁,中國完全可推動全球53%的工業品采用人民幣結算。
這絕非空想,因為貨幣的本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當全球多數商品由中國供給,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就是必然。
屆時美元信用將失去實體支撐,其霸權根基會自然瓦解,這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智慧。中美博弈的本質是“產能中心”對“貨幣霸權”的歷史修正,談判是雙方基于實力的理性選擇,而稀土、芯片等核心領域的自主化,是我們的底氣所在。
看清這些邏輯,就不會為短期博弈的雜音所擾,更能把握“產能決定話語權”的長期趨勢,這正是中美博弈的核心邏輯,也是我們保持戰略定力的根本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