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生物谷(ID:BIOONNEWS)
“咱們……要不要考慮住到一起?”
當這句話在安靜的房間里響起,空氣似乎都凝固了幾秒。這可能是你們戀愛過程中的一次水到渠成,也可能是一場充滿試探的“靈魂拷問”。
“都談兩年了,住一起不是更親密嗎?”
“先同居試試看唄,總比結了婚再離婚強。”
“而且……兩個人分攤房租,能省下不少錢呢。”
——這些內心獨白或朋友建議,你是不是似曾相識?
如今,婚前同居早已不是“禁忌”,而成了許多情侶關系中的自然階段。數據顯示,美國76%的人在結婚前會與伴侶同居,而這一比例在20世紀50年代還不到1%;在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越來越多情侶甚至把同居當作婚姻之外的長期選擇。
歸根結底,人們決定搬進同一個屋檐下的理由,看似五花八門,卻大抵繞不開這三個核心:
1.為愛奔赴:渴望朝夕相處,讓感情升溫;
2.為未來“試錯”:把同居當作婚姻的“試金石”,檢驗雙方是否真的合適;
3.為現實考量:房租太貴、通勤太遠,或是“反正總在一起過夜”,方便成了最強推動力。
這個決定,看似只是從“我”和“你”變成“我們”的地址變更,但其背后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問號:這個看似進步又理性的選擇,真的能導向我們想要的幸福結局嗎? 那個我們寄予厚望的“試婚”階段,究竟試出的是更堅固的未來,還是更早暴露的裂痕?
別急,科學可能會給你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今天,我們將借助兩篇于2025年最新發表的心理學研究,為你提供一份基于長期追蹤和大數據的“同居決策參考”。一篇來自美國丹佛大學,深入探查了你們決定同居時的 “初心”如何像一雙看不見的手,悄悄左右著關系的最終走向。而另一篇則來自德國與英國的聯合大型社會調查,其長期追蹤了成千上萬人從獨居到同居的歲月,清晰描繪出這一決定對個人生活滿意度的真實影響曲線。
485對情侶5年追蹤,三種同居目的三種結局
這項發表在《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的研究,追蹤了485名異性戀伴侶五年,探討三種常見同居動機——“為了共度時光”、“為了測試關系”、“因為方便”,是如何影響關系的走向。
![]()
https://doi.org/10.1037/cfp0000286
研究團隊共對485名處于異性戀關系的成年人(平均年齡 27.1歲,67.8%為女性)開展了長達5年(2007-2012年)的追蹤,記錄了他們從決定同居到后續關系變化的全過程。在研究起點,71.1%的參與者已與伴侶同居,其余28.9%則在研究期間搬到了一起。五年追蹤期結束后,一個鮮明的數字浮出水面:共有28.7%(139對)的伴侶最終分道揚鑣。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冥冥中預示了這些關系的不同結局呢?
答案,很可能就藏在他們決定同居的“初心”里。
研究者使用專業的“28項同居原因量表”,將參與者們紛繁復雜的理由提煉為三大常見動機。結果發現,不同的“初心”仿佛是不同的起點,將情侶們引向了差異顯著的關系路徑:
● “為愛奔赴”型(增進親密):這類伴侶同居的核心愿望是“想多花時間待在一起”、“讓彼此更親密”。數據顯示,他們在此后的關系中表現最為穩健:關系滿意度更高、吵架更少、對彼此的未來也更有奉獻精神。 可以說,他們懷著共同建造未來的期待住到一起,同居生活也確實成了感情的穩固器。
● “試試看”型(測試關系):這類伴侶帶著疑慮住到一起,想通過同居“檢驗彼此是否真的合適”。然而,數據揭示,這恰恰是風險最高的群體。統計模型顯示,對“試婚”動機的認同度每增加一分,分手概率就相應上升15%,同時他們的關系滿意度也更低,沖突更多。更關鍵的是,研究發現這種“低質量狀態”在同居之初就已存在,并且在五年內并未因共同生活而得到改善——同居,并沒能解決他們關系中原有的問題。
● “圖方便”型(現實考量):因為“分擔房租”、“住處離得近”等現實原因同居的伴侶,他們的關系走向最為“中性”。研究發現,單純為了方便而同居,本身既不會顯著傷害關系,也談不上能促進關系。 研究者推測,這類關系的最終好壞,很可能取決于兩人是否在“方便”之外,還擁有共同經營感情的內在動力。
![]()
表:同居原因如何預測同居后隨時間推移的關系功能變化結果
除了動機的影響,這項研究還揭示了一個反常識的深刻洞見:所有情侶在同居之后,關系質量都會隨著時間呈現相似的下滑趨勢——比如滿意度會緩慢下降,爭吵會略微增多。
然而,決定你們在這條下坡路上是站在高處還是低處起步的,正是最初的同居動機。正如研究者所比喻的:同居更像一面“放大鏡”,它并不能改變關系本來的軌跡,而只是將同居之初你們的關系狀態——無論是甜蜜穩固,還是隱患重重,清晰地暴露并延續下去。它無法拯救一段根基薄弱的感情,卻能讓一段健康的親密關系,在朝夕相處中歷久彌新。
![]()
圖:三種同居目的的關系滿意度軌跡
8.8萬人數據,同居后的“幸福感保質期”
如果說美國的研究是從微觀上透視“動機”如何影響關系質量,那么另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上的大型研究,則從宏觀上為我們描繪了同居后的“幸福感保質期”。這項研究整合了英國和德國超過8.8萬名最初“單身且獨居”的成年人數據,追蹤了他們從獨自生活到與伴侶同居后數年的“生活滿意度”變化。
![]()
DOI: 10.1111/jopy.70013
研究揭示了兩個關鍵模式,清晰地指出了不同動機帶來的長期差異:
內在動機決定幸福感峰值
研究發現,無論在英國還是德國,人們在開始同居的那一年,生活滿意度都會迎來一個顯著的頂峰。然而,這個峰值的“高度”卻與同居的初衷緊密相關。那些為了“增進親密”而住在一起的人,其滿意度峰值顯著高于那些主要因“方便”而同居的人。比如,英國“增進親密型”同居者滿意度峰值達7.2分(0-10分制),而“圖方便型”僅5.9分。
真愛讓幸福感更持久
更重要的是,這種差距并非曇花一現。研究追蹤了參與者們同居后兩三年的狀態,發現“為愛奔赴”型伴侶的幸福增益表現出更強的“耐力”。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在數年之后依然能穩定在較高水平。相比之下,“圖方便”型伴侶的幸福感,則在同居一兩年后出現了更明顯的回落,逐漸趨向于同居前的獨居狀態。這印證了研究者的觀點:同居初期的“新鮮感”會消退,但基于深厚情感聯結的共同生活,才能有效抵抗時間的消耗,讓幸福感的“保質期”更長久。
![]()
圖:不同時間點(與新伴侶同居前約2年、1年,同居時,同居后約1年、2年)的生活滿意度
為什么“試婚型”同居最危險?
兩項研究都指出,“為了測試關系”而同居的情侶風險最高,背后有兩個關鍵原因:
1. 測試心態自帶負面濾鏡:帶著驗證對方是否合適的想法同居,會不自覺地放大伴侶的缺點——比如對方忘記倒垃圾,會被解讀為婚后也會不負責任,而非 偶爾疏忽,進而引發更多爭吵,形成“疑慮→沖突→更疑慮”的惡性循環。
2. 同居增加分手成本,反而更難脫身:研究提到慣性理論——同居后共享房租、家具、社交圈,分手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金錢成本。數據顯示,“試婚型”情侶中,37%的人明明發現不合適,卻因麻煩勉強維持,陷入想分又分不了的困境。 相比之下,“增進親密型”情侶更關注如何讓關系更好,遇到矛盾會主動溝通;“圖方便型”因對關系沒有過高預期,反而減少了不必要的期待與沖突。
小結
兩篇研究,一個從“幸福感”出發,一個從“動機”切入,卻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同居本身不是感情的救生圈,也不是幸福的保證書。它更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你們關系的真實狀態——如果你們感情穩定、動機純粹,同居可能會讓關系更緊密;但如果你們本就心存疑慮,指望通過同居來“試出結果”,那很可能只會加速關系的瓦解。
所以,當你考慮“要不要搬一起住”時,不妨先問自己和對方一個問題:
“我們為什么要同居?”
如果答案是:“因為我每天想醒來就看見你”,那么恭喜你,你們很可能正走在一條幸福的路上。
而如果答案是:“因為我們想看看適不適合彼此”、“值不值得步入婚姻”,那么,依據大數據研究,你們可能需要再想一想。
參考文獻:
1. Thinking about moving in together? Reasons for cohabit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ship outcomes over time
https://doi.org/10.1037/cfp0000286
2. Mapping Life Satisfaction Over the First Years of Cohabitation Among Former Singles Living Alone in UK and Germany
DOI: 10.1111/jopy.70013
撰文|云舒
編輯 | lcc
來源 | 生物谷(ID:BIOONNEWS)
未經授權,禁止二次轉載,如有需要聯系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